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

水溝裡的勇者

昨天晚上幫傻傻慶生完 由於跟大家的方向不同路
所以就在半路下了車 慢慢走回家去

快走到家裡的時候 一邊散步一邊想著垃圾事
結果腳不知道怎麼著的一顛 我整個人就歪進了路旁的大水溝裡

我很冷靜的「哎呀~」了一下

那時候身上背著筆電 它一泡水我的人生等於毀了一半以上
身為研究生的專業反射動作 我立刻用手把筆電舉的高高高
「嘩啦!」的一聲 我就進水裡了

水位不高 大概不到我的膝蓋 但是我是臉朝下的進去
所以從路旁看到我 大概就是一個人趴在水溝底
唯一露出水面的右手 剛正不屈的緊緊抓住代號「命根」的筆電

爬起來以後 想說此時此地也是別開生面
我就很優閒的靠著水溝壁 點起了一根菸來抽
菸味加上身上的異味 那種感覺…嗯……要自己體會

爬回馬路上 抹了一下滿臉的髒水
才驚覺滿手都是血 探了一下臉上各處
似乎是剛剛跌下去的時候 把右額頭給撞破了

乖乖隆地咚 這時候我開始有點慌了
因為額頭上的刺痛感好像被我發現以後越來越明顯
所以只好走到離家不遠的小醫院掛急診

走進去的時候護士有被嚇到 我也被自己嚇到了
我在鏡子裡的臉有三分之一都是血 而且身上又髒
還混雜著菸味跟臭味 超像街友幫派火拼完以後死剩的雜魚

然後我就被一群人很緊張的送進去了

進去以後簡單清洗了一下全身 換上輕便的衣物
醫生看了一下我的傷口 問了原因

幹……
他「噗滋!」了一聲

等他笑完以後是說 傷口不用縫 不過破得有點大
所以要記得自己勤換藥才會好得快
結果在幫我清理傷口的時候 我終於體會到那時候爾雅去敷藥
痛到把我的手臂當毛巾扭是為了什麼
差別在於我是自己去的 雖然護士小姐裙子很短 腿很漂亮站在旁邊
可是我…不能幹什麼

藥擦完以後 我從落難街友變回落難書生
本來想要滾回家了 這時候醫生又把我叫住
說我是撞到頭 為了保險起見還是看一下有沒有腦震盪好了
然後就先問了一些有沒有頭暈想吐的問題 接著開始叫我數手指
他先伸出食指 「一!」
再伸出了中指 「二!」
又伸出無名指 「三!」
最後伸出小指 「到!」

「碰~!」

我本來是想說「到台灣」的 可是聽護士說醫生擺出四支指頭的時候
我就往旁邊一歪 連人帶椅子倒在地上暈過去了
醒來的時候我已經躺在病床上
所以「到台灣」的「到」字到底有沒有喊出來
可能是我一生都解不開的謎 

所以我的下場是在醫院躺了一個晚上 到今天早上才出來
回家沖了個澡換完衣服 又直奔學校了
看著我捨命保護的筆電現在跑得像沒事一樣
可以說是不幸中的大幸 心裡有種莫名的欣慰感

2009年7月21日 星期二

超完美服務員

More about 超完美服務員
這本書當初在書店看到的時候 就起了一股非買不可的衝動
因為它實在太切合我這兩年來研究的重點了
畢竟這兩年的研究做下來 發覺許多餐旅服務業在資訊的運用上
人與機器之間仍然有相當大的距離感
所以抱著挖到寶的心情 我興沖沖的馬上掏錢把它買回家看了

書的開頭首先提出了三種「服務介面」
也就是在企業與顧客之間傳達互動與關係的前台作業要素
而這些服務介面根據三個基本原型構成
  1. 以人為主
  2. 以機器為主
  3. 人與機器混合
像跟服務生的互動 是以人為主的服務介面
而販賣機或網站 就是以機器為主的服務介面
常見的客服中心則是混合的服務介面 沒有電話與資料庫的機器支援
客服中心就無法作業。

一開始作者先將「人」與「機器」分成兩個領域各自論述
試圖告訴讀者「人」做什麼最好 而「機器」又是做什麼最好

在「人」的部份舉了很多關於飯店業及航空業的案例 
諸如互動的親切性 作業的靈活性 或是經驗的記憶性之類的等等
主要論點在於服務介面提供時的選擇 由於必須考量的因素不同 
因此所產生的效益自然也有所差異
只是接觸餐旅界的這兩年 這些個案看的不可謂不多
所以這部份其實看了有點膩

