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莫名的懲罰
最近有個好朋友回到台北 打算完成剩下的學業
對於這件事情的到來 心裡一直是很期待的
畢竟想到後面一年又可以多一個好朋友在身邊
在台北的日子再辛苦 也總能讓人覺得不那麼無助或茫然
結果上來了好一陣子 反常的一直聯絡不上
想說應該是剛上來有點事吧?心裡雖然微微擔心
但在訊息有回也稍微有講到話的情況下
就也不是那麼在意 想說要接風也不急在這一時半刻
結果這個周末回到家一開電腦 就收到了對方傳來的解釋
很難過的跟我說她跟男朋友已經吵了好陣子的架
原因是因為她男朋友非常介意我這個人的存在
也對於彼此的來往相當反對 所以最後的結論是為了這份發酸的醋意
我可能這一整年甚至之後 都沒辦法再跟這個朋友見面了
聽完這個狀況我只覺得又氣又頭痛
氣的是兩個人當朋友已經幾年多的事了 真要發生什麼早就發生了
為什麼這份只是單純我對你好你對我好的友誼
居然落到被懷疑不軌的地步?你他媽的才來多久憑什麼憑什麼憑什麼?
頭痛的是朋友已經為了這件事跟男朋友吵上好陣子的架了
聽她的敘述也讓我相信她是有盡力在保住這段友誼的
如果現在再因為一時的情緒去爭或是去要求些什麼
可以預見她應該會變成像 OREO 的夾心餅乾一樣裡外不是人
這種情況放回自己身上 我想我應該也會被逼得想找人打一架
所以到最後雖然很失落 但也只能選擇接受暫不見面的做法
畢竟如果連對方的幸福都沒法顧好
老實說我以後沒辦法問心無愧的自認是對方的好朋友
但目前這困局似乎是因自己而起 一時之間也想不出更好的解法
所以就算咬著牙含著怒氣 也只能壓著心裡的那股悶火接受
最怕的不是現在的暫不接觸 而是兩個人從此就斷了
甚至還陪葬掉對方的感情 目前看起來最好的做法
也就是只能盡力讓這些事情不要發生
只是到現在我還是無法接受 明明兩個人之間沒有任何的踰矩
為什麼突然就必須扛下這份莫名其妙的處罰
而且還毫無轉圜的空間 從知道的當下我就只能接受接受再接受
最氣悶的是我無法苛責我的朋友 所以這股氣就算積到胸口發疼
我還是只能握緊拳頭壓下 然後當做這個朋友不曾來過台北一樣
至於這個看到黑影就開槍的男人 我是越想越幹意十足
我不知道下次如果同學會時他們連袂出席 我能擺出什麼樣的表情
只覺得歹年冬多肖郎 躺著中槍的感覺真的讓人非常不甘心
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不小心會踩到貓
為什麼會突然跑去猴硐的貓村?
