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群眾的智慧

你看過在海裡成群的魚群 或是在天上排「人」字的鳥群嗎?
這些群聚的行為是如何發生的?是這些鳥群或魚群當中
有個隱藏的領導者告訴牠們如何行進嗎?

事實是 這種群體行進動作 完全沒有「領導者」的存在
動物們只是根據「跟隨」及「保持距離」等簡單的原則前進
之所以鳥群會從第一隻鳥開始排成「人」字型
只不過是因為那隻是最早起飛的罷了 但在這種無組織的狀態下
鳥群或魚群居然能藉由簡單的原則 形成整齊不落單的集合
這種現象背後的成因 就是本書所說的「群眾的智慧」

作者在書中指出 在適當的情境下 群體所做出的決定或推論
永遠比群體中最聰明的個人還要聰明
以內容所舉的例來說 作者取得某次牛隻猜重比賽的數據
經過分析後發現 787 人的猜測平均值 與牛的實重只差 1 磅
另外當年美國潛艦「天蠍號」失蹤 群體根據政府釋出的資訊進行猜測
最後也正確統合出可能失事地點 這些都是群眾智慧集結的真實案例

但是作者認為 要成功讓「群眾的智慧」成形
需要滿足 4 大要素:
  1. 多樣性
  2. 獨立性
  3. 分權化
  4. 統合機制
多樣性的條件應該是挺好理解的 因為當成員間具備的能力太相似時
會造成思考方式及方向同質化 無法勝過由較多樣化成員組成的團隊
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卓越的公司 都很重視組織員工背景的多元化

獨立性的存在是為了讓一群人的錯誤不致發生關連 危害到群體的判斷
另外獨立個體比較可能擁有新資訊 破除團體的困局
作者提到一個很有趣的例子-蟻群的「循環磨」(circular mill)
每一隻螞蟻在行進時都只有一個規則-跟著前面的走
而行進方向的根據就來自地上留下的分泌物氣味
因此當某段分泌物因為一些原因被抹去時
蟻群會失去方向 容易形成「頭接尾」的困局而找不到新的路
最後反覆繞直到力竭而死 因此若團隊決策若要成功
成員們不太在意旁人說什麼有時不是壞事

分權化目前最生活化的案例 可以說是Google的搜尋引擎
每一個獨立的使用者 都可以讓自己的搜尋結果對演算機制做出貢獻
但分權化系統順利運作的前提是-「內部擁有管道聚集所有人的資訊」
真正的智慧必須透過聚合 才能提出聰明的決策
想想如果Google的搜尋結果不是依照眾人的瀏覽模式
而是依照廣告的投放金額決定 那麼不管累積多少使用行為資訊
也同樣只能看到依業主財大氣粗程度 所排列的廣告列表而已

最後的統合性則來自於「對於他人反應的猜測」
或是「共通經驗」及「文化習俗」
就像人一多就會開始排隊 老人一上車就會有人讓座
手扶梯永遠是一排走一排站 這些默契已經不再需要聚集群眾討論
而是統合進群眾的認知中 這類的約定成俗常常能提升決策的效率

由於工作跟興趣的關係 這幾年常常接觸到網路社群的領域
而網路上最讓人興奮也戒慎恐懼的 就是群眾匯集的力量
這本書點出了群眾思想在形成及運作時的基本內涵
對於在組織內合作或是與人群相處 甚至在了解網路使用者的行為時
想來應該都會有些幫助才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