而在「機器」的領域裡 則提到了近幾年來資訊科技的發展
這個章節比較好玩 除了說明機器與人在產出上的差異外
也提到許多國外許多較為前衛 且已經使用或進行測試的科技
像是TiVo這款在美國相當流行的數位錄影機
最受重視的特色就是它的智慧功能 可以根據錄影的紀錄
判斷出使用者的偏好應是屬於哪一類 並在相近的分類中提出建議
(其實這樣的科技在網路書店中已行之有年)

但是比起一開始將人與機器各自論述時的洋洋灑灑
後面要將「人」與「機器」加以關聯時
力道就顯得相對不足 雖然舉出QVC這個線上購物網站的案例
描述說它們是如何成功 而與競爭對手HSN的差異是在何處
但是在人與機器媒合的關鍵上卻仍然相當模糊

在書的最後 作者針對介面的評估提出了看法
除了強調介面內的效率及效能 和介面間的一致性與協調性之外
還提到了重新設定服務介面的思考模式
算是整本書最實用的部份了

  1. 評估:觀察目前各個介面狀況
  2. 期望:設定想要讓介面達到的目標
  3. 調整:修正各介面的各項因子使其最適化
  4. 連接:將各個介面之間重新規劃建立起相互的關連性
  5. 活化:支援新型態介面的運作並持續修正
其實這本書讓我有點失望
主要是因為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人與機器間的新內涵
但看到的卻只是許多已經耳熟能詳的案例及論調
所以……我覺得它給我的收穫並不多
最大的刺激反而是引起我想要在下一篇論文中
去研究「網站」這個服務介面的興趣
對於服務業在資訊應用上有興趣的人還是可以看看
但是如果對於這兩塊領域 都已經有一定熟悉度的人
還是先去找其他的書來看吧

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論文誌謝

這是碩士論文的誌謝
是真實版的!
  我向來不是什麼謙虛的人,所以我很坦白的說,我很喜歡自己這篇論文。除了因為它是我跟了近一年的產學合作案,所產出的超屌作品,也因為裡面有著許多在背後的支持,幫我一步步的讓它成長茁壯,所以我就算很懶的寫還去找了誌謝詞生產器也一定要抱著感恩的心在這裡向他們致上謝意。

  第一個要謝的就是聰仁師,沒有您這兩年的幫忙,我不可能寫出這一份可能我自己當初連看都看不懂的東西,也不可能在餐旅的專門裡另闢蹊徑,殺出一條資訊科技的專業活路,更不可能讓一向自認不愛念書的我,感受到做研究可以帶來的快樂,在這裡用兩隻手指向您深深的一鞠躬。

  再來是軒正,謝天謝地我是碰到你這個投緣又機掰還偷偷把馬子的好兄弟,兩年搭檔的日子,讓我在許多學業或生活上想要找人討論還有想要找地方睡覺的時候,你都是我最佳的人選。

  還有按照學號排下來的偵燕、民琪、家懿、師姐佳吟、彥妘、冠宏、姿樺、壯妞美妏、葉馨、槑女爾雅、依珊和昱綺阿姨,沒有你們這些研究室的常客,我這兩年的生活沒辦法過得這麼自在快樂,感謝你們忍氣吞聲的包容我這個隨性到了極點的傢伙,那段脆弱還被冠宏在傷口上灑鹽的日子要是沒你們在身邊,我沒辦法確定自己是否能撐到如今。

  謝謝恩如,這兩年的日子中,可能幫我回收最多內心垃圾的人就是妳了,妳的鼓勵向來是我生活中最大的活力來源,這兩年的生活因為有妳的存在,我才能從一開始的迷失中找到方向,進而一天比一天過得更積極而有朝氣。

  沒忘了休閒農場以及資訊公司的各位,若沒有你們在產學合作案中的專業配合相助,以及不帶保留的提供一切論文所需的資料,今天這份作品絕對是胎死腹中而乏人問津。

  還要感謝爸媽,從高中開始我就不是一個喜歡念書的孩子,身為家裡的長子我始終缺少應有的進取,沒有你們持續的支持我一路歪七扭八的完成碩士學位,我絕對走不到這人生的轉捩點然後突然被雷打到說要去念博士

