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自由寫手的故事/街頭日記

More about 自由寫手的故事More about 街頭日記
我很少看教育的書 因為我對這個議題並沒有太大的興趣
至少跟商管這塊領域相比來說的話
會注意到這兩本書 其實一開始是很膚淺的
只是因為它們的書名跟封面設計讓我覺得頗有質感…
不過實際翻了一遍後 卻反而真的被內容吸引住
當下就掏錢把這兩本書請回家了

這兩本書其實可以看做是一份教案
內容是在描寫一個初出茅廬的老師 
面對150位來自中下階層家庭 在街頭逞兇鬥狠
並完全自暴自棄的「劣等生」時 如何堅持教育熱忱
利用閱讀和寫作帶領並加以改變他們
使這些孩子開始成為尊重生命並勇於實踐夢想的青年

《自由寫手的故事》是由身為教師的Erin Gruwell所撰寫
主要是以她的角度去敘述在那段時間內所發生的一切
但是由於是從她的角度出發 因此很大部分的內容
都是著重在她的心路歷程以及與學生的互動
對學生的背景描述相對刻劃得不夠立體
而之後的《街頭日記》 恰恰好補上這一塊的不足
透過老師與學生在日記上記載的文字公開
會讓人看到許多很難想像 卻又不得不去相信的事實
一個美國小社區 居然存在如斯嚴重的幫派與種族問題
並且還摻雜著遺棄以及吸毒甚至性侵之類的情節
台灣的小孩子出門上學時怕的可能只是體育課或考試
書裡的小孩子卻是在想著自己今天會不會被槍殺
那是一種極具震撼性的落差 一種完全沒辦法想像的生活
書中有提到這些故事已經被拍成電影
但事實上這種每天上演的生活 恐怕是比任何驚悚電影
都來的活生生而血淋淋 但在這樣的環境下
仍然不懈並成功為這些孩子綻放出光芒的Erin Gruwell
何以會受到社會的重視和激賞 也就不難理解了

我對教育並不專長 所以沒辦法去評論裡面的教學方式
但是對於一個曾經身為過學生 曾經受過壓抑及經歷放浪
到最後才跌跌撞撞走回自己人生的我來說
是真的覺得當學生擁有這麼一個老師時 是很幸福的
也不自覺想起當初在看《麻辣教師GTO》時
鬼塚英吉與內山田廣志有一段尋找神崎麗美的劇情
那時候的鬼塚在滑雪場裡 對內山田破口大罵
『對你來說,或許只是四百個學生中的其中一個………』
『但對學生來說,老師卻只有一個而已啊!』
這段對話是當時劇情的高潮
而在當年所有人受到填鴨式環境壓迫
被老師及學校無情的用成績加以貼上標籤時
也讓我對這聲怒吼至今仍記憶猶新
或許可以為這部有關「自由寫手」的真實故事
下一個最好的註解

2010年3月14日 星期日

死刑的存與廢

這大概是最近相當火的一個話題了
尤其在法務部長為了這件事的爭議性寧願掛冠求去後
許多意見的衝突也越來越激烈
在放假其實還真的滿閒的情況下
也就不免俗的對這個議題做了一些思考

從微觀與巨觀兩個角度切入來看好了
微觀的層面主要是以「個人」為出發點
今天死刑存在所具備的功用
一般來說該是「嚇阻」與「懲罰」兩塊
法律明文規定何種犯行將會施以死刑
就是在告訴生活於體制內的所有人
惡意暴行的下場極可能會死
透過真實存在的恐嚇 來達到降低犯罪的目的

另外死刑的執行 除了杜絕暴行的再度出現外
最重要的其實是安撫受害者家屬的內心
他們可以透過這個制度 感受到「天理猶存」的慰藉
當他們在漫長的歲月輾轉反側
腦海裡不斷浮現自己的親人被痛下殺手的畫面
極可能僅有死刑的執行 能使他們得以解脫

但是這裡矛盾的地方在於 如果「天賦人權」是絕對的
那麼當惡徒剝奪某人的「人權」時
國家社會所能做的 卻只是再剝奪這個惡徒的「人權」
可能你會覺得惡徒已不配擁有人權 這想法包括我在內
但惡徒也是人 始終也擁有「人權」 這卻是不爭的事實

從這裡開始牽涉到巨觀的層面 也就是「社會」的角度
從小我們就知道 接受教育是我們的權利及義務
而國家在廣收納稅人的血汗錢之後
將人民教育至能被體制接納 其實是份根本的責任
今天惡徒會犯下這些泯滅良心的暴行
其實很大部分必須歸咎國家社會並未給予它們足夠的教育機會
如果今天那些在邊緣生活的家庭有被社會照顧到
那麼惡徒量產的數目絕對是會減少的 但在未能盡責的情況下
社會對待這些曾受「虧待」的人 卻是直接斃了他們 
這樣的行為 絕對不是一個聲稱重視「人權」的社會所應該做的
因此這時社會該做的 是彌補過去這些人所欠缺的養成教育
讓他們能夠有重新回到社會 與大眾接軌的機會

