aNobii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臺灣肚皮


看美食散文集的習慣 應該是在進高餐以後才養成的
也有點忘了那時候為什麼要看 可能只是因為自己的專業領域裡有餐飲
所以想多了解一下「吃」這件事情的一些內涵吧
不過就目前已經離餐飲很遠 看這類的書就比較像一種休息的小品了

這本書的內容還滿親切的 許多菜肴或食材都是身邊常見或日常可得的
因此閱讀起來沒什麼距離感 甚至有些內容在當下就勾起我的食慾
弄得我一大早就想吃控肉飯或春捲 實在是不知道如何是好

不過有些常吃的菜餚的淵源及背景 其實是看完這本書才知道的
拿「蒙古烤肉」來說好了 它根本不是在蒙古發源的
就像泰國沒有「泰式月亮蝦餅」 四川也沒有「川味牛肉麵」一樣
這道菜是知名的相聲演員吳兆南創的 本來只是一種新式的烤肉
但是在命名時卻卡在原本屬意的「北京烤肉」
在地名上觸及當時國共對立的政治敏感 後來乾脆心一橫改成「蒙古」
只求離「北京」越遠越安全 當時這道菜還一度被捧成高檔餐點
在當時台灣最具規模的「第一飯店」頂樓開幕 明星李麗華還親自剪綵
蒙古烤肉店極盛時期 單台北市就有超過 30 間
也造就了這道菜的庶民化 因此雖然現在盛況不再
但蒙古烤肉已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飲食選擇 甚至在夜市都可看到其蹤跡

另外還有「四神湯」 小時候覺得這湯名字很威風
小小一碗就把龍鳳虎龜都納了進去 感覺喝一喝就龍精虎猛了這樣
看完這本書才知道 這湯的原名應該是「四臣湯」
取中藥的四臣為名 也就是「淮山/芡實/蓮子/茯苓」
只是因為在台語的念法中 「臣」跟「神」是同音的
因此以訛傳訛之下 「四臣湯」就積非成是變為「四神湯」了

最後讓我覺得有點嘔的是 上次去彰化找楊家懿玩時事前沒作功課
完全忽略了彰化身為控肉飯天堂這件重要的事
搞得這次看完控肉飯章節以後 心裡湧出無盡的憾恨
雖然中午去鬍鬚張吃了一份控肉便當後有稍解心裡那份饞
但是在心裡還是很認真的對自己說 下次有機會去彰化
他媽的三餐加消夜及下午茶 都一定要吃控肉飯!

2012年6月23日 星期六

我在底層的生活

唉唉......原本前陣子想說商管書看得有點多了 腦袋乾乾的
看點比較輕鬆的書來舒緩一下好了 結果這本書出乎我意料的沉重
每天早上在上公車後翻開 看不到幾頁就覺得心頭彷彿有塊大石壓著
完全沒有放鬆到 反而比較像自討苦吃

書的內容就如書名所說 作者為了瞭解底層勞工的真實情況
放下自己的身份 親身參與餐廳侍者、清潔人員等勞動的工作
理解底層勞工所面臨在財務及生活上的各種問題
實際走入底層 去感受底層勞工是如何「掙扎求存」?
老實說內容讓我很震驚 雖然明白勞動人口過著辛苦的生活
但難以想像實際狀況有那麼糟 但更讓我擔憂的是
書中所描寫的底層生活 彷彿有些部分是能跟自己現在的生活產生共鳴的

這些底層勞工大都依靠 1 小時 6~7 美金的收入在過活
這樣的收入僅能維持基本生活開銷 極難容許任何意外的支出產生
在長時間的工作以及沒有足夠的金錢就醫的形況下
每個人的身體健康指數都是日漸下滑
雖然專家統計底層平均薪資有逐年提升的現象
但由於居住區的租金持續被富人炒作 壓迫他們去租相對低價的郊區
伴隨著是更多通勤時間與金錢消耗 造成工作選擇減少及移動能力降低
最後結果就是收支始終瀕臨崩潰邊緣

諷刺的是 在作者的親身經歷中 這些底層的人們
並不是愚蠢懶惰不努力 他們奉獻與認真的態度
往往不輸給我們心目中那些被定義為「成功」的人
但他們卻被殘酷的社會結構牽制 只能求存卻無法往上走
作者以她自己的經歷 下了一個樸實卻震撼的結論
一個身體健康(而且額外擁有車子)的單身人士,竟然幾乎無法靠眉間流下的汗水養活自己,那麼一定有什麼事情出錯了,而且錯得很嚴重。
很難想像的底層生活 但是有些想法卻又很讓人產生共鳴
當我看到這句話時 不禁想起這一兩年剛出社會的生活
雖然說薪水都還過得下去 工作也都還能保有自己的熱情
但是作者在書中所提到薪資過低且房價過高 高到令人從早做到晚
都無法養活自己的現象 已經悄悄開始在台灣浮現
這讓我有點擔憂也有點無法想像 我們這一代會走向什麼樣的未來?

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群眾的智慧

你看過在海裡成群的魚群 或是在天上排「人」字的鳥群嗎?
這些群聚的行為是如何發生的?是這些鳥群或魚群當中
有個隱藏的領導者告訴牠們如何行進嗎?

