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07年4月30日 星期一

部落格行銷

More about 部落格行銷
如果說先前的《誰沒部落格!》
是給人一個部落格的基本概念
那這本書就明顯的偏向實用的商業手法
教你如何將部落格的力量應用在行銷的企畫上
書裡面的內容相當完整
作者從部落格的設立方式和類型到產生的影響和控制
從頭到尾了說明了一次
就內容的性質來看 我覺得它會比較像教學書

部落格這種東西 其實目前最明顯的效用
就是它的及時反應和交流
消費者可以透過企業的部落格或是自己的部落格
直接反映個人的消費經驗和想法
而企業可以在消費者貼出留言之後
(若是在個人部落格上出現 就必須花點心思使用搜尋工具)
馬上接收訊息並加以應對
這種迅速修正的能力對於營造顧客體驗來說
是一個相當大的突破

另外在交流的方面
企業可以透過自身的部落格 與對公司有興趣的目標顧客
進行多面向的討論與溝通 從而發掘出顧客真正的需求
以及可能隱藏於市場內的意外創新
而顧客也可以藉由公司的部落格了解產品的資訊
公司的執行原則和目前所處的境況
另外透過部落格的關係網路 可以將資訊快速傳遞
也因為部落格是個充滿主觀性和個人化的地方
因此會在部落格出現的資訊 大都已受過部落客的過濾
對於該部落格的讀者來說 較一般的媒體公關訊息來的更有說服力

書裡面除了一些教學的資訊外
也點出了許多精神面上的注意事項
像是經營部落格必須童叟無欺
這是部落格最重要的精神 若無坦承跟分享的意願 
部落格的經營可能令企業喪失更多信譽和顧客 賠了夫人又折兵
另外也必須抱持熱情 擁有明確的方向
如此一個部落格才能成功的經營下去
雖然現在部落格仍未產生什麼爆炸性的影響
但是不可否認的 它已在溝通媒體中逐漸佔上吃重角色
在日後的網路行銷領域中 也許會成為不可忽視的一股新力量

其實這本書有部份因素是因為我要找研究計畫的題目
所以才買來參考的 不過它的內容真的很齊全
舉得公司案例也都是眾所皆知的大企業
所以如果對這個新興領域有興趣的人
真的可以買來看看

2007年4月26日 星期四

看牙醫

距離上一次已相隔四年 我今天終於去看了牙醫
要不是我媽堅持要我去看
我想我應該是也不會覺得有什麼該去看的需要

不過實在不想辜負她的關心
所以我還是拿著健保卡
去這家聽說掛完號要等一個禮拜的牙醫診所

結果 醫師好死不死
被今天早上原本有預約的病人放鳥了
應該很忙的他 突然之間有了空閒
我就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
遞補了這個病人的位置 被抓上去檢查

看著醫師拿著一支又一支的潔牙用具
我超想學電影一樣 跳起來打翻器材車
然後雙手抱頭撞出二樓逃亡去
可惜當我在這麼想的時候
醫生已經把他手上不知名的管子伸進我嘴裡了

「ㄜ…不是說來這裡看病,會有一個禮拜的緩衝期嗎?」

像是垂死掙扎的我 只能這樣為自己爭取安全感

『沒關係~沒關係,今天我們先作基本塗藥的動作。』

原來只是塗藥 這讓我鬆了一口氣
不過我馬上想到 基本之後就有進階 那是要幹麻?
醫生隨即解開我的疑惑

『下禮拜我們再來抽神經拔牙!』
「…喔……………」

原來我照的X光片顯示
我後方兩個上排的牙齒各有一顆損傷嚴重
其中一顆能留住 但是要抽神經然後填起來
另外一顆已經幾乎蛀光光了 真的都快看不見了
沒得補 只好拔掉

以前我常笑其他要去看醫生的同學
「長這麼大了還要看牙醫~!」
我開始體認到 什麼叫做現世報

希望下禮拜可以平安度過

2007年4月24日 星期二

活得沒重心

昨天吃完晚飯 正要上樓想說看點書的時候
突然間才意識到

我現在看書要幹麻?

沒考試了 也畢業了
看著桌上的大碩教科書 有種陌生的距離感

肚子說 我正處在學生時期的彌留狀態

等待放榜的這幾天
我要做什麼啊?