我想人權團體 應該相當歡迎上面的說法
但是我必須在這裡說 死刑在台灣仍然該留存

重新回來談談所謂的「人權」
「人權」在現今的世界中之所以能根深蒂固
幾乎全賴於法律的制定 回想過去許多踐踏人權的歷史
其實背後都欠缺了一套健全的法律觀念與社會體制
而法律本身所代表的 是國家給人民的承諾
它明白告訴所有人 身為一個「人」被賦予的一切權利
只要按照遊戲規則來 法律永遠是最後的也最堅固的防線
但當有人犯下足以定讞死刑的暴行
對於「人權」的存在早已視之如草芥時
國家卻以「人權」之名棄給予人民的承諾而不顧
人民對司法體制的信心夫復何在?
他們永遠看不到公道得以伸張的一天
惡徒的人權依舊在 受害者的人權呢?
公道的對待 不是人權的基石之一?

如果今天 人權團體有信心拍胸膛保證
當死刑犯未死 重新回歸社會時
每一個都將會是善良守法的好公民
而司法體系也有完善的配套措施
確實掌握死刑犯的身心狀態以及回歸社會的制度
我想我會支持廢除死刑

但是!

在台灣這種「無期徒刑」其實是「較長的有期徒刑」的地方上
在一味吶喊「廢除死刑」 卻尚缺乏具體規劃的現況上
在無法保證擔起死刑犯的「人權」後 能同時保障人民的窘境上
在「彌補社會過往責任」與「善盡社會現行責任」的取捨上
我完全無法認同 僅為了死刑犯的人權
就將社會公眾的人身安全 曝曬在巨大的風險中

死刑 必須被執行!

蘇建和案纏訟16年 在3年前才總算塵埃落定
法官們在最後的判決書中所寫下的一段結尾
簡潔卻鏗鏘有力的傳達出
那份極力維護死刑犯的「人權」
卻在同時保護大眾的「人權」的堅持與無奈
「本院斟酌再三、再三斟酌,求其生而不可得,」
在這個審判的過程中 國家已盡力維護死刑犯的人權
但人權並非死刑犯所獨有
如果死刑不復存在 代表無論犯下何種暴行
自己的性命都將保無虞 也永遠有機會以暴徒的人格回到陽光之下
這樣的「廢除死刑」並非保護犯人的人權
而是在置其他人的人權於險地
因此基於保護一切人民人權的立場
「認應使彼等與社會永久隔絕,」
透過真實的殘酷 阻絕暴行再現的可能性
保障其餘人不再受到同樣的傷害
並震懾所有潛在的惡徒
讓們在動手前 心裡永遠會浮現這張最後的通牒
「以杜再犯,並昭炯戒。」
相較提供受害人家屬 在報復情節上的撫慰意義
維護社會安全及必須實踐的正義承諾
才是死刑在台灣 真正必須存在的理由

2010年3月13日 星期六

對未來的躁悶

一反常態 這次的休假
我完全失去重獲自由該有的愉悅

今天早上拿制服去洗衣店的時候
看到門口貼著一張「因故暫停營業」
我整個心情跌到谷底

去「政大書城」找書時
我在進去前坐在店門口的長椅上
努力說服自己衣服洗完自己燙就好
中間的過程大概有超過5分鐘

突然間感到荒謬 洗衣服這種事怎麼可能讓我悶成這副德性
而且這種鬱悶感似乎是從放假前就隱隱約約存在
只是我一直沒時間去注意罷了
它勢必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我開始努力追溯它的源頭
從機動雷達業務的壓力
到收假的逼近 還有沒吃到好吃的東西
但是環顧一遭之後 我仍然徒然無功

我想我需要一個人讓我倒垃圾
他得看得出我的垃圾袋裡裝了些什麼

抱著嘗試的心態 撥了電話給崔爾雅
當她接起電話 開始跟我聊起補習的生活時
心裡那股無名的悶氣 突然開始出現了它的樣子

原來自己焦慮的 是在進度上的落後

當初原本預期在下部隊之後 可以開始順利的推動念書計畫
但是礙於軍中的規矩及運作狀況
我的正式業務整整拖遲了一個月才交接到我手上
雖然機動雷達的相關業務十分有趣
但是要徹底熟悉上手至少還要花上我半個月的時間
代表我的自由運用時間 最多也只能在半個月後才能完全到手

