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More about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要說失望也還好 因為這本書讀起來其實相當輕鬆寫意
感覺得出作者對廚藝的熱情
也有許多外人無法想像的 廚房繁重的工作中所內涵的真實面貌
只是當初有點期待的是 作者一個以人類學家的身分
進入廚房這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時 究竟會閃現出怎樣的火花
甚至感覺出一些獨特的面向 可惜整本看完
其實比較像是一個廚師養成的心路歷程或甘苦談
跟我想要看到的東西就出現一些落差了

這本書的作者其實相當令人佩服
在年屆30且博士學位即將修成正果時
卻意外在論文撰寫的瓶頸中發現自己真正想追求的人生
而毅然放下了即將到手的學位
從一個廚藝學校的學生及廚房的菜鳥開始做起
這真的是一種很簡單卻很勇敢的決定
畢竟太多人的決定都是由外在的社會及世界塑造
有時候可能一輩子都不曾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或是在夢想剛開始萌芽時就任由別人掐斷了它
然後說著「勇於追求夢想的精神實在讓人深感佩服」之類的
話但其實追夢的人很多時候 在一開始都只是比羨慕的人
多了一點點的勇氣去灌溉那株剛萌發的幼苗而已

整本書看下來 會發覺作者在走上這條路後
其實亦非事事順心 許多意想不到的嚴苛及比想像中單調辛苦的環境
都曾經讓她產生過挫折及疲累感
但因為心裡始終抱著一份自己所尋來的熱情
所以在許多磨人的過程中 反而看出許多作者苦中作樂的逸趣
而在求學及實習的路上 也跟著作者看到了許多廚房裡的實地生活
像是小小一片作為點綴的甜菜葉 背後是學徒龜縮在角落
拿著剪刀不眠不休修剪一整夜的成果
平常看似簡單而渾然天成的擺盤 其實都有制式的安排及角度
常常是多一分便太過 少一分則太澀 絲毫不得馬虎
而許多風格的料理手法及文化 也在這本書可以窺得冰山一角
雖然並非引經據典的闡述 卻可藉由生活化的筆觸輕鬆感受

會對這本書產生興趣 是因為高餐之前曾打過這本書一段時間
印象中好像還有辦演講 畢竟除了食譜及食記之外
這種從另類角度書寫飲食文化的經驗還真的是挺少見
因此這次出來一時之間也沒有什麼預定的書單
我就從書局把它帶走了 雖然深度不及我的預期
但能夠一探平常難以體觸及的生活及體驗 其實也夠讓我喜歡的
也有可能是書裡傳達出對於夢想的執著及無疑
讓我不知不覺中被熟悉的感覺吸引了吧

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創新的兩難

More about 創新的兩難
這本書在高餐的時候就翻過幾次 一直有借來看的念頭
但始終因為給我的感覺太偏科技業而作罷
這次回營的時候因為一時找不到書
就花了點錢去書局把它買下帶走
結果看完才開始慶幸 自己沒有一直被一開始的印象誤導
而錯失了這本書裡的許多觀念

書中的內容雖然偏向科技業 但其實科技業只是作為研究的對象
真正的重點是放在企業面對創新時所遭遇的困境
過去許多個案在談及企業在創新過程中失敗時
總是將原因歸咎於經理人的誤判及文化的保守等因素
但作者卻指出 就算經理人充滿理性而睿智的思考創新
仍然有相當大的機率做出錯誤判斷 這是為何?

創新分為「突破性」及「延續性」兩大類
「延續性」創新主要發生在現有市場內 強調既存產品性能的提升
「突破性」創新所產出的產品 則完全不同於現有產品的定位
許多人都會認為「突破性」創新的掌握 是企業持續成長的不二法門
但是在過去的個案中可發現 當「突破性」創新出現時
本身的市場及目標顧客都相當陽春甚至尚未可見 
因此不論是利潤及發展性的預測都難以估量
但「延續性」創新的產品所處市場的已然明確成熟
不但蘊含著大量的顧客且競爭激烈
加上企業為了維持股價以給予投資人一定的信心
因此相較於「突破性」創新的涓細報酬
經理人往往認為「時機未到」 持續將資源投入於既有市場中
而在不知不覺中錯過了進入市場的先機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便是「保守」的現象
但書裡的觀點認為 由於過去成功的企業在既有產業中
有著一套成功的價值網絡 這套價值網絡起至企業的資源
繼而延伸至流程到最後的價值觀
而這套價值網絡可以協助經理人在判斷任何投資案時
明確辨認出哪些決策將對公司的「現況」最為有利
而在現有市場運作時 這套經由經驗及學習所累積的價值網絡
也的確能準確的發揮其效用 故企業在判斷市場機會時
皆是依著既有的價值網絡進行決策 

