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09年8月30日 星期日

互動行銷於Web 2.0時代的資訊質變

雖然很危險 但是這又是昨天騎車回家路上想到的
(而且我那時候還想到入神了…)
先提一下Web 2.0這名詞草創時的觀點 以及最近看到的一個新定義
這算是自己這幾年跟著這個趨勢下來 看到最好的詮釋了
  1. Web 2.0對電腦工業來說是一種商業革命,起因於開始把Internet當成交易平台,並企圖去理解在新的平台上通往成功的規則。(O'Reilly, 2006)
  2. Web 2.0是一個架構在知識上的環境,人與人之間互動而產生出的內容,經由在服務導向的架構中的程式,在這個環境被發佈、管理和使用。(Judicibus, 2008)
之所以讓我昨天晚上又陷入車禍的危機
起因是二下學期末在服務品質的期末報告中
Mini Mic跟庭瑄的報告主題 剛剛好碰觸到我最常接觸的行銷跟網路
那時候在一番討論中 孫路弘一直著重在「互動行銷」這個名詞上 
早年的學術文獻定義其實莫衷一是 但主要還是放在買賣雙方的交流上
  1. 互動行銷即為服務業買賣雙方互動的管理。(Gronroos, 1978)
  2. 互動行銷為以一種與現有顧客或潛在顧客直接互動為基礎之行銷政策概念與執行。(Molenaar, 1995)
這幾年網路科技開始發展後 互動行銷的操作方式亦逐漸多元化
在Web 1.0的時代 也就是仍由賣方提供資訊的階段
有許多公司會使用網路票選活動 評估產品受歡迎的程度(接受度)
另外使用網路問卷收集顧客的意見 亦可作為公司改進的依據
但是不論如何 網路上的資訊主導權仍然是由賣方掌握
不管是產品資訊或是意見表達時的框架 都是由賣方所提供

只是到了Web 2.0時代 整個局勢開始不一樣
相較於Web 1.0的「經營者創造內容」 Web 2.0是「消費者創造內容」
這個趨勢較為眾所周知的先鋒就是現在已成網路常態的網誌(Blog)
使用者在開放平台擁有自己的權限後 便能隨意分享屬於自己的文字
而在之後Youtube興起之後 更帶起大量的創作風潮
加上推薦與轉貼的功能操作便易 創造的資訊更容易透過群體機制運作
傳播到每一個角落並篩選出卓越的作品 激發出更多的思想或創意

至於Web 2.0的概念與互動行銷的關聯性為何?

回歸到Web 2.0概念的定義
其中一項要素是「人與人之間互動而產生出的內容」
互動行銷則是著重在「買賣雙方互動管理」的資訊產出
在過去Web 1.0時代 消費者所提供的資訊當中
都是根據「已存」的內容發表看法
且資訊表達的方式時常受到經營者的侷限
因此帶來的結果通常只是由經營者觀點出發的「改造(Change)」
但進入了Web 2.0的時代後 消費者處的環境已非經營者所提供的框架
而是一個擁有基本工具的開放平台
創造的內容則是原本所「未存」的(在不違法的前提下)
此時經營者所看到的資訊性質
已經從本質上轉變為消費者觀點出發的「創造(Creat)」
這種群眾智慧的集合 就是「全球人才庫」的概念(Tapscott, 2007)
網路的無遠弗屆加上資訊平台的開放 使得經營者如今可在一瞬間
接收到全國甚至全球消費者的思想及創意 及彼此之間激盪出來的火花
而過去始終是企業最耗資源但報酬率卻最不穩定的「創新」
便可透過群眾智慧的運作大幅降低成本
若從Meyers(1984)的服務創新理論切入
或許「突破性創新」要交給群眾智慧仍力有未逮
但在「漸進性創新」和「獨特性創新」的部份
大量外部智慧的匯集 的確可幫助企業節省許多創新過程中的沉沒成本

最有名的例子該就是科技業中Sun和Linux社群在開放原始碼上的合作
Sun將自行開發的原始碼開放給社群
社群成員依照自己的想法改寫或創造新的應用程式
Sun再將新功能整合為新的軟體版本營利
唯一的條件是新產品仍要將原始碼開放
以供Linux社群成員繼續發揮其創意
近來在娛樂業中亦有連續劇的編劇 只提供故事的背景及人物關係
後續內容則透過觀眾討論 了解群體對劇情走向的看法
再依照觀眾喜好修改劇本以增加收視率
書商則可透過網路書櫃的運作 分析讀者群在書本種類上的偏好
甚至可透過標籤雲(Label Clouds)的服務
了解讀者是以何種角度去看待所偏好的書籍
進而細分出書籍主趨勢背後的各種子趨勢