事實是 這種群體行進動作 完全沒有「領導者」的存在
動物們只是根據「跟隨」及「保持距離」等簡單的原則前進
之所以鳥群會從第一隻鳥開始排成「人」字型
只不過是因為那隻是最早起飛的罷了 但在這種無組織的狀態下
鳥群或魚群居然能藉由簡單的原則 形成整齊不落單的集合
這種現象背後的成因 就是本書所說的「群眾的智慧」

作者在書中指出 在適當的情境下 群體所做出的決定或推論
永遠比群體中最聰明的個人還要聰明
以內容所舉的例來說 作者取得某次牛隻猜重比賽的數據
經過分析後發現 787 人的猜測平均值 與牛的實重只差 1 磅
另外當年美國潛艦「天蠍號」失蹤 群體根據政府釋出的資訊進行猜測
最後也正確統合出可能失事地點 這些都是群眾智慧集結的真實案例

但是作者認為 要成功讓「群眾的智慧」成形
需要滿足 4 大要素:
  1. 多樣性
  2. 獨立性
  3. 分權化
  4. 統合機制
多樣性的條件應該是挺好理解的 因為當成員間具備的能力太相似時
會造成思考方式及方向同質化 無法勝過由較多樣化成員組成的團隊
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卓越的公司 都很重視組織員工背景的多元化

獨立性的存在是為了讓一群人的錯誤不致發生關連 危害到群體的判斷
另外獨立個體比較可能擁有新資訊 破除團體的困局
作者提到一個很有趣的例子-蟻群的「循環磨」(circular mill)
每一隻螞蟻在行進時都只有一個規則-跟著前面的走
而行進方向的根據就來自地上留下的分泌物氣味
因此當某段分泌物因為一些原因被抹去時
蟻群會失去方向 容易形成「頭接尾」的困局而找不到新的路
最後反覆繞直到力竭而死 因此若團隊決策若要成功
成員們不太在意旁人說什麼有時不是壞事

分權化目前最生活化的案例 可以說是Google的搜尋引擎
每一個獨立的使用者 都可以讓自己的搜尋結果對演算機制做出貢獻
但分權化系統順利運作的前提是-「內部擁有管道聚集所有人的資訊」
真正的智慧必須透過聚合 才能提出聰明的決策
想想如果Google的搜尋結果不是依照眾人的瀏覽模式
而是依照廣告的投放金額決定 那麼不管累積多少使用行為資訊
也同樣只能看到依業主財大氣粗程度 所排列的廣告列表而已

最後的統合性則來自於「對於他人反應的猜測」
或是「共通經驗」及「文化習俗」
就像人一多就會開始排隊 老人一上車就會有人讓座
手扶梯永遠是一排走一排站 這些默契已經不再需要聚集群眾討論
而是統合進群眾的認知中 這類的約定成俗常常能提升決策的效率

由於工作跟興趣的關係 這幾年常常接觸到網路社群的領域
而網路上最讓人興奮也戒慎恐懼的 就是群眾匯集的力量
這本書點出了群眾思想在形成及運作時的基本內涵
對於在組織內合作或是與人群相處 甚至在了解網路使用者的行為時
想來應該都會有些幫助才是

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精品策略


呼……很久沒有看這種講策略類的書了
之前覺得這類型的書看多了 內容似乎都大同小異
久了除了膩之外 也沒辦法學到什麼新東西
不過這次買的這本書倒是沒有這種感覺
可能是因為精品市場跟大眾市場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兩者在策略上的思考邏輯很多是背道而馳的
所以跟以前比起來 有找到一些比較不一樣的新鮮感

以前對精品沒什麼感覺(因為從來就不是精品的消費者)
這次看完這本書才徹底理解 精品跟一般的大眾消費品
是幾近相反的兩種存在 在作者的認知中
精品帶給人的印象 不應僅僅停留在實用或是美感而已
精品代表的是一種夢想 一種自我實現的概念
一般消費品常常會透過壓低成本 來達到價格親民的目的
但對精品來說 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感 反而是必要的元素之一
畢竟夢想若缺少長期的渴望與追求 就少了實踐的吸引力
而當太多人擁有時 也會破壞品牌本身的稀有感
(就像 iPhone 從潮牌變成現在他媽的國民機一樣……)
因此精品品牌在面對市場時 常透過提高價格或是限制銷量
拉抬自己珍稀的品牌形象 Ferrari 一年限量生產 2000 台
或是 LV 一年 2 次的價格調漲 原因都是在此
(正所謂夢想不因現實而打折……而且 LV 漲價前還會有搶購潮!)

另外精品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時間」
許多精品都富有在工藝或人物 甚至是地理位置上的歷史
這些歷史經過長年的流傳及包裝 會成為精品專屬的故事
而故事的存在會成為品牌形象的根源
進而吸引專屬的顧客類型 為品牌築起一個牢不可破的堡壘
這些顧客會認為自己的品味 以及對品牌文化的深度了解
讓他們擁有的內涵變得獨特且高人一等
這可說是透過精品的購買滿足心中的優越感
甚至是重塑自己在社會中的階級認知
(譬如說「女人要買這個才是貴婦」之類的鬼話……)
因此這種透過品牌故事形塑品牌形象
再藉由專屬顧客社群的口碑效應打造市場區隔的作法
算是讓許多精品品牌歷久不衰的重要根基之一

之後作者還有對「精品」與「時尚」之間的差異
作了滿清楚的闡述(至少對我來說是有比較清楚了~)
跟「精品」不同的是 「時尚」是隨著潮流而有趨勢性的
但由於潮流瞬息萬變 時尚商品必須持續維持給顧客的新鮮感
因此在高頻率的汰換頻率下 難以對單一品項持續投入成本
打造精益求精的品質及塑造深植人心的意象
在缺乏品牌悠久形象的加持下 造成同樣質感的商品
在精品品牌中經營大部分會越陳越香歷久不衰
但放至時尚品牌中反會因潮流易變 而面臨迅速過氣的風險

還滿有內容的一本書 因為是另一種完全沒接觸過的市場
所以我看的還滿投入的 看完以後只能說可惜我不是那個世界的人
(現在要養活自己都有困難買什麼精品啊?!)
如果讓物慾比較高的人來看 可能會有更深的認同感吧~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