2007年4月22日 星期日

研究所考試

總算是考完了

考了七間 到目前全部一無倖免
看到成績的那刻說沒有失望是騙人的
不過我是覺得影響並沒有聽說那般大

其實在考試之前 每個人應該都能感覺到
自己的努力到底有幾分 就我自己來說 
雖然我到最後是真的有提起精神繼續唸下去
不過拚勁跟那種真的極力非上不可的人
還是有很大一段落差的

讓我比較靠邀的 是我花比其他科兩倍時間唸的管理學
總合每個學校的成績看起來 是最低的=___=
成大的經濟學反而考到了71分 天知道我的經濟學連唸完都唔啊
那管理呢?

我記得是12分
也就是3題平均各拿4分的意思

統計學也差不多 分數都有在錄取標準以上
敗在什麼?沒有一間超過30分的管理學
如果我的管理學都考的不錯然後爛在其他兩科
那會讓我感到更釋懷的

比較可惜的是 今年班上的重考軍團到目前還沒有搶灘成功的
背負著比別人多了一年的壓力
那種沉重應該不是我這種第一年考的人可以體會的
不過東華還沒放榜 應該還是有機會的

基本上等到下個禮拜 所有的榜單就會告一段落
不過 假設高餐有進口試的話 那就還要再等上一等
今天考完試 我真的覺得大家都會100分
相對於一個還有4~5題左右不確定的人來說
實在是感到很不踏實

願主保佑~阿門~

2007年4月19日 星期四

經濟學的第一堂課

More about 經濟學的第一堂課
這本書我記得在大一的時候就買了吧
四年來我曾經三番兩度試著看完它
不過始終沒有成功
這陣子因為沒錢買新書 想說挖出來再度挑戰
終於 這次讓我看完它了
也讓我大概了解為什麼之前我都會半途而廢的原因

這本書主要是在講一些主要的經濟理論和現象
雖然他沒有教科書中的數據
但是由於它使用不少的經濟專有名詞
但是又未詳盡解釋名詞的涵義
所以基礎不足的人其實看到一半就會開始看不懂了

不過它裡面的內容其實還滿有趣的
也的確提到許多發生在我們生活週遭的事情
像是物價上漲啦 投資報酬啦 貨幣貶值之類的
其中我覺得最好笑的例子
是當耶誕老人造耶誕節送禮物時
他的行為極可能會剝奪禮品業者的工作機會
所以禮品業者不應該興奮的叫孩子出來看耶誕老人
而是應該盡快拿獵槍把他打下來

喜歡經濟學的人可以買這本書回去看看
它會讓你覺得經濟學也是可以說的很有趣的
不過看之前還是先學會一些經濟學的基礎
不然真的會看不太懂
而如果在看完之後
對於尾章提到的經濟思想史有興趣的話
可以再去看作者的另一本著作《經濟大師不死》
裡面對於各個經濟學派有更詳盡的介紹

2007年4月16日 星期一

誰沒部落格!

More about 梅迪奇效應
這本書談的是部落格這個近年當紅的趨勢
講述部落格發展的歷史以及成因
並且提出了應該認識部落格的十個理由
深入探討部落格的魅力所在

部落格這個玩意兒
最近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媒體傳播工具
已經開始有不少公司行號想要透過它
來進一步的打開探索市場的門路
能如此吸引企業的好處在於
它可以進行即時的回應和互動
這種功能 對於業界向來品質良莠不齊的顧客回應
真的是一大利多

另外部落格之所以成為新的媒體寵兒
也有大部分原因在於它的獨特性和多元化
在部落格上面 什麼東西都可以拿來說
也因為這是個人可以任意揮灑的空間
所以當你有任何想法想要發揮時
都不須顧及太多的限制

而這種狀態下所呈現出來的獨特性
反而對於讀者有種獨特的說服力

像是之前我的書看完了 想要找新書看
其實我不會上博客來一本本的看簡介
因為對我來說 那些商業訊息最多只能幫助我分類
讓我了解這部分的書是不是我感興趣的領域
而對於真正的選擇 反而是我去阿達的「脫光光
找他過去的讀書心得來決定的
後來的決定就是前一陣子在看的《梅迪奇效應》

由於部落格的讀者 都是自己生活週遭彼此關心的朋友
或是與自己有相同興趣的同好
因此在彼此有一定程度認同感的基礎上
這種主觀的推薦往往比市面上客觀的資訊來的更有說服力

台灣近年來也有許多國產的部落格平台出現
而許多藝人和企業也都藉此搭建專屬的部落格
雖然現在部落格的發展大部分還停留在個人分享資訊的程度
但是我很期待哪一天可以看到真正以部落格為主的企劃案出現
因為我覺得它所擁有的潛在力量
是現在都尚未被發掘出來的

Did you know?