諷刺的是 這套良好的管理準則 
正是導致企業面對「突破性」創新時的失敗主因
縱使企業努力傾聽客戶需求 提升科技能力
致力於強化競爭優勢 最後的結果卻可能是失去領導地位
畢竟現有的客戶並非「突破性」創新產品的需求者
而現有的科技能力也非「突破性」創新市場的指標
「創新的兩難」便存在於此 在面對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創新時
究竟是要強調「延續性」創新現有的利潤 確保公司的股價
還是要說服內部重視「突破性」創新的可能性
但要面對的是尚未現形的市場 以及不成比例的投資報酬率
答案其實顯而易見 且做出錯誤決策的大都是優秀的經理人

為了突破這樣的困境 作者根據產業研究的結果
舉出了兩種在面對「突破性」創新時 較為成功的因應辦法
第一種辦法是近幾年來相當常見的「併購」
當截然不同的技術開始興起時 企業可透過購入的方式
將其納入自身的事業群中 透過資源挹注及獨立運作的模式
促使其迅速在新興市場中鞏固專屬的價值網絡
並成為新興市場的領導者 書中在此方面亦有另外提到
在「延續性」創新之下 領導地位的互易其實對企業地位影響甚微
但在遭遇「突破性」創新時 便因新型態價值網絡的差異性
而產生相當高的「先行者優勢」

另一種辦法則時在市場出現新興企業前
率先在事業群體內獨立出一間專責的子公司
這間子公司將不受企業主流產品的成長壓力及財務表現所箝制
它擁有獨立的資源和團隊 並可能發展出不同於主流的企業文化
透過不斷的試誤及學習 摸索出自身最有利的價值網絡
由於市場在一開始存在許多未明的風險
故在嘗試投資時永遠要留下幾分轉圜的資源
以利在發現方向錯誤時及早轉向並發展新價值

最不可行的方法莫過於試圖以現有的價值網絡整合新科技
由於市場及顧客群的性質皆大相逕庭
因此勉強將兩者結合的下場 輕則由強勢文化吞噬弱勢
重則使企業內部產生混淆 最後落到自爆的下場
雖然書中提到創新的成功導入及發展
將無可避免的使企業對所有的市場進行切割
放棄一開始所經營的低階市場或是舊有產品市場
但這是企業追求成長所必經過程之一
跟強行整合而產生的內鬨結果難以相提並論

相當具有見地的一本書 在看過《創新與創業精神》後
這本書能更深入的釐清許多創新時所會產生的迷思
而書中亦不斷的提到「意外的成功或失敗」
乃是替創新發掘新興市場的契機 可見這樣的機會時而可見
重要性亦不言而喻 但卻也如此的容易受到忽略及排斥
這本書該可說是創新這項議題中必讀的一本著作了
尤其當深入進階的創新開發時 裡面的觀點更是不可或缺

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一路向北

這次趁著論文的進度有些停頓
需要找些資料補充的機會
拿了五天休假中的第一天上台北
但是因為從營區放出來的時候已經下午六點多了
因此我不得不在花蓮先過渡一個晚上 隔天再繼續上行
(陳冠翰我對不起你的電風扇……囧)

當早上上了火車 開始往台北前進時
我才想到過去在花蓮念書時 其實很少上過台北
而去宜蘭玩的次數也不多 還有幾次是騎機車殺上去
因此這上半段東部幹線其實對自己是很陌生的
思及至此 便悄悄的對窗外的一切多留了一份心

從花蓮上行的這段山線鐵道 由於途中會路經太魯閣的地段
因此與下行常坐的海線有著些許不同
比起海線一望汪洋的無限無際
山線所經的一切地勢都顯得崢嶸
雖然少了看海的舒暢與平適 但卻多了一份激越與氣勢
使我在不知不覺中就這樣呆看了快20分鐘