這中間的轉折其實滿窘的
老實說猴硐的行程 對我當天的出包算是一個救援
如果沒有這個選項的話 我那天應該會滿懷著幹意回家
上個周末將來前 自己同樣在路上亂晃等待著出門的靈感來到
結果逛誠品時忘記是在哪本書上 瞄到「雙溪」這個地名
當天晚上一個衝動 只稍微看了一下維基百科上面的介紹
隔天就毫無計畫的搭上區間車出發了
到了雙溪以後 先去遊客服務中心前拍了一張景點介紹地圖
第一個到達的點 是離車站一小段距離的「連舉人古厝」
結果走了半小時 發覺越走越杳無人煙
猴硐要說最明顯可見的 大概就是當年「瑞三礦業公司選煤廠」的遺址
這中間的轉折其實滿窘的
老實說猴硐的行程 對我當天的出包算是一個救援
如果沒有這個選項的話 我那天應該會滿懷著幹意回家
上個周末將來前 自己同樣在路上亂晃等待著出門的靈感來到
結果逛誠品時忘記是在哪本書上 瞄到「雙溪」這個地名
當天晚上一個衝動 只稍微看了一下維基百科上面的介紹
隔天就毫無計畫的搭上區間車出發了
![]() |
很難得看到落單的火車頭 |
到了雙溪以後 先去遊客服務中心前拍了一張景點介紹地圖
就開始跟往常習慣一樣 打算慢慢用走的繞完想去的地方
後來才知道 雙溪雖然因牡丹溪及平林溪在此交會而得名
但它其實不算是個旅遊區域 因此在街道上漫步時人並不多
特別能感受到這個境內多山的鄉間小鎮擁有的悠閒與清靜
![]() |
光這個景色就讓我很嚮往能在這生活一陣子 |
![]() |
小鎮裡超傳統的打鐵舖子 |
第一個到達的點 是離車站一小段距離的「連舉人古厝」
看了一下門口的介紹 連舉人全名為「連旭樁」
是第一位來到雙溪墾荒的漢人連元喬的後代
同治六年連旭樁赴福州應鄉試 結果高中丙子科「舉人」
因此當時這棟宅邸就從此被尊稱為「舉人厝」
古厝雖然現在稍微被改裝成鄰長辦公室在使用
但傳統三合院的外貌卻保存得相當完整
正廳門上掛著「文魁」匾額 是光緒初年福建巡撫丁日昌所立
正廳門上掛著「文魁」匾額 是光緒初年福建巡撫丁日昌所立
算算到現在 大概也有一百多歲的年紀了
![]() |
老實說我覺得有點陰森 |
接下來……嘿嘿 最窘的是就沒有接下來了
離開古厝之 本來是打算往茶花莊跟平林農場前進
因為整個小鎮清幽的氣氛著實讓我很放鬆
所以我也就邊走邊享受 同時想像著後面兩個目的地可能的樣貌
![]() |
這裡的貓不怕人 |
![]() |
舊式的臺式住宅與家俱一直都很得我心 |
結果走了半小時 發覺越走越杳無人煙
才感覺不妙的拿出手機查一下地圖上的實際位置
結果一查就悲劇 不管是茶花莊還是平林農場
都是走路要花一個多小時以上的遙遠
而且看地圖顯示似乎這兩個地點都在山區裡
就算真的走到了 能不能趕在天黑前出來也是一個問號
本來想說不然回去租腳踏車吧 應該會比走路快很多吧!(無誤)
結果走回遊客中心時 管理員居然說五點前車要回來
那時手機顯示已經四點十分了 算算時間連到門口直接轉頭都來不及
而且我也不想幹騎腳踏車折返當運動這種蠢事……
這時才發覺自己陷入一個窘境 如果這樣就回家
那今天翻山越嶺跑來雙溪 就只走了一間「連舉人古厝」
這 C/P 值低到會讓我想打自己出氣
但是當下看來在雙溪的其他可能行程都暫時沒望
留在這邊除了硬撐以外 沒什麼實際意義啊……
就這樣糾結的亂晃了一陣 才突然想到來程的路上
似乎是有經過猴硐的 雖然印象中是個東西不多的小站
不過也是有像是選煤場跟貓村這種可以看看的點
算算剩下的時間 也正好適合去些不花太久就能逛個大概的地方
所以就趕緊買了回程車票出發了
![]() |
平溪線的風光總是迷人 |
猴硐要說最明顯可見的 大概就是當年「瑞三礦業公司選煤廠」的遺址