但我現在是連一分一秒都不想浪費

而MP3手機或隨身聽之類的媒體 由於之前海巡出過幾次事情
已經被明文禁止了 身為總局大隊的我們更是徹底執行
之前同梯弟兄就因為帶了MP3隨身聽 結果被血淋淋的扣假三天
這也讓我原本想要加強聽力的計畫泡沫化
因此這個月除了閱讀以外 我幾乎沒辦法加強其他的部分

這次的休假已經開始進補習班了
但是上過課以後只是更加深了我的焦慮
十天一次口說跟聽力課程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連暖身都稱不上

而我出國的慾望卻只有一天比一天強烈而已

跟與自己有著同樣目標的人聊天有個最大的好處
就是會覺得自己並不是一個人孤單的走著
雖然只是在電話裡講著這陣子彼此的生活跟想法
但是鬱悶的情緒默默的就出現了一個缺口
在一來一往的交談中慢慢被釋放掉

掛下電話以後 心裡感覺輕鬆許多
打開車廂看到剛剛不小心引爆自己的制服
覺得有種莫名的爆笑感

心頭的鬱結暫時解開了
但仍然有種空蕩蕩的感覺
該是這陣子在軍中被業務所覆蓋的空白造成的
那是一種亟待填充的空虛感 需要一些立即的進度來滿足自己

看來是沒必要再思考洗衣服這種雞毛蒜皮的事了
衝回家提起Notebook 從書架中抽出久違的《量化研究法》
直接往圖書館去 準備開始整理收齊的問卷
進入論文的下一階段

「走吧,該走了。」

這是跨上機車時
心裡響起的最後一個聲音

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經濟發展理論

More about 經濟發展理論 (新版)
對於這本書 我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

「硬!」

這本書可以說是西方經濟學界
第一本用「創新」的理論 來闡述資本主義發展的專著
書裡面主要是用靜態的方法 
將經濟生活假定為存在一種所謂「循環流轉」的「均衡」狀態
這時不存在「企業家」和「創新」 也沒有變動及發展
企業總收入等於其總支出 生產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資」
因此不產生利潤 也不存在資本和利息
生產過程只是週而復始的循環往返

而「創新理論」的本質 便是加入「動態」和「發展」的觀點
書中對「創新」的定義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
亦即把一種全新的生產要素和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
但「新組合」的出現會打壞原有的均衡
並使整個社會經濟循環重新調整 趨往新的均衡
這種現象便是創新領域裡時常聽見的「創造性破壞」
「企業家」在此時的工作 便是將「創新」加以實現
並引進「新組合」至固有的經濟體系中
因此「經濟發展」這個名詞簡而言之
可說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 在不斷地實現「新組合」後
所帶來的實際成長 而作者對於實現「創新」的型式
提出了下面的五種情況:
  1. 引進新產品
  2. 引用新技術(即新的生產方法)
  3. 開闢新市場
  4. 控制原材料的新供應來源
  5. 實現企業的新組織
但不管是任何一種形式
企業家都需要「資本」在實現創新時加以運用
這時的資本並不是具體商品的總和
而是可供企業家隨時提用的支付手段

它的作用在於「把生產指往新方向」
或是「把各項生產要素和資源引向新用途」
所使用的一種「槓桿」和「控制辦法」
亦即企業家和商品世界之間的「媒介」
為企業家進行「創新]而提供必要的條件

而在創新之後 便會有「企業家利潤」及「利息」的產生
但必須在實現了「創新」的「發展」情況下
企業家才真正存在 也才會產生利潤以及有資本和利息
這時企業總收入會因為創新的效益而暫時超過總支出
這種「剩餘」就是「企業家利潤」
可當作是企業家實現了「創新」後應得的合理報酬
而這種剩餘會在競爭者陸續加入後逐漸消弭

而在書的最後 「創新理論」被用於分析經濟周期的形成和特點
由於「創新」的出現並不是像人們所預料的那樣
連續均勻地分佈在時間序列之上 而是時斷時續或時高時低的
有時「群聚」(in groups or swarms)有時卻稀疏
因此產生了所謂的「 經濟周期」 且在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過程中
「創新」的多樣性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產生許多大小及久暫之分
周期的升降起伏波動便是由此而來

這大概是我第一次看書看這麼辛苦了
除了內容幾乎是全學術理論的表述 缺乏實例輔助理解外
其中的翻譯也因為原文的文字本就艱澀 加上翻譯是對岸的人
且書裡的內容也不是一般的入門等級
所以整本書閱讀起來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中間一大段在談利息的部分對我來說簡直是「天書」)
幾乎每個章節都花上我平時閱讀時間的三到四倍
就算現在看完後 還是有不少許多一知半解的感覺
這本書還是留給經濟魔人去看吧
把它當成一般商業書刊 算是我最大的失誤了