中間買了福隆的鐵路便當來吃
鐵路便當始終有種魔力 彷彿這段鐵路若沒吃到所專屬的便當
一趟旅程就像缺了那不起眼的一角 雖無大礙卻始終不完滿
價錢只有少少的60元 但是吃罷卻讓我對於之後上台北
不用再花大錢吃一些莫名其妙的鬼東西感到高興
事實上台北食物雖然不便宜 但好吃的並不在少數
只是跟鐵路便當相比 那些餐點似乎有種不實際的虛浮感
差別或許是隱藏在鐵路便當之後的那些歷史 所擁有的雋永滋味

在抵達八堵時 這個小市鎮給我一種很特別的感覺
許多矮式的老平房中 旱地拔蔥般的坐落著幾棟相較之下嶄新的公寓
旁邊有一大塊廣告看板 上面記得是某個候選人的廣告
而河岸旁的公園顯得老舊 卻有著一座光鮮亮麗的吊橋
那些突兀的新潮 像是想要將整座城鎮一併往上拔起
但老舊的平房卻無力一併抬頭 反而拖住了爬升的腳步
因此爬到一半的進步便硬生生的嘎然而止
成了一種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尷尬 讓人想到台灣紛亂的政治生態
在許多守舊跟對立意識的牽制下 不管任何一個政黨掌政
台灣的進發展永遠就像被綁著枷鎖般 泥足深陷而困頓難行

就這樣一路到了松山 列車突然駛進了現代化的地下車站
我才意識到後山之旅已經畫下了尾聲
迎接我的又是排定的行程跟進度 這段小小的鐵路之旅
或許是我這次放假唯一的鬆弛時刻了
往常的疲累感就這樣又重新爬上身體 幸好到台北車站出車廂時
熟悉的環境跟人潮 讓我迅速的恢復了振奮的精神



滿街的正妹啊!正妹正妹正妹正妹正妹~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神思陌路

More about 神思陌路
買這本書最大的失策 應該是在我自己身上了
當初在看許多創意相關的書籍時
都有發現這本書在最後的推薦延伸閱讀之列
因此這次在選擇帶回軍中的讀物時
我就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這本看似很有深度的書
結果才發覺它的深度太深了 太多抽象的概念
幾乎讓我搆不著邊……0rz
不過就算是我膚淺的藝術感觸
還是感受得出這本書所傳達的一些思緒及理念

作為書名的「神思陌路」 其實是種追尋的模型
「神思(being)」意指在既有物之間的距離與聯結
「陌路(unbeing)」則是相對於前者所能想像理解之外的一切
因此這兩者的結合 便含括了所有發展的根源及可能
這種概念其實在過去許多中西方的創意理論中都有類似的提及
說的白話一些 便是將原本並不相關連的兩件事物
進行聯想及結合 以發掘更多的可能性
看來創意發想不論在何處 進行的模式皆有異曲同工之妙

書中較為具體的表現 該就是作者在服裝設計中
所找到處於人與服裝之間所蘊含的靈魂
如果說中國的文字 強調的是文字揮灑勾勒間的線條之美
那麼服裝或許就是透過簡單而質感各易的衣服布料
來表達一個男人的氣 或是一個女人的媚
透過書裡的文字描述以及至照片佐證才會發覺
原來衣服 可以為一個無聲的人代言
而再配合周遭的景物及色調加以調節後
更可以為一個原本無感的環境 表徵出該有的氣勢
其中的形神格意 非有作者那一路搜尋而來的脈絡而不可得
那是種經過一番跌撞闖蕩 卻又重新沉澱反思得來的領悟

而我認為最具代表性的 該是作者在失根的文化上所作的追尋
過去當許多人都沉迷於西方文化的風華並競相模仿
卻未有發覺同樣的文化 在原創者手中可以被賦予靈魂
但在自己的不完整複製品上 所傳達出的是失了根的表象
就算日本有許多的文化是沿襲自大唐的風俗
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在學習的同時 也不忘正視其傳統
故在新舊文化的衝撞融合之下
能夠演化出至今發揚光大的大和文化