瑞三鑛業是鑛業鉅子李建興 在日治昭和九年(西元 1934 年)創設的
據說在當時的煤產量 幾乎要佔掉全國的一半
而猴硐火車站旁的選煤場 就是當時舉足輕重的重點生產設施
這份繁榮持續長達 50 年 直到礦苗枯竭後才逐漸步向沒落
![]() |
當年的霸氣仍依稀可見 |
選煤廠到現在停用已經近 20 年 除了運煤橋有重新整修外
廠房外觀的破舊及內部機具的衰敗皆明顯可見
甚至還用高高的鐵柵欄圍起來 禁止遊客擅自進入
聽說以前是可以進去的 可能這幾年因失修而潛藏的危險
已經讓公家機關感到不安了吧?繞著眼前的斷垣殘壁打轉
想像著昔日的開山神兵 淪落至如今的老弱殘兵
歲月的侵蝕總是那麼靜卻又那麼震撼人心
一股強烈卻無語的悽愴感 不禁在心裡緩緩生出
![]() |
廢棄的儲煤區 |
![]() |
崩毀碎裂的終途景像 |
看完選煤廠後 轉身往貓村走去
沿途可以看到許多的貓悠閒的走著或打盹
明顯感覺得出來牠們才是這裡名正言順的居民
據說這一帶早期是許多流浪貓的棲息地 因為貓群的繁殖力強
造就此處棲息了上百隻的貓咪 加上愛貓人士們在 2009 年時
發起「有貓相隨-猴硐最美」的活動 貓村的名聲從此才逐漸傳開
現在已經是猴硐的重點特色之一
![]() |
睡得很安穩 |
![]() |
躲在樹叢中的隱士 |
![]() |
非我族類請勿打擾 |
貓村的貓因為長期跟觀光遊客近距離相處 多半已不怕生
有些貓心情好時還會主動與人接觸撒嬌
所以隨處可見貓跟人玩在一起的景像 感覺就是個愛貓人的樂園
讓我不禁在想 如果張肚子帶她的麻吉先生一起來這裡
又會是一番什麼樣的光景?
走完猴硐站後 太陽也差不多下山
整理好隔天繼續上班打拼的心情 買了區間票準備慢慢搖回去
感覺這陣子天色似乎暗的越來越早
感覺這陣子天色似乎暗的越來越早
迎面吹來的風也涼了許多 應該是入秋了吧?
希望今年秋冬台北的雨能少些 陽光多些
畢竟總是在下雨的城市 真的很難讓人心情好起來啊……
希望今年秋冬台北的雨能少些 陽光多些
畢竟總是在下雨的城市 真的很難讓人心情好起來啊……
2012年9月15日 星期六
來自紅花坂
很久沒看宮崎駿的作品 也不知道為什麼
當初看到這部的預告片時 就有種被吸引住的感覺
可能是因為「男女主角發現他們是親兄妹!」這種大絕
居然會在宮崎駿的作品出現 讓我不由得想看這種潑辣題材
如果是落在宮崎駿手中 會有什麼樣的不同吧?
這部片格局不大 氛圍與節奏都輕輕淡淡的
但仔細感受卻可以咀嚼出許多味道
最吸引人的應該就是小海與風間那份純真的情感吧
就像這部片的所表達的主題-「執著」一樣
小海的父親因為韓戰艦艇被擊沉而離開人世
因此她每天升著信號旗 用這種方式表達著對父親的思念
這份思念後來因為風間的出現及相處
而轉化成喜愛與依賴 就算當時因為發現彼此有血緣關係
可能無法在一起時 小海仍執著的說:
「因為我每天每天都升著旗,呼喊著爸爸。」
「所以我覺得是爸爸,將風間學長送給我來代替他。」
「就算有血緣關係,就算是兄妹。」
「我也會一直喜歡你!」
這樣的劇情狗血嗎?老實說在時代背景及人物性格的刻畫下
我覺得這個題材 反因這份「執著」而令人感動
其中還有一些分支劇情 也都讓人感受到直接的情感表達
像舊社團大樓重建時的熱血 家庭成員的聚散時的親情眷愛
這些最直接而誠摯的情感 片中沒有隱喻太多的符號
而是完全真切 卻讓人不感壓力的透過劇情及人物互動傳遞
另外這部片也算是在背後譴責戰爭 小海的父親就是因為韓戰而亡
戰後也常常有小孩因為家人都過世而被人領養
真正身世不明的狀況似乎時常可見 風間與小海就是經歷了一波三折