在餐飲業的發揮或許可放在產品客製化上排列組合
當初庭瑄的報告是以冰淇淋作為應用對象
但是本人那時最想應用這套模式的其實是速食業中的披薩店
會選擇速食業主要是因為其本身的產品容易標準化
因此在拆解原料時可提供較多給顧客發揮創意的素材
任意搭配也比較不容易出問題(漢堡王便是一例)
至於中餐…我很怕有人搞不懂藥食原理 弄出個「破魔八陣」要怎麼辦?
(怎麼辦的問題就交給周鮑伯好了!)
而披薩的食材元件在速食業中相對的豐富 可產生出更多不同的變化來
我一直在想 如果哪一天必勝客的網頁出現一個互動平台
讓我可以任意組合各種餡料 牛羊豬雞全部都放上餅皮 餅皮也自己選
亂搞完以後可以傳訂單傳給分店製作
因為是自己做的 所以就算不好吃應該也比較心甘情願
我的作品會放到平台上分享給一起在裡面瞎搞的同好
我可以參考別人的東西當靈感 甚至直接訂別人的作品來吃
從此必勝客不需再研發口味 只需要將各種素材開放給消費者
再固定舉辦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的創作品 根據成本微調內容即可
由於是顧客所挑選的產品 也保證了基本的市場接受度
(其實我對製作披薩一竅不通 只是把想到的東西先亂寫下來而已)

至於這樣的新服務模式要如何推廣 除了透過一般的傳播媒體之外
這陣子在台灣突然暴起迅速蔓延的Facebook或許是個不錯的新管道
透過企業專頁與應用程式的發佈 並連結到原本企業主機內的資料庫
除了將這項網路服務加以拓展到官方網站之外
也讓Web 2.0的概念再度應用 使消費者能與企業在Facebook的頁面上
直接針對產品及服務的意見加以溝通

畢竟進入Web 2.0的時代後 互動行銷已非過去經營者與消費者的一對一
而是轉變為經營者與消費者群的一對多
資訊也非由經營者先提供 交由消費者反應
而是消費者根據根據自身的認知創造資訊 由經營者自行分析
且互動過程中的重點除了傳統的經營者對消費者
更包括消費者對消費者之間的互動 產生出由群體智慧共創的內容
經營者的工作反而只需提供議題與工具 以及擷取資訊便可
這些龐大而赤裸裸展現消費者屬性與偏好的資訊
在Web 1.0時代都是許多企業夢寐以求卻不得其門而入的
雖然過於自由奔放的環境常引發許多智慧財產權上的爭議
但無從否認 消費者的個體意識從「改造」至「創造」的過程中
已勢如破竹的上揚 而整個網路環境也從此不再是經營者的一言堂



後記:
看了三年多的書 終於有能力獨自寫出一篇比較像樣的專業文章
啼笑皆非的是這篇文章的內容 與我研究所兩年鑽研的領域交集甚少
果然念書還是要靠興趣 否則學到的東西永遠是死
也不會有冒著出車禍的危險也要先想通某個論點的狀況
如果真有幸能出國念博士 或許朝網路服務這個方向去走才是最適合的
無論如何 看著這篇短短的作品 證明這幾年拼命看的書真的沒白費
所以以後如果又遇到本人生日想送點心意的 請還是送我書吧!

行銷人是大騙子

More about 行銷人是大騙子!
每年不管是哪些人過生日 挑禮物都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
由於並不是對每個壽星都瞭若指掌 要送什麼就常常變成一個難題
(尤其平常粗枝大葉慣了 要我去想送禮物的細節真的要命)
不過今年有鑑於陳姿樺直接伸手要禮物的行為
所以我在生日前就自動自發開了書單給我的朋友們
請他們要送禮物的話就直接送書吧 我永遠都很需要而且又不貴
事後值得慶幸的是 這招真的讓我避開了陳姿樺她們原本要送的禮物
不然真的送旅行袋的話 我家多積如山的旅行袋又要再高一層了

這本書是周鮑伯送的 它的主題是教行銷人「講故事」
其實這本書的內容說白一點就是舊瓶裝新酒
裡面很多論點其實就是將過去的行銷觀念重新排列組合
主要傳達的概念是說 顧客在購買產品或服務時
買的並不是時常拿來宣傳的功能或特性 而是其中所代表的故事
因此行銷人只要能幫產品設計好一個故事 把它成功的傳達給顧客
並透過顧客的口碑將故事廣為傳送 那麼成功便是不可避免的事

