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在高餐的時候就翻過幾次 一直有借來看的念頭
但始終因為給我的感覺太偏科技業而作罷
這次回營的時候因為一時找不到書
就花了點錢去書局把它買下帶走
結果看完才開始慶幸 自己沒有一直被一開始的印象誤導
而錯失了這本書裡的許多觀念
書中的內容雖然偏向科技業 但其實科技業只是作為研究的對象
真正的重點是放在企業面對創新時所遭遇的困境
過去許多個案在談及企業在創新過程中失敗時
總是將原因歸咎於經理人的誤判及文化的保守等因素
但作者卻指出 就算經理人充滿理性而睿智的思考創新
仍然有相當大的機率做出錯誤判斷 這是為何?
創新分為「突破性」及「延續性」兩大類
「延續性」創新主要發生在現有市場內 強調既存產品性能的提升
「突破性」創新所產出的產品 則完全不同於現有產品的定位
許多人都會認為「突破性」創新的掌握 是企業持續成長的不二法門
但是在過去的個案中可發現 當「突破性」創新出現時
本身的市場及目標顧客都相當陽春甚至尚未可見
因此不論是利潤及發展性的預測都難以估量
但「延續性」創新的產品所處市場的已然明確成熟
不但蘊含著大量的顧客且競爭激烈
加上企業為了維持股價以給予投資人一定的信心
因此相較於「突破性」創新的涓細報酬
經理人往往認為「時機未到」 持續將資源投入於既有市場中
而在不知不覺中錯過了進入市場的先機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便是「保守」的現象
但書裡的觀點認為 由於過去成功的企業在既有產業中
有著一套成功的價值網絡 這套價值網絡起至企業的資源
繼而延伸至流程到最後的價值觀
而這套價值網絡可以協助經理人在判斷任何投資案時
明確辨認出哪些決策將對公司的「現況」最為有利
而在現有市場運作時 這套經由經驗及學習所累積的價值網絡
也的確能準確的發揮其效用 故企業在判斷市場機會時
皆是依著既有的價值網絡進行決策
諷刺的是 這套良好的管理準則
正是導致企業面對「突破性」創新時的失敗主因
縱使企業努力傾聽客戶需求 提升科技能力
致力於強化競爭優勢 最後的結果卻可能是失去領導地位
畢竟現有的客戶並非「突破性」創新產品的需求者
而現有的科技能力也非「突破性」創新市場的指標
「創新的兩難」便存在於此 在面對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創新時
究竟是要強調「延續性」創新現有的利潤 確保公司的股價
還是要說服內部重視「突破性」創新的可能性
但要面對的是尚未現形的市場 以及不成比例的投資報酬率
答案其實顯而易見 且做出錯誤決策的大都是優秀的經理人
為了突破這樣的困境 作者根據產業研究的結果
舉出了兩種在面對「突破性」創新時 較為成功的因應辦法
第一種辦法是近幾年來相當常見的「併購」
當截然不同的技術開始興起時 企業可透過購入的方式
將其納入自身的事業群中 透過資源挹注及獨立運作的模式
促使其迅速在新興市場中鞏固專屬的價值網絡
並成為新興市場的領導者 書中在此方面亦有另外提到
在「延續性」創新之下 領導地位的互易其實對企業地位影響甚微
但在遭遇「突破性」創新時 便因新型態價值網絡的差異性
而產生相當高的「先行者優勢」
另一種辦法則時在市場出現新興企業前
率先在事業群體內獨立出一間專責的子公司
這間子公司將不受企業主流產品的成長壓力及財務表現所箝制
它擁有獨立的資源和團隊 並可能發展出不同於主流的企業文化
透過不斷的試誤及學習 摸索出自身最有利的價值網絡
由於市場在一開始存在許多未明的風險
故在嘗試投資時永遠要留下幾分轉圜的資源
以利在發現方向錯誤時及早轉向並發展新價值
最不可行的方法莫過於試圖以現有的價值網絡整合新科技
由於市場及顧客群的性質皆大相逕庭
因此勉強將兩者結合的下場 輕則由強勢文化吞噬弱勢
重則使企業內部產生混淆 最後落到自爆的下場
雖然書中提到創新的成功導入及發展
將無可避免的使企業對所有的市場進行切割
放棄一開始所經營的低階市場或是舊有產品市場
但這是企業追求成長所必經過程之一
跟強行整合而產生的內鬨結果難以相提並論
相當具有見地的一本書 在看過《創新與創業精神》後
這本書能更深入的釐清許多創新時所會產生的迷思
而書中亦不斷的提到「意外的成功或失敗」
乃是替創新發掘新興市場的契機 可見這樣的機會時而可見
重要性亦不言而喻 但卻也如此的容易受到忽略及排斥
這本書該可說是創新這項議題中必讀的一本著作了
尤其當深入進階的創新開發時 裡面的觀點更是不可或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