才明白彼此的身世淵源 不小心認了女友的父親當爸爸這種誤解
差點就斷送了這一段純真的愛戀
除了劇情以外 這部片的配樂及場景繪製
也都感覺有到達藝術的水準 而這也是宮崎駿作品一貫的品質
配樂與場景搭配著劇情的起伏 讓這部看似平淡的小品
細細品味後卻能發掘出許多餘韻無窮的情感論述
還滿喜歡這樣的表達方式 比起直接的語言
反而更讓人感同身受 進而重新憶起那份似乎已塵封許久的單純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蒸煙裊裊
北投其實不是第一次去 之前就有拉周包皮夫婦去走過一次
不過那次走的地方比較簡單 看完博物館跟圖書館就走了
後來也因為去過一次 所以一直都沒有把它排進考慮行程裡
只是最近工作實在有硬到 很需要找個遠一點的地方呼吸
所以昨天下午就帶著包包跟手機 搭上捷運往北去
從新北投站一出來沒多久 就會看到融合在樹林中的北投圖書館
它是臺灣第一座綠建築圖書館 大洋還曾經參與過其中的設計
屋頂上面有太陽能光電板跟草皮 除了可以儲存日光照射帶來的電力
特殊的排水設計也可以回收大自然的水 用來澆灌植物和廁所沖洗
另外聽說建築所採用的木材及鋼材也都可以回收再利用
為的是減少廢棄物對環境的破壞 可以說是理念相當環保的一棟傑作
經過圖書館繼續走下去 就可以看到昔日的北投溫泉浴場
也就是現在經過改建而成的溫泉博物館
它是日本人在 1913 建造的 是棟約 700 坪的兩層樓仿英式磚造建築
算是為當時最大的公共溫泉浴場 1945 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
曾經將它做為民眾服務社及游泳池 但隨即便不再使用而任其荒廢
一直到 1995 年才由北投國小的一群師生陳情 將其列定為三級古蹟
並與當地居民合作 將這棟建築打造成現在「北投溫泉博物館」
因此裡面除了看到過去供當地住民使用的澡堂及浴池外
還可以看到許多當時籌備維護的過程記述與日誌
館內是免費參觀 算是個很值得走一遭的地方
出了溫泉博物館後再往下走 會看到往「地熱谷」的標誌
它的真面目是一處硫氣及溫泉的出口 因為長年蒸氣瀰漫
也據說過去有人失足掉進去被活活燙死 所以亦被稱為「地獄谷」
不過它在日治時期曾被評為台灣的八景十二勝之一
有「磺泉玉霧」的美譽 朋友說以前可以帶雞蛋來這裡煮
但因為後來因為步道的地基被侵蝕 所以現在已經被封閉禁止進入
只能繞著環湖的步道看過一圈 不過這裡也真的不宜久留
因為實在是他媽的太熱 光是走個一圈出來我整件 T 恤都濕光了
好不容易逃出地熱谷 拐個彎往另一條岔路前進
就是一些比較小而美的景點
像是明治 38 年建起 供當時鐵道員工參拜的「普濟寺」
它是台灣罕見的日本真言宗佛寺 又名為「鐵真院」
寺中供奉湯守觀音,北投民眾都視這座佛寺為溫泉守護寺
到現在佛寺的日式平面佈局都還保存的相當完整
簡樸淡雅卻寧靜莊嚴 跟台灣寶剎莊嚴的風格比來十分獨特
走到這裡老實說已經有點腿軟了
不過想說既來之則走之 所以還是繼續往上走
中間經過了北投文物館跟張學良的故居
本來滿心歡喜的想進去看看 結果發覺除了外觀之外
內部似乎都已經轉為較商業化運用了(像是餐廳展館之類的)
所以只是看看就走了 另外也因為到了張學良的故居後
若要再往上就會進入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區域
感覺又是另外一段行程 所以就轉身回頭了
不過往回走的路上有繞道去不動明王石窟看了一下
同樣是日治時期留下的小古蹟 簡簡單單倒也別有味道
最後在回程的途中 總算是下了親水公園脫了鞋