但是要如何讓故事成功的蔓延開來?
首先必須尋找這項產品或服務適合的顧客群
顧客及產品本身的特性也會影響傳播的效率
就像年輕人大都話多又愛嘗試 而中年人則偏向保守
衛生棉可在女生的話題中引發討論 但高級茶葉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
且每種顧客群都擁有不同的「世界觀」
樂活主義者喜歡聽綠色的故事 而高收入族群則愛好有品味的內容
所說的故事必須契合對方大腦世界中的價值與思考模式
否則故事不論說得多大聲 都不可能有人會停下腳步傾聽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珠寶商的顧客群有很大一部分是戀愛中的男女
當他們在賣商品時永遠不會主打自己的寶石有多珍貴多費工
而是持續的灌輸每個人關於寶石的故事
內容是浪漫的恆久遠 見證兩人堅貞的結晶
結果就是男人死都要買寶石來證明的愛多麼真摯至死不渝
女人就死忠的當著珠寶商的下線 就算是血鑽石也希望男人賣血去買
然後跟姊妹們炫耀後又多了一堆心癢難耐的準下線(恁娘哩…)

前幾年肯德基有推出一款叫「薄皮嫩雞」的懷舊產品
由於它是早期產品中「原味家鄉雞」的復刻版
所以所傳達的故事是「內行人的炸雞」 意指以前的老饕才懂得要吃
但是最後這款產品會失敗的原因 就在於無法成功的傳達
許多老顧客在吃了以後發覺口味天差地遠 失去了小時候記憶中的感動
立刻在心中推翻了這個故事
使得故事無法成功以口碑傳播出去 甚至跑出了負面的聲浪

因此一個故事要能說的成功 除了故事本身的主題以外
其他協助故事傳達的要素也不可或缺
以服務為主打的故事 人員的訓練一定要有素
以便利為主打的故事 地點的選擇必須要精準
以紓壓為主打的故事 女人的技巧不能不好(大誤)
且作者認為一個好的行銷已經不能像過去一般試圖討好多數顧客
在成本及效率的考量上 應該是從一小搓較為極端的市場開始進入
市場內的顧客必須是有口耳相傳的特性 且產品的內容亦可讓他們如此
先藉由小市場的成功形成口碑 再將故事進行若干修正
突破進其他較為大眾的市場 而原本在小市場裡的顧客群
就會成為最好的宣傳者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產品在包裝時的概念
目的是在告訴你如何讓消費者輕易相信你的宣傳術語
甚至在被騙了以後還是很高興的掏空荷包
適合行銷領域的初學者看 但是如果有點基礎的人去看
希望你沒有發覺裡面這些只是「4P」跟「STP」的行銷內涵

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五星級服務,一星級成本

More about 五星級服務,一星級成本
這大概是我從以前看到現在最雞肋的書了
沒有說寫得不好 但是也沒有讓我得到什麼太大的收穫
從頭到尾大概就是持續不斷的「嗯…是喔~」的感覺

這本書的重點主要就是放在個人提供服務的細節上
所謂一星級成本的涵義就在於不花費任何額外的支出
僅透過肢體及表情 或是話術的使用讓客人感受到禮遇和重視
諸如電話中的應對用詞 面對顧客抱怨的態度
接待顧客時的語氣 以及提供服務時的許多細節
整本書的走向基本上是偏「教戰手冊」的內容
對於向來大而化之的我來說 真的是相當的不對味
(不過老實說這些東西反而應該是我最缺乏的)

不過書裡還是有提到一個比較積極的觀念
作者認為多數的顧客是在比較各種不同的經驗
而不是比較同一個產業內的產品差異
因此顧客得到服務當下的感受 會因之前的經驗而產生差異
比如說一趟相當糟糕的飛機旅程讓顧客氣飽之後
若能在他們進入飯店時給予良好的照料
顧客滿意度的提升會事半功倍

但若是在已有良好經驗的前提下 卻在之後得到較為普通的服務
顧客的失落感也會比平時大幅增加
這解就是為什麼隨時都要以各種方式保持五星級服務
以避免顧客產生不滿的原因

這本書…如果覺得自己待人接物的技巧有所不足的人可以看看
至於能得到什麼 就靠自己體會了……
(我是真的沒什麼感覺就是了)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災難的紀錄