  最後一定要提一下那滿抽屜的菸,我的思考以及放鬆都是靠這些縮進廁所裡躲教官的煙霧裊繞運作的,也因為它們,我的邏輯和創意才有辦法在這些日子裡始終源源不絕。

  真他媽的,謝謝你們。
把有刪除線的地方去掉
就變成放上國家圖書館的偽善版了
喀喀喀~

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

滿意與忠誠

這次上台北參加研討會
主題是在講「服務創新」的概念
老實說 我沒聽到什麼真正創新的內容
大部分都是孫老師在上課時已經講到爛的東西
不過在後面座談時間的時候
與會者有為了「顧客滿意」與「顧客忠誠」的營造
起了較為熱烈的交流

這時候 腦袋裡突然聯想到一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
「把妹」 說好聽一點好了 「談戀愛」
似乎能很生動的解釋這兩者的差異啊

先從「顧客滿意」來講好了
許多人在喜歡上一個女生的時候
都會開始進行示好的行為 譬如開心的服侍對方吃飯(喀喀…)
這部分我們可以將它視作為「全心待客」的舉止
這樣的動作 通常帶來的是高評價的「服務品質」
而女生 也就是「顧客」 如果本身的期望受到滿足甚至被超越
便能產生相當的「顧客滿意」

但是當男生掏心掏肺對一個女生盡心付出的時候
比較常見的還是只有一張「好人卡」罷了
女生也常常說 「有感動」跟「有感覺」是不一樣的
感覺可以讓人變成禽獸 但感動只能讓人變成馱獸
而感動通常來自於意外的驚喜與窩心 也就是超越了「顧客」的期望
所以這樣的現象 很大力的支持了這個論點
(真的超大力~全世界的女生都支持的)
「顧客滿意」並不保證可以帶來「顧客忠誠」
那「顧客忠誠」怎辦?要怎麼樣才能真正讓女生
打從心底喜歡上這個痴心(漢?)絕對的好男兒?
先來講一下讓女生有感覺的模式好了
一般來說 女生與男生之間之所以會產生化學效應
絕大部分都不只是因為對她「好」而已(甚至這只是很小塊的因素)
根本是在於男生的外貌或是內涵本身
與女生心有所好的那一塊剛剛好Match上了
當兩者之間的個性或興趣什麼拉哩拉雜鬼的同時都搭上了線
這時候才真的天雷勾動地火 女生他媽的開始「有感覺」了!

Jim Collins在《從A到A+》裡有提到
除非你知道與公司發展密切相關的是哪些科技 
否則你沒有辦法好好運用科技
給「感動」就是科技 或許可以幫助女生對你有「感覺」
但是當沒辦法讓女生產生「感覺」時 做出再多「感動」也是了然

從這樣的觀點轉換到企業經營的角度可以看出
能夠真正點燃「顧客忠誠」火苗的
靠的並不是靠「服務」帶來的「顧客滿意」
而是一間企業本身所具備的風格或是形象等等的本位因子
講得邏輯一點就是 「顧客滿意」只是「顧客忠誠」的充分條件
而「顧客忠誠」則是「顧客滿意」的必要條件

也就是說 企業若要贏得獲取「顧客忠誠」的契機
其實最直接的方法是確立願景及設定目標 然後首重「品牌」
當鮮明的品牌定位被企業精煉出來
透過產品或服務帶給顧客的形象與顧客本身的個性能一拍即合時
寶貴的「顧客忠誠」 也就是「感覺」 便從這個起點開始了

至於怎麼將這寶貴的「感覺」延續下去呢?
感情向來必須努力維持 這時候「感動」就能發揮很大的功效
不斷的呵護 持續的體貼 兩人之間的「感覺」才得以延續
因此當企業終於找到目標顧客群 努力想維持「顧客忠誠」的存在時
才是「顧客滿意」真正開始準備披掛上陣的時候

結尾

自從畢業典禮那天開始
人就一個一個的開始變少了

雖然有不少人仍然會待在高雄
甚至在學校還是碰得到面

但是整個感覺就是不一樣
總是有幾個熟悉的面孔
短時間內是都沒辦法再看到的了

這次藉著上台北參加研討會的名義
回程時去彰化找家懿叨擾了幾天
這可能是大家好好聚在一起最後的機會

之後 就真的各奔東西了

長得越大 分離的感覺就體會得越深刻
晚上從火車站騎回家的時候
心裡有股莫名的不痛快

總覺得這個班 少了一個道別的儀式

許多人都走得安靜
論文修改完畢 離校手續辦妥
研究室的東西就慢慢淨空了
而不常待研究室的 更是默默的就沒再出現了

感覺很像分手時不是被當面告知似的
只是一封簡訊 或是一篇網誌
杳然的 就這樣意識到已經再見了

好多次在研究室裡 看到有人在收拾家當
我知道他們這次收完 以後就好一陣子看不到人了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 當他們跟我說掰掰的時候
我卻找不到恰當的反應去面對這樣的分離