這段影片是2006年位在科羅拉多州的一所默默無聞的公立高中Arapahoe科技中心的負責人Karl Fisch所製作一套投影片,目的是為老師們解說目前教育界的技術發展和趨勢。希望他們可以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挑戰,並且進而能夠讓高中生們面對這樣的改變。Karl從書籍、網路、政府資料中整理出了一些數據,並且用淺顯易懂的比喻加入投影片中。(這些數據來自於「世界是平的」作者、教育界的知名人士、美國前教育部長、美國勞工部、麻省理工學院等等……)

影片製作完成後,他把這段投影片放到自己的Blog上面供大家觀看,立即有來自各地的使用者對這投影片感興趣,要求授權讓他們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熱心的使用者將檔案改編,重整,上傳到Youtube上和提供各種不同的格式。其他人則是轉寄、上課時播放給自己的學生看,研討會時拿來作引言……

到了現在,這個影片光是在Youtube上就有超過十種版本,將近兩千人把它加為最愛,三百多則對這個內容感到震撼的留言,全部瀏覽人次超過五十萬人以上。(這還不包括在網路以外的地方觀看的人數)

這個影片之所以讓人感到震撼,並不是因為它使用了華麗的特效或擁有超級大明星的陣容。它的震撼之處在於其中所引述的都是事實。它讓現在是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中教育界的佼佼者感到震撼,而環境、資源遠遜於美國的「我們」(父母、師長、教育家、政策決定者、立法行政官員)更應該加倍的感到震撼。

看完這段影片,這些驚天動地的轉變正在發生,你已經知道了,然後呢?
註:文章部分內容轉載自「朱學恆的魯西法地獄

2007年4月15日 星期日

即戰力

More about 即戰力
這本書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大師
大前研一的著作
主要是在討論在現在這個無國界的時代裡
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暢行世界的專業人才
他提到三個主要的能力
  1. 語言力
  2. 財務力
  3. 問題解決力
「語言力」其實就是主流所認知的英語能力
他認為一個人要在產業間存活
首要之務就是學會最有「賺頭」的語言
而目前英語會成為主流語言亦即是因為美國的強大經濟所致
而近年來中國十六億人口的市場逐漸展開
因此目前中文能力也自然的開始受到國際重視
其中他還抨擊日本的語言教育方式本末倒置
只是一味的教導「寫」與「讀」
反而棄溝通上最重要的「說」於不顧
拿來對照台灣的語言教學模式 可以說是如出一轍
這應該可以說是台灣英語學習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吧

而「財務力」則是指個人規劃理財的能力
他指出一個成功的人才必須會學會如何管理調配自己的資產
這裡說的管理並不是買菜錢加油錢要記帳這種的「會計」
而是指債券股票基金等金融方面的「投資」
作者認為這種理財的能力不僅可以善用自己的資產
也可以訓練本身對於市場環境的敏銳度
像是當你聽到『房地產前景看好』這條資訊時
你就可以立刻聯想到
『水泥鋼鐵等建材市場一定也會隨之起舞』這種相關的波動
讓我這個投資白痴也開始有考慮去了解基金股票的念頭了

再來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個人必須要具有邏輯性的思考
不能把一味的靠直覺或經驗來判斷事情
當面臨問題時 判斷前必須先盡可能蒐集所有的資訊
然後以多面向的角度去分析結果
才能取得所謂的「最適解」

這本書跟市面上其他的商管書籍相比之下
感覺是比較務實的
他所提出的三種能力 其實都是存於一般生活中
可以馬上身體力行實踐的
只是大前研一有個壞毛病 他很喜歡自吹自擂
這本書到中後半段又會看到他慣有的那種
『不聽話~就完蛋!』的嘴砲說教方式
不過這本書算是我覺得在他的著作中算滿不錯的一本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一下

2007年4月14日 星期六

別把自己做小了

More about 別把自己做小了﹗
這本書算是一本勵志小書
作者所強調的是一個
不論身處何時何地都須持有的領導心態
他認為 一個人不論擁有頭銜與否
都可以透過自身的改變及努力
來達到改善他人或群體績效的成果
而這種藉由自身的影響力來改變他人行為的方式
就是一種領導的型態