這引起我重新思考一個困擾許久的問題
也是目前台灣的文化界似乎仍然無解的問題
究竟台灣的遠古落於何方?現代又為何物?
若要以先民開墾之後所擁有的文化為主體的話
那其實我們文化的根是在對岸的中國
只是傳統的中國文化 卻不能取代先民這幾十年來
在台灣篳路藍縷所開創的歷程
若以書中的觀點出發 較為適當的做法
該是由這幾十年來所深植人心的刻苦精神
融合過去在中國文化所長留的根
將目前所停滯的「多元並存」狀態精煉至更高的層次
但近幾年來台灣的政治風氣始終是用強硬的手段
將過去的歷史源頭加以切割 卻又無法為自己找到更明確的定位
或許這是台灣的文化 始終有種懸空的尷尬感的主因之一

機場裡的小旅行

More about 機場裡的小旅行 A Week at the Airport
本來對於要不要買這本書感到有點遲疑
怕買到一本平平無奇或是太過賣弄文筆的書
結果剛剛好看到阿達的aNobii書櫃裡已經有這本書
我就老實不客氣的借來看了

雖然自己並沒有出國很多次 但也因為如此
機場對我來說始終有種莫名的吸引力
就像一個掙脫的象徵 與現在的生活大大的切割
在每一次出關的歷程中 都會處在一種雀躍的狀態
期待目的地能夠給我滿載的喜悅
這時觀察每一個旅人的表情也是一種樂趣
想像對方的終點在哪裡?看起來是什麼樣的旅人?
但當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一段時間後
才會發現原來路過任何地方 轉過多少機場
最後所想望的心情卻是最簡單的「回家」
這本書所寫的 就是這種許多短暫停留在機場的情感及故事

作者以駐站作家的身分進駐希斯洛機場(Heathrow)第五航站
紀錄一週內的所見所聞
由於站方並未限制作品發展的空間及方向
因此作者在書裡面可以任意將許多機場所呈現的面向
透過手中的筆一點一滴的揮灑出來
像是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 作者看到了許多情感的起落
裡面有著與親友重逢的激動難耐 或是離別的依依不捨
而在貴賓室裡流連的時光
則讓他聯想到財富與社會地位映照在機場內的縮影
以及基督教對人之價值的思維

最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觀點 該是旅行與生活的關聯了
他認為如果只是一昧地將旅行視做一種逃避
用來暫時脫離辦週期性的乏味生活
而把快樂寄託在一棟被棕梠樹圍繞的木造小屋上
那麼等到假期結束 拖著行李箱降落機場入境大廳時
渡假所擁有的愉悅與體悟便只會遺落在海關的入口
沒辦法為接下來的生活灌注新的養分
因此旅行的浪漫情懷絕不該與生活各自獨立
反而應該是同時存在於兩者之中的轉換

很難不佩服作者的腦袋在許多事物上的連結力
表面看起來天馬行空 卻又在許多細節上似乎絲絲入扣
另外身邊的攝影師亦盡職為他捕捉在文字之外
那些只有鏡頭能說的故事
因此還有許多如行李提領處及停機坪等看似生硬的地方
以及機場裡工作人員一成不變的生活
也都經過作者的筆觸而生動了起來
縱使這本書不免有幾分為機場作廣告的成分
但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 使人自頭至尾始終不感失真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中國政府宣導「少女守身5項原則」

遇陌生男子騷擾時,應嚴詞以對!不得有暖昧不清,欲拒還迎之行為!
親密男友欲突破防線時,應曉以大義!不得有面蕩春意 ,雙腿鬆弛之行為!
對於異性生理的疑惑,應查閱書籍!不得有深夜游蕩,尋找暴露男子之行為!
參加好友同學的婚禮,應全心祝福!不得有眼勾新郎、眉挑伴郎之行為!

如果不幸失身時,應悲痛萬分!不得有如獲新生,面露滿足之行為!