預支薪水去捐款以後 目前為止已經接下4個小專案了
消化的速度比我想像中快了許多 但是方式卻超出事先的預想
原本以為案子的性質該跟先前的文教性質相差無幾
沒料到最近完成的兩個影片 都是跟這次風災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

第一部片是一個小教會的 聽說是要去幫助災民做輔導
裡面的素材還好 除了一些受災的影像之外
其他的內容或文案都偏向激勵性質 以及少少的教義宣傳
(這很上道啊~我超討厭宗教狂熱者整天想要把人拖進教會裡拯救)
除了看受災影像有些惻隱之外 大部分的時間我都是抱著很愉悅的心情
畢竟想到這部影片除了薪資可以幫助災區買些物資
說不定也可以安撫到一些脆弱的心靈 怎樣都是值得開心的事

難過的是在第二部 出錢的一方似乎是有些背景的財團法人
製作影片的目的是希望將災情真實的紀錄
裡面的素材相當嚇人 都是一些電視媒體會出現的煽情寫實畫面
看著素材 除了疑惑出錢的傢伙到底是何方神聖
可以拿到這些畫面卻沒有能力自行製作 剩下就是逐漸麻痺的難過

由於影片製作的過程 素材的配置必須不斷的微調
因此一個畫面至少至少都會重複看過數十次
金帥飯店倒塌墜河 我看它倒了數十次
媽媽下跪求人救救被埋住的女兒 我看她跪了數十次
救難人員在湍急的洪水中翻船重傷 我看他們翻了數十次
所有的無奈 所有的傷痛 都在眼中一遍又一遍的重複了數十次
身為工作上的要求 我必須將讓畫面盡量呈現出強大的張力
只是效果越強烈的鏡頭 總是越讓人無法承受

第一次剪輯影片做到這麼難過
幾乎是一邊流著眼淚一邊完成這部作品

希望這部影片日後在使用時 可以警惕所有的人記住
放肆的開發 疏忽的防災 失序的救難
到底會造成多少的悔恨和無盡的傷逝



那後果絕對是沉重到沒有任何人可以負荷的

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心動奇蹟:瑪莉與3隻小狗的故事



這部片是出差時在和欣客運上看的 原本以為只是部溫馨的商業片而已
畢竟在電視上看預告片的時候 總覺得許多梗都還老的滿狗血的
結果…真的都是狗血 但是我在客運上還是哭得淅瀝嘩啦

其實整部片的劇情主軸相當簡單 被棄養的柴犬加入了收養的家庭
一段日子後遇上大地震 狗兒忠心耿耿的將小主人跟爺爺救出瓦礫堆
但他們當下卻帶不走狗兒 之後就是在重逢前一連串的感人心路歷程

很多時候都會覺得 日劇之所以吸引人 就是在於細膩的情感刻劃
在這部分 同樣是劇情類的電影 歐美片的表達得深入程度始終不及
片中角色常常可以將許多熱血或哀痛 透過對白強而有力的釋放出來
小彩在避難所時 悲傷的喊說不要瑪莉跟死去的媽媽一樣
爸爸縱然萬般不願 但卻又必須無奈的告訴小亮
人生有些事情真的沒辦法 而小亮在山裡遇難被爸爸找到時
怒吼著一定要帶回瑪莉的激動
都能直接而強烈的觸動觀眾最深層的情緒

這…真的不能笑我哭 因為真的很感動啊

片中的劇情尺度的拿捏也相當有分寸 
小亮與小彩為了心愛的狗狗 義無反顧的衝回仍是高危險區的的村落
但是因為大雨及山路崎嶇 受了傷也染了病
最後受困山中 還是被大人找到 乖乖帶回避難區照顧
雖然原本有點期待說 兩個小孩子真的能靠自己的力量救回狗狗
但是這樣熱血過頭而忽略現實因素的劇情 可能反而就有些失真了
拯救行動的失敗 直到開放災區後的再重逢
剛剛好將激情與現實之間 做出了恰到好處的平衡

最後瑪莉跑出來 人狗重逢時刻的運鏡
雖然說已經是老到不能在老的手法
還是讓我不能自己的噴超多淚啊 真得是他媽得太煽情了
還好陳姿樺那時候在隔壁椅子上睡的正豬
要是被看到 以後都不用做人了