好像只要在研究室裡說掰掰 明天就同樣還能道早安

如果說大學生活使我留戀的 是學生會的共患難
那碩班生活讓我不捨的 就是這個班的同甘苦

回程在小吉的車上 想到這些
忍不住又「唉喲喂呀~」了一聲
每個人都知道離別是必然的
但是知道跟接受 始終是兩碼子的事

離別不該哭的
但是情緒處理始終是人生的前幾大麻煩
或許這次安靜而不帶任何形式的分開
會是另一種比較好的告一段落



我也只能這樣想了……

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網路紅事件

More about 網路紅事件
這本書是網路上有一定知名度的觀察家Mr. 6
在部落格上的觀察報告集錦
裡面有許多網路上稀奇古怪的玩意兒
經過勉強的分門別類之後
在書中區隔為五個主題
  1. 最紅的人
  2. 最紅的想法
  3. 最紅的做法
  4. 最紅的東西
  5. 最紅的話題
書裡面有相當多網際網路上的個案 數量之多族繁不及備載
而且有許多網站 因為沒有實際去使用過
因此光看書其實會缺少一種感同身受的經驗
但是從書中各種網站的營運模式 其實不難看出一些共通的特質

 最明顯的 就是過去幾年來Web 2.0風潮中
一再被提及的重要因子 「人」
在書中許多的網站的營運模式中
都擺脫了過去由「經營者創造內容」的模式
開始轉變為「使用者創造內容」
站方所提供的只是一座平台 以及許多給使用者應用的功能
透過使用者資訊的集結與分享 吸引更多相同需求或興趣的非使用者
而站方則是根據網站本身的定位 進行廣告代理或是會員制的收費模式

書裡有提到兩個關於網站設計及改良上
相當實用且簡單的概念
一個是「DMU」 另一個是「DUM」
「DMU」是「Directly Motivated User(直接需求的使用者)」
這部分必須考量到 網站本身所設定的使用者區隔及定位
當網站所要走的市場方向確定時 根據使用者的特性而設計的內容
便可較一般性的網站 讓特定的使用者更快想到「馬上開始用」
就像色狼進到純成人論壇 一定馬上註冊是一樣的道理
另外「DUM」則是「Demystified User Motion(不迷惑人的使用流程)」
一旦網站能讓一長串的程序盡量簡單化
便能讓一些並不是很有需求的人 也能因為很簡單的就能認識網站
而起了試用看看的動機

而在「人」的演變上 順著潮流觀之也看出了三階段的趨勢
網路界先前的兩大群眾元素主要是「Friend」和「Group」
「Friend」就是所謂的好友串連 透過公開網站上的好友名單
看到好友的好友的好友的……進而得到更多樣的互動與連結
而「Group」歷史比「Friend」更還來的更長
指的是同興趣的一群人一起在分類的線上群組
以文字及圖片等方式作分享及回應
最後的概念便是集兩者而成的「Team」
已經有網站開始進行這樣的平台建置
讓擁有共同興趣(Group)且能彼此聯繫的一群人(Friend)
組隊一起做上一件事 共享一個檔案 參與一個活動
這樣的新概念 會比過去的「Friend」或「Group」
都來的更有行動力以及親密性 而更能提高使用者在網站上的人流量

說老實話 這本書我看得比較沒感覺
裡面的新奇花樣雖然多 但是許多技術我都沒接觸過
因此讀起來始終抓不太到許多篇文章所想要表達的內涵
只能說網路的世界博大精深 還有太多我根本不懂的東西
如果對於網路趨勢有重度偏執的人可以看看這本書
說不定可以找到一些新點子也不一定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拼命去死

More about 拼命去死
這本書是今年佩倫送的畢業禮物
之前聊天的時候她就跟我提過好幾次書裡的思想
雖然那時我也起了小小的興趣
但是在之前從圖書館挖出來的一堆書 都還沒消化完
加上論文的寫作如火如荼 所以這本書就一直擱著沒去接觸
結果不知怎的 它換了一個方式到我的手裡
前天在等跟孫路弘的Meeting 由於等待的時間不長不短
所以我就把這本書拿出來消磨時間了