    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創意沒什麼大不了

    More about 創意沒什麼大不了
    在台北的政大書局買的 那時候剛好碰上回頭書展
    一本書平均打了3折之多 嗜書如我當然是絲毫不客氣
    一股腦把想看的書都打包下來了 這本書就是那時候的戰利品 

    只是……最後我並沒有很喜歡這本書

    這本書的內容如書名所示 講的是創意
    之所以對創意的主題有興趣
    是因為認為那是一切商業活動的源頭
    所以很想了解這些所謂的創意人 他們的靈感究竟從何而來
    而這本書雖然羅列出了許多商業界生產創意時
    常使用的思考模式 但是在我看來
    反而又是以另一種格式限制了創意的產出
    跟我原本想看的隨性感相去甚遠
    不過即使如此 我還是花了點時間把它全部翻完了

    「什麼最熱門!」 這是我認為最實用的思考模式之一
    它的作法是先確定自己要行使創意的目標對象
    並研究這些目標對象可能感到有興趣的相關事物
    進而將它們列舉出來 接著開始遴選
    也就是將所有與產品與服務太直接相關的選項加以刪除
    最後在剩下的清單當中 挑出一項「最熱門!」的事物
    開始將它與原本的事物進行聯想 並實現成可行的商業計畫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好了 市面上現在有許多「美胸滑鼠墊」
    其實就是這類應用 滑鼠墊原本是個平平無奇的產品
    但是將宅男市場對動漫人物的熱愛
    與平常使用電腦必備的滑鼠墊加以連結
    就成了放在大賣場裡許多人想買卻又難為情的特色商品
    前陣子看到小孩子穿在腳上的步鞋 
    走在路上會因為施力壓迫而使鞋子發出聲音
    突然想到 如果這種滑鼠墊可以在胸部裡也放個類似的裝置
    當宅男打電動太激動壓太大力時 會發出類似嬌嗔的叫聲
    不知道會不會更有噱頭……

    另外還有兩個相當常見的作法
    「極度誇張法」與「極度抽離法」
    這兩種方式其實是一體兩面
    主要就是藉由過度強調現有特色帶來的結果
    抑或缺少了這項產品所引發的下場
    使目標對象對創意著重的訴求印象深刻
    之前Airwave Super的廣告 就是藉由「北極的寒冷」
    來誇飾產品的冰涼效果

    而「極度抽離法」的案例 本人最常見的就是戒菸的宣導了
    用強而有力的負面印象來強調不斷吸菸的下場
    比如說抽太多會變骷髏之類的 可惜本人至今還未為所動就是了~
    其他像是「產業圓環」或是「繞彎問題」等方式
    都可以視不同的情境下運用
    但是看過幾本書以後 發覺創意最大的共通點
    反而是回歸於思考者本身所擁有的內涵
    尤其是後天在知識及經驗上的累積
    創意的產生大都是將原本不相關的某些事物
    加以想像連結的過程 但要啟動這個過程
    在背後加以推動的原始資料庫卻絕對不能匱乏
    否則就像空有良將卻無千軍 怎樣也擠不出個屁來的 

    若把自設的立場拿掉
    書中其實還是有提到不少實用的思考工具
    對於平時總是一成不變的生活及工作而言
    或許不外乎是另一種速成的藥方

    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

    如果時光可以重來

    自從開始準備出國以後 常常都會間歇性的後悔
    大學四年的時間為什麼沒有好好努力
    為什麼要把自己搞到多待了一年
    如果每天多念點書 每天都碰一下英文
    那現在的生活 應該會比實際上有很大很大的不同
    所以如果有一個機會 讓我選擇大學生活是否要重來一次
    我想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但是 我剛剛想到
    假設我的心智也一併退化回去……

    重來一次 我想不想瘋社團?「想!」
    重來一次 我要不要加入學生會?「要!」
    重來一次 我會不會用功念書?「不會!」

    結果 我的大學生活重來一次以後
    比起原本的下場其實差不了多少



    標準的狗改不了吃屎……

    創新的擴散

    More about 創新的擴散

    這本書其實在我對創新議題有興趣時就注意頗久了
    但由於它的厚度跟價錢 始終讓我遲疑
    真正想買下它是因為在通資科的辦公室裡太無聊
    隨手抓了這本科長的珍藏來看過之後 才真正定了買下手的念頭
    畢竟我還不太敢隨便跟科長借書 怕一個不小心被覺得過太爽
    那我很可能就會黑掉了