明天過後



在這次的莫拉克風災過後 昨天在衛視西片臺重看這部片
格外的令人感觸良多

這是一部商業災難片 故事重心在於氣候異變上
主要的原因是北極的冰山因為溫室效應斷裂
造成赤道暖流阻斷 最後形成超級暴風雪
讓地球進入再一次的冰河時期
我的能力不足以探討其科學根據的穩固與否
但是對照到台灣近幾年來每遇颱風必定破閘而出的土石流
其實有許多的責任也必須回歸到早期開發時
土地資源上的不當利用
才逐步衍生出如今大自然許多的強力反撲

片中讓人最火大的 其實是副總統這個角色所散發出的官僚習性
太多的政治考量以及繁複的行政程序 造成防災的重要性始終被忽略
一直到最後大勢已去 仍然死抓著自身的迂腐立場不知變通
很難不令人聯想到這次政府在救災工作上的遲鈍與混亂
對民間的受災人民在生理及心理上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或許書生背景的領導人在內外事務上的應對比過去來的圓融溫和
但是相對的也就少了一份草莽的霸氣 以及迅速應變的強悍行動力

這部片算是這幾年看災難片下來 始終讓我覺得相當好看的一部片
尤其重點是在這部片中 「災難」並沒有真正的被「解決」
它發生了 且持續著 
很令人悚然心驚 因為那是如此真實的可能
如果我們再依舊這樣肆無忌憚消耗著大自然資源的話
那就像片中所表達的一樣
不會有英雄 也不會有救星 更沒有神奇的解決方案
唯一的對策就只有撤離跟死亡 臣服於大自然強烈的憤怒之下

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萬中選一

此篇文章純粹從公正數據及邪術理論衍生 
目的僅為提供另類觀點 並不代表本人立場(||=,=)

至2008年底 內政部公布資料的顯示
台灣地區戶籍登記人口為2,303萬7,031人
男性人口約1,162.6萬人 而女性人口則是1,141萬餘人
這數字好像太多了 我們把範圍縮小一點

衛生署在2008年公佈 國人女性更年期年齡平均為51歲
而青春期目前並無明確定義 一般來說通常是在14歲後開始
因此在「結婚並繁衍」的交往前提下 適合的女性應在15歲與50歲之間
而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資料中 此年齡區隔內的人口比例佔全部的55%
亦即說全台灣符合預設交往條件的女性 約有630萬人
接下來談談男性 在人口結構的分布上
男性的青壯年時期是設定在15歲至65歲之間
也就是說 這段期間內的男性是屬於「情竇已開」的族群
而這其中的人口比例佔全部的70% 總共約813萬人

我們常在浪漫的故事裡聽到 最美好的愛情中
對方總是「命中注定遇見你」的「萬中選一」
但是在這種邏輯下 根據數字的推導
我們可以發覺全台灣就有630個女人和813個男人
是我們的「萬中選一」

現在把時間攤平來看 1年有12個月365天
而根據上述的資料推導
女人的賞味期有35年 男人有50年
「命中注定遇見你」代表此生一定遇的到(不一定有結果)
但是命運向來是弄人的 許多人的遺憾就是「在錯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因此一個人若要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在一生可用的期限內 遇見所有的「萬中選一」並「真心相待」
那一個男人在每個「萬中選一」身上所花的時間
只能有50*365/630=28.968253...天 根本不足一個月
女人在這時候就更為迫切了
是35*365/813=15.7134...天 只比半個月多一點點

而男女生從經濟學上的觀點切入又有些差別
根據叮噹的理論 當所得 也就是自身眼下的條件增加時
每個人會選擇炫耀性財貨或是奢侈品的機率將會上升
當女人突然從十八姑娘變成一朵花 發覺自己擁有天生麗質
接著進了一間外商大公司 在裡面成為眾星所拱之月時
從高中上來的男朋友如果無法擁有提高自己價值的能力
那可能要面對一代新人換舊人的窘境
從15歲情竇初開後就一路到了22歲大學畢業 接著23歲被被拋棄
中間的七年足足耗費了與其他84個「萬中選一」相遇的機會成本
這個時候的男人如果沒能迅速重新啟動自己的浪漫引擎
他人生所要失諸交臂的的可能就不只這13%的機會了

不過值得安慰的是 男人越老越值錢
如果壯年甚至中年升遷 開始擁有高度自主權
當初因所得提高而選擇琵琶別抱的老婆
可能需要算算自己35歲後年老色衰後加上每天愛嘮叨的殘值
當價格開始小於短期平均變動成本
女性另一半可給予的一切開始小於交往上的負擔
通常投資者(男性)就會開始考慮退出市場(分手)
這時候女性若繼續悲情苦命
忘記利用自身的優勢(別忘了自己也曾是「萬中選一」)開創第二春
那到50歲前的其他348個「萬中選一」恐怕也要船過水無痕了