好好的把雙腳泡在泉水休息了一陣
這幾天緊繃到極限的精神也總算在這時釋放到一個段落
最後跑去北投市場吃晚餐 結果吃到超難吃的爌肉飯
心裡的幹意瞬間高到想殺人 只能說人生處處有驚喜
這時候就很想找人給我翻譯翻譯 什麼叫做他媽的驚喜……
不過那次走的地方比較簡單 看完博物館跟圖書館就走了
後來也因為去過一次 所以一直都沒有把它排進考慮行程裡
只是最近工作實在有硬到 很需要找個遠一點的地方呼吸
所以昨天下午就帶著包包跟手機 搭上捷運往北去
![]() |
溫泉鄉我來了! |
從新北投站一出來沒多久 就會看到融合在樹林中的北投圖書館
它是臺灣第一座綠建築圖書館 大洋還曾經參與過其中的設計
屋頂上面有太陽能光電板跟草皮 除了可以儲存日光照射帶來的電力
特殊的排水設計也可以回收大自然的水 用來澆灌植物和廁所沖洗
另外聽說建築所採用的木材及鋼材也都可以回收再利用
為的是減少廢棄物對環境的破壞 可以說是理念相當環保的一棟傑作
![]() |
在這裡看書應該是很享受的一件事 |
![]() |
旁邊的公園有許多認真下棋的鄉親 |
經過圖書館繼續走下去 就可以看到昔日的北投溫泉浴場
也就是現在經過改建而成的溫泉博物館
它是日本人在 1913 建造的 是棟約 700 坪的兩層樓仿英式磚造建築
算是為當時最大的公共溫泉浴場 1945 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
曾經將它做為民眾服務社及游泳池 但隨即便不再使用而任其荒廢
一直到 1995 年才由北投國小的一群師生陳情 將其列定為三級古蹟
並與當地居民合作 將這棟建築打造成現在「北投溫泉博物館」
因此裡面除了看到過去供當地住民使用的澡堂及浴池外
還可以看到許多當時籌備維護的過程記述與日誌
館內是免費參觀 算是個很值得走一遭的地方
![]() |
很英式的建築風格 |
![]() |
當年泡完湯後用來休息的榻榻米大廳 |
![]() |
感覺很適合洗鴛鴦浴(可是窗戶很 OPEN) |
![]() |
這羅馬浴場不知道可以塞多少人? |
出了溫泉博物館後再往下走 會看到往「地熱谷」的標誌
它的真面目是一處硫氣及溫泉的出口 因為長年蒸氣瀰漫
也據說過去有人失足掉進去被活活燙死 所以亦被稱為「地獄谷」
不過它在日治時期曾被評為台灣的八景十二勝之一
有「磺泉玉霧」的美譽 朋友說以前可以帶雞蛋來這裡煮
但因為後來因為步道的地基被侵蝕 所以現在已經被封閉禁止進入
只能繞著環湖的步道看過一圈 不過這裡也真的不宜久留
因為實在是他媽的太熱 光是走個一圈出來我整件 T 恤都濕光了
![]() |
熱死你爸! |
好不容易逃出地熱谷 拐個彎往另一條岔路前進
就是一些比較小而美的景點
像是明治 38 年建起 供當時鐵道員工參拜的「普濟寺」
它是台灣罕見的日本真言宗佛寺 又名為「鐵真院」
寺中供奉湯守觀音,北投民眾都視這座佛寺為溫泉守護寺
到現在佛寺的日式平面佈局都還保存的相當完整
簡樸淡雅卻寧靜莊嚴 跟台灣寶剎莊嚴的風格比來十分獨特
![]() |
很清幽的感覺 |
走到這裡老實說已經有點腿軟了
不過想說既來之則走之 所以還是繼續往上走
中間經過了北投文物館跟張學良的故居
本來滿心歡喜的想進去看看 結果發覺除了外觀之外
內部似乎都已經轉為較商業化運用了(像是餐廳展館之類的)
所以只是看看就走了 另外也因為到了張學良的故居後
若要再往上就會進入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區域
感覺又是另外一段行程 所以就轉身回頭了