    這本書雖然是在講創新 但是相對許多注重創新產出的書籍
    它的重點則是放在創新產出後的散佈過程
    作者在書的前半部先提出了個人在面對創新時
    所做出的創新決策過程
    1. 認知階段:知道創新的存在並了解其功能
    2. 說服階段:對創新形成喜惡的態度
    3. 決策階段:做出與取捨抉擇相關的行動
    4. 執行階段:將創新的取捨決定具體執行
    5. 確認階段:對先前已決定的創新決策尋求進一步確認
    大抵而言 創新在擴散的過程中
    是透過「大眾媒體」及「人際溝通」兩種管道
    由於大眾媒體所傳播的資訊一般被認定為官方訊息
    因此較易在認知及執行的階段發揮作用
    用以將新資訊迅速散布出去 以及教導使用者正確執行創新
    而在說服及決策的階段 則以人際溝通的效果較強
    原因在於專業人員跟同儕相比 異質性通常高出許多
    但人們常趨向選擇與自己同質性較高的對象溝通
    同時也具有較高的信任感 因此此時若官方仍強勢進行干涉
    換來的下場通常只是沉沒成本及抗拒而已

    在「大眾媒體」的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在「定位」的過程
    從創新的命名以至於溝通管道的選擇
    都需要透過所選擇的群體屬性及文化背景等因素
    來引導相關的研發及推廣活動 以提高創新在擴散時的接受率
    這在個過程在書中被稱為「接受度研究法」
    至於在「人際溝通」的過程中 最常見的方法便是尋找意見領袖
    同時這個意見領袖在人格上必須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透過意見領袖在人際圈中的影響力 將創新的內容廣佈人知
    但由於聚集在意見領袖周遭的人群通常同質性較高
    因此創新的內容只能由水平延伸 卻缺乏垂直性的推展
    這種不同族群之間的溝通疏遠便是所謂的「弱聯繫」
    只是創新若要能全方位的推廣 存在於「弱聯繫」中的「異質性」
    正是能將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強訊息」加以傳遞的利器
    過去由於地理及社會結構等因素 「弱聯繫」常是創新推廣的障礙
    但近年來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 使得過去難以建立的關係
    如今要搭起溝通的橋梁相對容易多了

    額外需要注意的是 創新有時會在傳佈的過程中
    產生「再發明」的現象 亦即接受創新的個人或群體
    根據自身的認知及需求亦或是文化背景等因素
    修正了創新的形式或使用方法
    這種現象有時有時是單純的創新錯誤使用
    有時卻是「漸進式創新」的源頭
    就像電話已由原本的商業溝通工具
    演化至如今的社交工具及個人風格象徵
    且「再發明」的過程常常會因為客製化的效果
    而強化了接受者因同質性所產生的使用意願
    因此「再發明」雖然時常扭曲了原始的研發成果 
    但卻未必是件壞事

    書中最後有討論到 創新的擴散其實容易加速社會不公
    主要是因為能夠率先接受新資訊並加以採用的人
    通常都具有足夠的資本及社會地位負擔採納失敗的風險
    且教育程度一般也較高 在同質性上與專業推廣人員較接近
    因此亦常成為推廣人員的首要目標
    在這種內外在因素皆有利創新的情況下
    當創新的採用獲致成功時 根據Schumpeter的經濟理論
    創新的出現將會讓先期接受者獲得額外的利潤
    而在後期接受者(通常社會地位較低且經濟情況較差)進入時
    利基通常已被經濟體的平衡機制消抹 導致富者愈富而貧者愈貧
    因此創新在推廣時 有時必須考量創新可能引致的後果
    加以選擇推廣的目標族群並量身訂做溝通方案
    才能順利逆向消除貧富不均的現象 也才是創新的本意

    這本書讓我很難得的在aNobii給了五顆星的評價
    原因無他 因為這本書的結構實在太完整
    其中又穿插了許多易懂的案例以及紮實的觀點論述
    因此就算它厚得跟教科書一樣 就算它貴到550元
    我還是絲毫不帶心疼跟無聊的把它從頭看到了完
    尤其看完之後才發覺 許多有關「消費者行為」的理論
    都是自此脫胎換骨而出 更讓人有所學獲得驗證的踏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