所以有時候 我們常常聽到別人在講
「亂槍打鳥」或「招蜂引蝶」 好像是什麼不堪入耳的行為
但是從數據的結果來看 其實這樣的做法是比較聰明的
不是人人都獨具慧眼的投資者 可以看出誰是自己真正的「萬中選一」
但是一個高超的投機客(賭徒) 會將不同的籌碼押在不同的籃子裡
那押中「萬中選一」的機率自然比逐個嘗試的還要高
唯有一心死守陣地不懂認賠殺出的人 大部分的下場都落的慘澹收場
畢竟自由市場向來是不會保護失敗者的…0rz

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

綠色行銷宣言

More about 綠色行銷宣言
會上台北參加服務創新的研討會
很大的因素就是衝著會後送的這本書
那時候我看只有前100人有得領 還催小開趕快去報名
結果當天會後 服務台的桌上剩下一大堆
工作人員還要我們多拿幾本回去送人

會想要這本書 起因是來自Friedman的《世界又熱、又平、又擠》
當時那本書裡有提到 繼資訊革命之後 下一波的趨勢將會是綠能革命
但是它只是描述整個趨勢的來龍去脈 以及世界應如何應變的思維
卻沒有較細節的提到產業界的因應模式
而這本書的出現 恰恰好補上了綠色概念在行銷營運實際作法上的不足

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 它將綠色行銷的解決方案依等級加以分門別類
有面對整個消費市場的作法 有針對公司形象的作法
也有僅對商品進行改造的作法
而各種綠色作法又分為最綠及淺綠等三個等級
因此整個綠色行銷的概念便由一個3*3的矩陣中加以展開

在市場的部份 其實最大的共通點便是必須成為市場的先行者或領導者
由於綠色行銷目前仍方興未艾 因此許多人都將此視為一個潛在的商機
而書裡提到的做法中 較為保守的作法便是在目前的市場
透過技術或管理上的操作上成為綠色楷模 提昇自身的品牌價值
再進一步則是開發新的市場 Friedman當時提出節能汽車的概念
便是屬於這類的做法
而Ford這陣子還真的出了Fiesta ECOnetic這款節能車

試圖打開節能這塊市場的大門

在公司定位的經營上 較為常見的便是尋找合作夥伴
如許多企業都會透過與環境組織的合作 來提升產品或服務的形象
最明顯的就是許多產品現在包裝上
都會標明是否有「有機」或是「減碳」的認證
劉聰仁之前在採買列表紙時
特別交代要買網頁上註明「資源回收」的作法便是一例

有一部分讓我覺得最特別的觀念是「特洛伊木馬」
它提到大部分的人對於綠色革命 都會聯想到苦行僧的清儉生活 
由於這種聯想與現今的大眾生活型態不符 因此常常產生心理上的抗拒
若要成功的將綠色概念推廣到生活中的細節
最好的方法是搭上生活流行概念的順風車長驅直入
「樂活(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LOHAS)」主義
便可視為這種宣傳手法下的產物

這本書的架構其實有點龐大 而且有些個案的敘述其實有點牽強附會
但是整體來說仍然不失為一本在綠色行銷的領域上好書
根據《波仕特線上市調網》的調查 由於吃肉容易產生較多的二氧化碳
有六成民眾已願改吃素為地球環保盡心力
因此可見綠色環保意識的確已在市場上逐漸抬頭
對於這個趨勢有興趣的人 可以去看看這本書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緊急捐款

其實這幾天都沒有好好的看新聞或報紙

 一直窩在只是因為雨下太大而沒有辦法出門的高雄
甚至還龜在研究室吹冷氣唸英文的我
對於偶爾從電視中傳遞出來的片斷訊息
還真的沒有什麼實際體會的感受力
唯一有印象的就只有「金帥大飯店」倒下來的那一幕而已

昨天研究室停電 我不得不回市區找了一間麥當勞權充唸書場所
中間休息的時候拿了店內的幾份報紙起來看

原本以為這次的風災與之前的颱風過境沒什麼兩樣
所以這幾天也只是順手清理了一下衣櫥
挖出一些預計不再需要的衣物 打包裝箱送去物資中心之後
對這次的災情就沒太放在心上了