不過往回走的路上有繞道去不動明王石窟看了一下
同樣是日治時期留下的小古蹟 簡簡單單倒也別有味道
![]() |
不孝父母者敬神無益啊~ |
最後在回程的途中 總算是下了親水公園脫了鞋
好好的把雙腳泡在泉水休息了一陣
這幾天緊繃到極限的精神也總算在這時釋放到一個段落
最後跑去北投市場吃晚餐 結果吃到超難吃的爌肉飯
心裡的幹意瞬間高到想殺人 只能說人生處處有驚喜
這時候就很想找人給我翻譯翻譯 什麼叫做他媽的驚喜……
![]() |
臨走前記得要泡個腳啊~ |
設計 & 日常生活
還滿喜歡這本書的 淺顯易懂但是應用廣
雖然主旨是在談認知心理學與設計 好像是寫給產品設計師看的
但其實書中許多原理 放到現在當紅的網路或軟體服務上
也有許多能連結通用的地方 可以說只要是必須接觸人的工作
或是開發給人使用的產品或服務 都能透過這本書得到一點東西
也難怪這本書自 1998 年出版至今仍未過時
畢竟不管外在環境如何轉變 人性似乎總是以不變應萬變
作者在書的一開始 提到設計者與使用者的心智模式
設計者有屬於自己對產品的設計概念 並依照這些概念實做在產品上
而當使用者看到產品的時候 則會依照產品外觀所透露的資訊
以及過去使用類似產品的經驗來創造自己的操作模式
就像一個畫家透過畫作與觀賞者溝通一樣
只是設計與作畫的差別在於 畫作可讓觀賞者自由心證
但設計卻不行 一旦使用者的操作模式與原本的設計模式產生落差
操作失敗便應運而生 嚴重的話還會危及使用者的安全
因此除了美觀以外 如何順利讓使用者完成操作
可以說是設計最關鍵的課題所在
至於要怎樣縮小設計與使用之間的心智模式落差呢?
出發點就落在窄化產品執行與評鑑的鴻溝
執行的鴻溝意思是產品的功能 是否能讓人直接做到想做的事評鑑的鴻溝則是指一個人要花多少努力去了解操作產品
以及產品所回饋出來的狀態 就像是在操作一台多功能洗衣機
按鈕的排列及標示是否能讓操作方式一目了然
而在每個鈕按下去後 又是否能有立即的反應
讓使用者理解動作在執行上的正確與否
這些都會影響使用者 是否能好好且無負擔的洗完自己的衣服
產品的執行與評鑑必須容易理解 否則容易讓使用者挫敗與沮喪
而如果要能讓使用者直接聯想到產品的正確操作方式
那麼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要了解人類存取知識的方式
人類習慣用過去類似的經驗 來套用到新遇到的類似事物
在使用日用品時更是如此 因此當一個產品與過往使用經驗不符
便容易讓使用者因習慣的心智模式而發生操作錯誤
一個好的產品應透過自然配對 利用使用者腦中既有的知識去設計
減低使用產品時對腦中記憶的負擔 就像大家都習慣看書時橫向由左至右
你的書本就不應該將翻頁設計為由右至左(除非是直式閱讀)
另外像許多住家裡的房間電源開關 都習慣一個個排列整齊在面板上
但若要記住每個開關對應的區域 通常會需要一段時間的習慣
如果能將房屋內的佈局位置與開關面板的配置做結合
那對居住在其中的人 在聯想每個開關對應的區域時勢必直覺得多
後面還有說到更深的概念 像是設計產品時的侷限與暗示
或是避免人為失誤的強迫性機能 都在在協助產品更貼近使用者
如何簡化操作及優化設計 並在產品的美觀與功能性取得平衡
是作者在書中不斷強調的基本觀念
看起來單純的設計未必好用 但有些複雜的設計使用起來卻很簡易
設計師必須在看起來複雜與真正複雜之間取得平衡
讓產品與使用者真正契合 畢竟好的設計不但能減少危險及挫敗
更能改善人們的生活並帶來愉悅 只能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