這算是一本天馬行空的黑色小說 內容乍看之下
似乎是以描寫「活死人」作為故事主軸
但它背後的中心思想 其實是在探討「生存」的嚴肅意義
書裡的活死人 由於在死後能瞬即復生
因此反而擁有了無窮無盡的生命
但由於永恆的時間與不再疲累崩壞的身體
反而使許多「人」開始不知要如何度過「餘生」
『死亡無法幫助人們思考生存的意義,唯有永生不死。』
而九把刀在書的後段 捏造了一本心靈成長書籍
裡面寫出了一段話
『人生,是不可能沒有遺憾的。』
『但就因為不想遺憾,才有時時刻刻將人生活得更精采的動力。』
書裡的活死人 後面被稱為「永生人」的人
在了解這個道理之後 為了不讓自己的人生再留下任何遺憾
因此放棄了接受人道毀滅的想法
努力開始為自己著想 也實踐著自己想要的感動
花了兩百年 終於讓自己的人生了無遺憾

我向來不愛渾渾噩噩 但卻是個習於隨波逐流的人
大家念書了 好 我也該認真念點書了
大家升學了 好 我也該開始準備升學了
大家工作了 好 我也該為自己的未來做點打算了

不好意思 我看來似乎特立獨行
但其實我也是個跟著人群走的一份子
我只是比較任性不聽話 但是其實我跟大多數人沒什麼不同

這幾天 我大概已經回答了快20個人同樣的問題
『為什麼你會突然想出國念博士啊?』
但就算被問了這麼多次 我卻始終沒辦法說出一個
聽起來似乎很好很強大的答案

其實在一個禮拜前 我的想法都是停留在先當完兵
出國打工旅行半年至一年 然後再回國找工作 從基層慢慢幹起

那天走在往研究室的路上 腦袋裡又浮現這個規劃
默默的 出現了一點點的不甘心
「我的人生就要用這樣的方式開始了嗎?」
其實我並沒有很喜歡這個開頭 因為我知道自己還沒找到真正想做的事
「我只是喜歡看書而已也不行嗎?」
那時候我在心裡這樣小小的埋怨著

不期然念頭一轉 我忽然想到崔爾雅的博士之路

那好像是一個可以一直看書的路 而且看書還有錢賺
只是一邊看書要一邊做研究
可是做研究其實也很爽啊 雖然中間都碼是很累
但是每次將自己的成果拿到台上發表時 心裡都是滿滿的成就感
我向來樂於浸淫在其中的滿足

那一瞬間 我好像抓到自己想要 而且可以做什麼了

之後就是一連串的規劃戰鬥
跟家裡溝通 補托福跟GMAT 喬入伍時間 準備第二篇論文
本來口試完可以休息一下的日子
馬上被這些東西填得比口試前更滿
我一邊弄一邊思考著「自己是不是真的瘋了?」這件事

現在除了當兵還有點變數 其他規劃似乎都已經定案
只是我雖然已經確定我一定會硬上
但還是沒辦法給大人們一個很好很強大的答案

我只是不想遺憾而已 我找到了可以讓我一直快樂的事
對很多人來說 這可能比賺大錢還要難咧
雖然無法避免許多現實考量 但很幸運的是
它們似乎都沒有把我跟我的夢想拖離

我無法像永生人一樣的永生
只有更拼命 才能保證我的人生看起來十足精采
再試著回答一次吧 希望這次能好點強大些
『為什麼你會突然想出國念博士啊?』
………………
「因為我希望我的人生,可以用我覺得快樂的方式開始。」

奢華,正在流行

More about 奢華,正在流行
這算是一本比較可以輕鬆閱讀的小書了
約兩年前跟阿達借來的 因為最近已經不能進圖書館挖寶
所以就開始回自己的書櫃中翻書出來看

這本書是在2004年出版的 探討的是當時「平價奢華」的消費現象
書裡面提到 過去的舊奢侈品大都用以宣示身分地位
因此經常採用限量的生產以及尊貴的形象加以打造
價量成反比 也營造出疏離以及排他的氛圍

但由於前幾年的消費者的特性及結構開始轉變
許多空巢族或單身上班族等群體因自身收入相當固定且有餘裕
因此這些額外的消費能力便引發了他們購買優質品的動機
而這些動機的探討便是本書的重點 總共分為四類情感層面
  1. 照顧自己
    對自己好一點
  2. 你儂我儂
    與我們認為重要的人建立 維護並深化關係
  3. 探索
    吸取經驗 挑戰新極限
  4. 個人風格
    表達個人品味 凸顯自己與眾不同
書中舉了相當多的案例 但其實都只是用來解說
這些產品之所以為何會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並未更深入的提到如何應用這些情感層面的確切作法
因此念起來其實有種入木未見三分的感覺