出乎意料 這次颱風造成的傷害似乎猶勝五十年前的「八七水災」
尤其是五十年後的現在 防災技術與經驗絕對進步甚多
卻仍無法阻止Morakot所帶來的「八八水災」

看到一些很鼻酸的消息 阿里山已經缺了好幾天的物資
小孩只能喝成人奶粉泡的奶 下場就是一直拉肚子
鄒族人現在還被困在山上 許多物資都是由人員徒步背上山
小林村因為走山而被掩埋 那瑪夏鄉許多人無家可歸
『整個村莊就在我眼前飛了起來。』 這可能是現在最讓人難過的災情

媽的…看一看眼淚居然就失控的流出來了
我忍不住在麥當勞裡哭得西哩花啦

對比南部災區的絕望 自己這幾天安逸而事不關己的態度
更讓我多了幾分坐立難安
那天去搬家的時候 爾雅一開門就苦著臉說她看電視看得很難過
我還在心裡嘀咕了一下女人家的多愁善感

我很佩服那些實際投入救災的義工 因為我無法真正親身去投入
雖然眼見災情如此令人相當不忍 可是我仍有自己的生活必須要過

但這並不代表 我什麼都沒辦法做
如果只是哭完擦擦眼淚就回家
那我不就跟那些只會在網路上喊「天佑台灣~」和「集氣!」
或只是在電視前面一直講「好可憐~」
然後回房間睡覺的人一樣沒屁用了嗎?

我當然不是那麼沒用的人!

所以今天早上 我就直接把戶頭裡的兩萬塊全轉給「世界展望會」了
感謝工作室的阿昇 晚上九點半準備拉鐵門下班時 
還讓我這個冒失鬼闖進去要錢
原本是我是希望能預支10,000塊的薪水當作捐款
後面無條件幫作8至10部中小型影片
阿昇一開始還擔心我太忙 提議說不然1部算2,000塊
這樣只要5部就有10,000塊了 此時本人卻非常不要臉的說:

「那可以維持原來數量,然後讓我捐20,000塊嗎?」

他居然只是笑了一下就答應了!
這傢伙根本就是佛心來的 他明明知道之後我有近10步的影片
都是要花他2倍的價格去買啊!(而且明明只是半桶水的品質而已)

只是現在工作室手邊沒有太多小型影片的案子需要外包
我就先拿了3部的素材回家 其中1部剛剛好是某個社團要去協助災民
委託工作室製作的勵志影片 剛剛起草了一下專案
素材裡提供的文案沒什麼問題 可是影像卻…

人家都餓得前胸貼後背了
給我一張感恩節火雞的照片做什麼啦?
是想要放出來刺激誰啊!!!

然後研究室又再度停電了……

所以我現在又被逼到市區一間免費提供無線網路的咖啡廳作影片
也順便去工作室重新確定素材設計的走向
非常抱歉 南台灣災區的人 我沒辦法實際到災區去幫助你們
但是至少我挖出了一筆臨時的捐款 看是否能應急一些缺到爆炸的物資 
這部影片我也會好好設計的 希望透過社團的使用
可以幫助你們在心中找到一絲溫暖

台灣人要加油
大家跟著上!!!!!!!(九把刀,2009)

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御風而上

More about 御風而上
這次趁著颱風天的空檔 本來只是想去書局逛逛看有沒有新書
逛到一半不經意的讓我看到這本我一直滿想看的書
一開始只是想說翻翻就好 結果不知不覺就把他看完了

這本書的內容很單純 就是談所謂的「視野」
從面對自我的視野 面對人生的視野
以至於面對企業 面對社會 甚至是面對國家的視野
嚴總都以個人多年來的歷練及見聞做出詮釋
提供讀者一個面對未來挑戰的方向

書裡面讓我比較印象深刻的 是他在講「創意」的部份
裡面提到一個「75公分差距」的案例
講的是圓山大飯店其中一間老舊餐飲設施在改裝時面對到的困難
那時請了諸多設計師 但規劃的各種方案皆騷不到癢處
最後反而是嚴總自己一時興起 站上75公分高的桌子
反而找到了最佳解決方案-「將地板提高75公分」
他試圖用這個方式告訴我們 許多事情需要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換個方向 換個位置 視野會完全改觀

說來慚愧 當初進高餐的時候
我還一度認為這間學校的學生格局不夠大 
兩年下來 我努力不要讓自己的眼界也同樣矮化
一直到前幾天 我還始終認為我的奮勇抵抗算是成功的
看完這本書 才發覺自己的視野跟書上的觀點比起來還是井底之蛙啊
很多事情的思考常常過度聚焦 顧及的層面也不夠廣
反而忽略了許多盤根錯節的關聯性(可能也和太過自我的個性有關吧…)
這可能是我就算逆著個性也要去想辦法修掉的毛病了