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咖啡癮史

More about 咖啡癮史
臨時起意買的書 沒什麼目的
只是覺得書裡面這種跟著歷史的足跡
一步步跟著走的旅遊方式很有趣
就信手買了下來

這本書算是一本小品 作者是一個自封的社會人類學者
行遍世界各地只為追尋咖啡的真理
宣稱總共喝了2920公升的咖啡
書裡的內容便是他追尋咖啡的一段旅程

和正規的咖啡歷史不同的是 因為是作者到處親訪
所以穿插了很多個地的民俗和自身的經歷
加上無厘頭的個性 因此常出現違法或遊走邊緣的紀錄
這在一般的休閒旅遊中是無法想像的
但在作者幽默的筆觸之外 仍然提到了許多咖啡的野史
像是咖啡從早期用在宗教祭祀上的意義
來自衣索比亞最源頭的葉片煮法
咖啡豆經過戰爭及走私的遷徙過程
甚至咖啡興盛所引起的奴隸制度崛起
都在書中透過作者的眼耳口鼻親身去見識

要說最讓我有印象的 要說是在中古世紀的歐洲
人民在生活上只有啤酒時 咖啡的引入取代了啤酒的存在
振奮了過去因酗酒而靡爛的民風
另外咖啡館的隨之出現 也讓人民在酒館之外有另外的聚會空間
加上咖啡所具備的提神效果 許多思想家都喜歡在咖啡館裡出沒
無形中開化了許多民智 因此帶動了許多民族文化上的繁榮
這些事情都是在看完後才知道 每天不經意的一小杯褐色液體
其中竟然有著這樣的重量

有個比較好玩的是 當時有個理論認為咖啡含有「燥」素
會把身體內的所有液體都吸乾 包括男人的精子
這會有絕子絕孫的憂慮 因此倫敦的婦女在西元1670年的時候
聯合向市長上了一封請願書(總共有一千多人)
要求讓倫敦市成為咖啡的禁區
以確保她們的性生活能幸福美滿!

不知道市長夫人有沒有在這裡面……?

還滿好玩的一本書 雖然讀起來有些誇大之嫌
但觀察咖啡的面向相當特別
看完以後除了放鬆心情外
也會對咖啡的認識會有更立體的感覺

企業觸媒策略

More about 企業觸媒策略
「還好當初有買下這本書!」
這大概是我看這本書到後來最大的感覺

當初跟崔爾雅在台北逛書店的時候
這本書太樸素的外表與標題 其實沒有讓我特別想買
還好崔爾雅的購物慾在這時候突然爆發
我也才有時間真正拿起它來翻上一翻
這才有了買下的動機

這本書的主要議題 是在探討「媒合」的概念
也就是說當存在兩群顧客相互需求 卻缺乏接觸管道
企業要如何搭起平台 扮演起觸媒角色
啟動兩雙邊交易的催化作用?
作者將這種企業命名為「觸媒型企業」
它們同時服務兩組或兩組以上顧客群
藉著讓不同顧客群之間彼此交流甚至達成交易
再自中間的過程 透過設計的訂價結構加以獲利

用最顯而易見的例子來舉例的話 就是Google跟eBay了
Google建立強力的搜尋引擎 利用豐富準確的資訊吸引使用者
再利用使用者的搜尋關鍵字提供可能具吸引力的廣告
而在訂價結構中 由於使用者對廣告的需求並不大
但廣告商對於在使用者前的曝光率卻渴望許多
因此最後決定由廣告商來負擔企業所需的獲利

eBay則是建立一個線上的交易平台
媒合了想賣東西及想買東西的人
並建立評價制度留住使用者 當累積了一定的商譽之後
賣家就會因為自己所打下的一番成績而不願輕易轉換平台
而買家也會因為有固定的優質賣家而重複造訪
而由於賣家在對顧客的需求上 明顯高過買家對商品的需求
因此獲利的基礎亦是建立在賣家的交易金額上

在內容上 我覺得這本書最重要的
就是在於闡述出觸媒企業在訂價結構上的原則
在今天這個充斥Web 2.0平台的網路世界中
有些網站可以活下來 但大概有十倍以上的網站撐不過一年
最大的癥結就是無法找出適宜的獲利模式
當網站藉由大量資訊的產生及社群互動 結合起多邊的顧客群後
必須配合環境及雙邊顧客需求程度 去找出合理的價格制度
有時候還必須透過免費甚至是貼錢虧損 來誘使顧客加入
這種多邊顧客需求上的平衡 是設計訂價時的優先考量
更是一個觸媒型企業能否存活的最大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