不過這本書所提到的概念 倒與之前的《品牌行銷法則》有些許呼應
品牌行銷法則最著重的 便是品牌個性與消費者情感之間的認同
但其中提所到的個性內涵 其實是總括一切性質的面向
意欲企業能自行去尋找本身目標客群的屬性
但顧客向來難以捉摸 要如何去掌握他們隨時間而變化的消費趨勢?
或許這本書的內容 便可做為消費者之間情感個性上的一種參考方向
在了解目標顧客群的個性設定後 透過此種情感層面的連結
才能為自身的產品與服務 做出切合個性認同及消費趨勢的設計

這本書算是一本消費趨勢書 其實在這種類別下算是本老書了
四五年前看或許有其價值 但現在經濟全球都在蕭條
大部分的人都開始勒緊褲帶過生活
因此書中所設定的一些時代背景及條件已不全然適用
真的對平價奢華的概念有興趣的話再看吧
不然趨勢書籍坊間到處都是 其實不用在特地再看這本書了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留學規劃

這幾天一直在規劃出國留學的事情

前天跟士強聊過 才知道要申請博士
最好有兩篇的期刊論文發表

所以昨天跟聰仁師Meeting的時候
就直接跟他要了一個有關電子商務的題目
想法是在於說 論文已經寫過關於實體的資訊系統了
再寫一篇虛擬的電子商務 感覺起來比較有整體性
而且有人肯免費幫忙做研究衝學術貢獻 他應該也是滿樂意的

但是寫論文需要時間 所以必須去兵役課喬入伍的梯次
目前希望是能在11月中左右進去 這樣我有足夠的時間做研究
退伍的時間也趕得上開始補GMAT

小捲跟KJ都有特別說到 如果只是往後喬梯次
不調單位不轉役別 其實應該是不必出動「阿達神兵」
因為現在人人搶著先進去 想要遲些的反而是異類
希望事情真可以如他們說的順利
畢竟要動用到關係 實在有點違背到我的原則

如果真的不行的話 可能就還是要靠人去講講看了
原則就先小小的放下吧 畢竟是為了夢想

昨天跟爾雅去看了幾間英文補習班 KJ跟Bob也給了不少意見
英文這部分的規劃算是底定了 
錯有錯著 之前買了24堂卻只上了3堂課的多益
課程可以直接轉進托福 不用另外補什麼差額或手續
省卻我暑假補習的一番花費
至於後面要不要換補習班 到時候再每間去試聽比較就是

還差最後一步的就是學校的選擇 這部分實在很需要孫路弘老師的意見
只是這個禮拜連衝了三天 他都被校長給綁走
跟他的約會戰鬥 可能要持續到下禮拜吧

至於當兵 可能真的就只能看事辦事
畢竟會發到什麼地方的什麼單位都不確定 實在很難做規劃
最理想的狀態是進去前
可以先把口說跟寫作這兩種平常最不常接觸的基礎能力加強起來
當兵的時候盡量拼閱讀跟聽力 這可能是比較有效的做法
最大的魔王的其實還是當完兵後 出來要面對的GMAT

曾經覺得阿達很有勇氣 抱著一股「我要創業」的熱血
就這樣帶著自己集來的資金 毅然決然的開始做起網站的工作
前幾天他的團隊到資策會比賽 似乎拿到了不錯的成績
受到了肯定 也開始有廠商開始跟他們媒合
我始終羨慕他追求夢想的行為 卻也始終覺得夢想似乎與我遙不可及
甚至 我連自己真正想要的夢想是什麼 好像也不知道

只是這幾天這樣子弄下來 突然覺得
曾經很遠很遠的感覺 好像開始看的到一點點路 知道要怎麼走了
太上老君總算也讓我體會到 真正在追求夢想的時候
就算看到很多困難 知道會有多累 每一步都還是幸福的 
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快樂是什麼
好不容易 這幾天突然找到了 我真的想拚拚看

昨天在寫資料表的時候 爾雅問了第三次同樣的問題:
『孟正…你真的是認真的嗎?』
「是啊。」
是啊
雖然我起的念頭 很唐突
雖然我下的決定 很衝動

可是 我是認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