每次看嚴長壽的書 都有種被說教一番的感覺
心裡總是知道其實他書裡說的 真的是對每個年輕人都有百利無一害
而且他始終抱著一種既期許又憂心的語氣 想透過文字來告訴讀者該怎麼做
有時候看著他所努力強調的事情 自己卻好像沒做到多少
都會不知不覺的汗顏 但是很多事情還是要看個性啊
叫我變成書裡面那種皇室管家型的細心機器人 還是很嚴苛的挑戰啊!
這種感覺就像送舊宴上 聽到吳碔中老師諄諄訓誡的那句話一樣
『孟正!』
「(嗄?)」
『Be a good gentleman~』
「…………=△=|||」
這本書其實沒講什麼大理論 也沒有什麼複雜深奧的內容
看完這本書並不會得到什麼新奇前衛的資訊
更不會讓人增加一甲子功力 每個人都變嚴長壽
但是它可以重新幫你調整一點點你看著每件事情的目光
能夠用更高更遠 甚至更多元周詳的角度去看待每件事情
我想這才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2009年8月8日 星期六

颱風中的鬥士

我從來沒有想過 我也會這麼的「想回家」

那時我還在研究室裡跟E-Case研討會的稿件搏鬥
畢竟全文翻譯需要時間 劉聰仁修稿也要再額外花點功夫
為了跟克羅諾斯大神搶時間 就算知道晚上颱風要來
我還是從左營騎回學校研究室 趕著在當天定稿

葉馨三不五時就丟MSN來問我怎麼還沒回家
『風很大了耶!』
喀喀~本大爺身處地下的研究室 連下大雨聽起來都輕描淡寫
區區風很大怎麼可能引起我的危機意識呢?
我在裡面還聽的到壁虎叫呢!

結果11點半走出研究室
幹!風大雨大沒太陽
那是另一個世界

淋了一身濕 衝到距離最近的便利商店買了雨衣
油門一扭 LP一捏 聽著《托福應考聖經-核心單字》的MP3
我要回家了!

在小港的一切都還好 路寬車也少
雨也很識相的變小 除了風勢強勁讓人車東歪西扭之外
慢穩穩的騎基本上不會出什麼大紕漏

結果才剛進了市區 大遠百已經近在眼前了
突然從對向車道刮過來一截樹幹
(大概是可以讓好爸爸掛個小鞦韆給乖女兒的那種份量)
標準的「天外飛來一筆」 在我眼前呼嘯而過
然後…撞進停在路邊的Mazda小客車裡
車子的防盜器叫得刺耳
不知道車主人過幾天看到這一幕的同時會不會哭得一樣響亮

原本以為只要好好歪七扭八的騎下去
就可以回到家的我
上到銜接中山路與博愛路之間的高架橋後
才發覺自己太天真了
橋上的風勢比上橋之前來的更強
原本就已經騎不到30km/hr
現在連20km/hr都沒辦法
一群颱風夜還弱智的騎上橋的機車騎士
就這樣慢慢的在橋上前進
大家都怕一個不小心 被暴風推去撞橋緣
人生就隨著摔下橋然後打卡下班了

結果真的就來了大風啊~幹!
而且已經有到催人下班的等級了

這個世界上 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而且很多是我們想都沒想過的事
就像我有沒有想過時速只有15km/hr的車子會緊急煞車

但是我卻看到眼前所有時速只有15km/hr的車子
全部緊急煞車

就在那天 就在那座高架橋上 就在那一瞬間
整座橋上的機車都停了
所有機車全部緊急煞車 所有人都雙腳撐地
很明顯的 大家都不想先下橋當最早走的那個人

有驚無險的下了橋 風雨終於變小了
抱著驚魂甫定的心情 我總算比較輕鬆的騎進東門路的巷子口
看到了近在眼前的車庫 心裡是無盡的喜悅

正常來講 我家到小港的時間
在定速40km/hr的 不碰上縮缸或爆胎之類麻煩的話
大概是35分鐘上下

結果我瞄了一下手錶 今晚這趟路約莫花了1個小時又10分鐘
足足兩倍的時間 所以用平均時速來看
我還真的一路上都最多不過20km/hr



然後我就在車庫的門口打滑了~

摔到全身都是泥巴 右小腿還被排氣管燙到
好不容易額頭上的傷快好了 現在又來一個新的
一整條路上都沒事 到家才跌成狗吃屎
我也只能說一切都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