書中的中心思想 就是「人人都可以是領導者」
他強調許多像是牧師或是教師之類
這種第一線的基層人員
甚至我們身邊許多默默生活的小人物
都可能是出色的領導者
他認為一個領導者 並不是靠地位或名聲來支撐
而是靠他的理念與行動力
並且能夠以自身的理念改變其他人的作法達成目標時
這便是一次成功的領導

而書中有提到許多成功領導的修煉
大致可以歸納成三個大要素
  1. 專注
  2. 決心
  3. 付出
當你擁有一個目標時 你必須將所有的心力專注在那之上
透過實際的規劃以及控制 來讓自己的方向更為明確
接下來就是執行的決心 空有好的計畫不執行等於白搭
你必須實地的去動作 並藉由溝通或說服的方式
驅使他人與你一同完成目標
最後就是付出的觀念 你必須花費你的心力去激勵你所帶領的人
讓他們擁有持續下去的熱情 而非只當他們是工作機具
若沒有實際的了解其需求 並付出心力加以滿足
這樣子的領導最後不是欲振乏力就是崩潰瓦解

其實這本書看完以後我覺得它就是要大家「熱血」一點
你要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改變許多事情的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創造成果
相信自己不管何時何地都可以做一個成功的領導人
雖然說這種熱情有時會太過於激情且單純
但是在現在這種「自掃門前雪」的風氣之中
這種衝勁和熱情或許才是這個社會所欠缺的吧

2007年4月13日 星期五

冰山在融化

More about 冰山在融化
這是一本在講組織變革的書
Kotter用一個企鵝王國的寓言故事
描繪他過去所提出的組織變革的八個步驟
這八個步驟分別是
  1. 建立危機感
  2. 成立引導團隊
  3. 提出願景
  4. 溝通願景
  5. 授權員工參與
  6. 創造近程戰果
  7. 鞏固成果再接再厲
  8. 將變革深植企業文化
這八個步驟其實我覺得最難的就是4~6的部分
因為在這幾個階段中
你要面對所有擁有任何想法的人
將這些人導向一個共同的目標
並且必須要在短期內創造出成果以增強士氣
在我的經驗中 要統合大部分人的觀念
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本書算是一本商業小品
還滿薄的 大概半小時左右就可以看完了
看這本書你大概可以抓住一些變革的基本概念
但是如果要真正了解其中的精要跟細節的話
還是去買Kotter早些年寫的書籍吧

附帶一提 裡面的企鵝還滿可愛的

2007年4月11日 星期三

不確定的未來

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跟我一樣
對未來感到不確定
其實到現在 我還是不太能認定一個方向
在大學好像學到不少東西
可是當我認真的把它們套到社會上
忽然發覺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馬上現學現賣的

說要去走行銷傳播的路
其實也不知道真的進去是會怎樣
我也還對這個產業一知半解
有人說超賺 有人說超累 有人說超不穩定
全部是有人說 因為我自己還說不出個所以然

這時候才會覺得當兵其實是個讓人稍微安心的過程
有個地方可以讓你暫時脫離外面的喧囂
用一年多的時間去思考與看清自己的願景

不過我一直擔心 當我進到那種充滿狗屁倒灶的地方
到底會不會讓我真的變更笨啊!

五維管理

More about 五維管理
這是一本在講職場關係的書
當初看到Drucker的名字時
還以為又是一本有關管理趨勢的書
所以看完以後我還挺訝異他對職場浮沉也有一番見解

書中所說的五維
是指對內外上中下的五個面向
內就是指對自身的管理
外是人際關係的管理
而上中下則是自上司同事至下屬的管理
這些維度組合起來
就是一個完整的職場生活架構

書裡面沒有提到什麼理論性的管理技巧
而是以觀念的建立或調整心態為主
像是一般人都知道要管理部屬
卻很少想過要管理上司
但作者認為管理上司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你必須觀察上司 了解他所重視的目標
揣摩上意後進而協助上司成功
讓上司開始重視你的所作所為
最後更進一步的提拔重用你
既然你的上司有辦法在你之上
那就代表他比你在某方面更適於這個組織
去了解這些特點 並加以使力
可以對你的工作產生加分效果

另外就是在對外的人際關係管理上
他有提到不可「投資過度」
也就是不能在一開始發展關係時
就一股腦的對他人竭盡全力
因為人與人的往來是需要供需平衡的
若投注了過多的心力在對方身上
極可能使對方產生壓力或心生無法回報的愧疚感
反而拉遠彼此的距離

