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設計 & 日常生活

還滿喜歡這本書的 淺顯易懂但是應用廣
雖然主旨是在談認知心理學與設計 好像是寫給產品設計師看的
但其實書中許多原理 放到現在當紅的網路或軟體服務上
也有許多能連結通用的地方 可以說只要是必須接觸人的工作
或是開發給人使用的產品或服務 都能透過這本書得到一點東西
也難怪這本書自 1998 年出版至今仍未過時
畢竟不管外在環境如何轉變 人性似乎總是以不變應萬變

作者在書的一開始 提到設計者與使用者的心智模式
設計者有屬於自己對產品的設計概念 並依照這些概念實做在產品上
而當使用者看到產品的時候 則會依照產品外觀所透露的資訊
以及過去使用類似產品的經驗來創造自己的操作模式
就像一個畫家透過畫作與觀賞者溝通一樣
只是設計與作畫的差別在於 畫作可讓觀賞者自由心證
但設計卻不行 一旦使用者的操作模式與原本的設計模式產生落差
操作失敗便應運而生 嚴重的話還會危及使用者的安全
因此除了美觀以外 如何順利讓使用者完成操作
可以說是設計最關鍵的課題所在

至於要怎樣縮小設計與使用之間的心智模式落差呢?
出發點就落在窄化產品執行與評鑑的鴻溝
執行的鴻溝意思是產品的功能 是否能讓人直接做到想做的事
評鑑的鴻溝則是指一個人要花多少努力去了解操作產品
以及產品所回饋出來的狀態 就像是在操作一台多功能洗衣機
按鈕的排列及標示是否能讓操作方式一目了然
而在每個鈕按下去後 又是否能有立即的反應
讓使用者理解動作在執行上的正確與否
這些都會影響使用者 是否能好好且無負擔的洗完自己的衣服
產品的執行與評鑑必須容易理解 否則容易讓使用者挫敗與沮喪

而如果要能讓使用者直接聯想到產品的正確操作方式
那麼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要了解人類存取知識的方式
人類習慣用過去類似的經驗 來套用到新遇到的類似事物
在使用日用品時更是如此 因此當一個產品與過往使用經驗不符
便容易讓使用者因習慣的心智模式而發生操作錯誤
一個好的產品應透過自然配對 利用使用者腦中既有的知識去設計
減低使用產品時對腦中記憶的負擔 就像大家都習慣看書時橫向由左至右
你的書本就不應該將翻頁設計為由右至左(除非是直式閱讀)
另外像許多住家裡的房間電源開關 都習慣一個個排列整齊在面板上
但若要記住每個開關對應的區域 通常會需要一段時間的習慣
如果能將房屋內的佈局位置與開關面板的配置做結合
那對居住在其中的人 在聯想每個開關對應的區域時勢必直覺得多

後面還有說到更深的概念 像是設計產品時的侷限與暗示
或是避免人為失誤的強迫性機能 都在在協助產品更貼近使用者
如何簡化操作及優化設計 並在產品的美觀與功能性取得平衡
是作者在書中不斷強調的基本觀念
看起來單純的設計未必好用 但有些複雜的設計使用起來卻很簡易
設計師必須在看起來複雜與真正複雜之間取得平衡
讓產品與使用者真正契合 畢竟好的設計不但能減少危險及挫敗
更能改善人們的生活並帶來愉悅 只能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