其他像是個人管理和下屬管理或是同袍管理
都有提到許多不錯的概念與實行辦法
但是因為這些觀念平常就隱約存在於社會的價值觀中
因此較不令人感到新鮮
不過對於已經在職場上工作或是即將進入的人
這本書都是一本相當值得一看的書

2007年4月7日 星期六

料理東西軍

這真的是一個讓人很痛苦的節目
看著節目裡的廚師
用一堆精選材料和掏空心思的方法
做出那些讓人光看就會流口水的菜色時

真的是會讓人瘋掉

但是節目的規定是一個人只能投一票
所以你如果選錯邊 變成少少票的一邊
那你就只能看著勝利的一方大快朵頤

每次到選擇時間時
都會不知不覺的跟著來賓緊張
想說這次到底是哪一邊的菜色會贏
真的很能體會 節目來賓那種「我都想吃」的心情

雖然就算吃不到 看到喜歡的菜色贏了還是會很開心

可是 看得到吃不到
還是讓人很痛苦

2007年4月5日 星期四

大象與跳蚤

More about 大象與跳蚤
這本書主要是在預言個體工作者的潮流
一般的大企業被稱為「大象」
而個體工作者便是所謂的「跳蚤」
作者認為 在未來的幾十年內
企業的生態將會由過去的龐大組織獨占
轉變為充斥著許多專業個體戶的世界

作者認為 由於資訊的迅速流通
造成這個世界正在持續不斷的變動
因此過去講究規律與流程的官僚式組織
也就是「舊大象」 
已經無法靠那緩慢的步伐跟上變動的速度
牠面臨的是一個不斷創新與充滿效率的環境
如果想要跟時代繼續接軌 那就絕對有轉型的必要
成為「新大象」

所謂的「新大象」 其實可以算是聯邦組織
牠不再像過去的就是組織講求傳統及年資
在這個組織裡面 每個部門擁有高度的自主權
牠們只要服贗於公司一同的大方向之下
其餘部門以內的行政與作業都可逕行處理
在決策權下放的情況下 各部門的專業得以自行發揮
避免了過去中央集權所帶來的僵化

而由於變動與創新大行其道
因此組織內的成員無法再像過去一樣靜待組織命令
必須開始主動發展自身的專才
並在適當的時機推銷自己所擁有的職能
加以塑造出自身所擁有的獨立專業
這種獨立自主的精神 就是「跳蚤」的理念
因此書中在這部分的結尾有提到
現在企業開始盛行專案以及外包之類的作業方式
因此接下來的企業 或許將會是由許多跳蚤所組成

而真正的「跳蚤」其實就是現在常見的個體工作者
像是作家或是律師 還有設計師這種擁有個人工作室的工作者
作者認為 跳蚤是一種沒有群居習慣的生物
牠們只是聚集在大象的身上 取得需要的養分
卻也無法成為大象體內的細胞
雖然自由 但也毫無任何隸屬的地方
因此身為跳蚤的個體工作者 如何在自謀生路的同時
尋找自己的歸屬感 調配自己的生活與工作
並提醒自己持續的精進 以維持吸附在大象身上的力氣
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這本書其實應該算是Handy在成為專職作家後
根據生活的經歷與週遭環境的觀察了解後所寫的經驗談
它提供了一個未來組織的可能發展方向
並且說明當你成為一個個體工作者後
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因應的辦法
它的出版日期是在2002年
所以如果向我一樣現在才翻開這本書
會發現其實裡面很多趨勢已經發生
並且有了更進一步的進展 
也就是說這本書相對於現在陸續出版的趨勢書籍
已經顯得不那麼新了 

2007年4月3日 星期二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

More about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
這本書主要是在說明「個人擔當」這回事
他認為大部分的人遇到問題時
都會提出一些像是「為什麼」或「誰」之類的問題
如「為什麼又是我?」和「這是誰負責的?」

這種問題 其實是種解決不了問題的爛問題
真正在問題背後的好問題
應該包含「我」和「如何」的元素
像是「我應該如何改善現況?」
或「我可以多做些什麼?」

其實他闡述的觀念很簡單
就是在想到別人之前 先想想自己
檢視自己是否仍有不足的地方
人不可能完美無缺
所以當你試圖找出別人的「為什麼」並加以改變時
不妨先想想「如何」去試著改變自己

很簡單的觀念 很淺顯的一本書
沒事去書局的話可以翻一下
大概一個小時內就可以看完了
雖然沒有什麼太大的啟示
不過還是有提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