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開始寫履歷之後
才發覺自己完全沒什麼好厲害的
雖然劉聰仁有要幫我接洽的意思
但是還是覺得要保險的靠自己比較妥當
跑去考【yes123求職網】的線上TOEIC模擬測驗
出來的結果是藍色的760分
比當初綠色的650分是有好看些了
聽力的分數還比閱讀高出60分
可是…我已經快一年沒碰聽力了……
寫自傳很頭痛 跟入伍時亂寫的東西完全不一樣
發覺平常很會講的嘴巴 要好好寫出一篇行銷自己的東西時
反而一個小時寫不出幾行字
最後還要參考網站上提供的自傳精靈來改
真的不知道寫「我是個虛心學習且積極進取的人」這種話
到底會有幾個人會認真去考慮相信
如果我自己是負責看履歷的 這種廢話應該馬上就自動過濾掉了
然後開始覺得自己的學歷不夠亮 證照不夠用
產學合作時的兼職經歷也好像不怎麼厲害
但就是要在這種狀態下出去搶工作
總是要等長大才知道反省 才知道爸媽從小耳提面命道大的嘮叨話
都是他們看盡職場冷暖的經驗談 才知道自己的輕妄
然後開始覺得以後一定告訴自己的後輩 提早準備是有多重要
然後就會淪落到跟自己爸媽一樣的命運
被貼上「整天只會嘮叨的死阿伯」之類的標籤
現在連弄個履歷照 都要戰戰兢兢的把阿猴抓出來
上一次有這種挫折感 已經是一年前去澳門參加研討會的時候了
真正開始面對社會 總算感受到自己的渺小
希望明天收假前可以開始丟履歷 然後有面試的機會
畢竟自己有很多規畫 實在沒時間浪費在退伍後才開始等工作上
老天爺保佑……
aNobii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盛夏光年
不知道是不是導演原本就有這樣的用意
電影裡的三個主角 都沒有特別突出的外表
也因為這樣子 三個角色之間的感情糾葛便不會因表面因素
使觀眾在心中一開始就有「A應該跟B在一起」之類的預設立場
在整部戲裡面 張睿家飾演的「康正行」算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
很典型的同性戀反應 從一開始不敢確認自己的情感
到後來確認後又不敢表達自己的情感 深怕自己的不同會破壞一切
因此整部片塔他在崩潰之前 始終因為壓抑而顯得安靜又含蓄
唯有當自己喜歡的人展開主動時 才能在半幻半真的氣氛下
靜靜地讓自己在被人宣洩的同時釋放自己
而張孝所飾演的「余守恆」也算是粗中有細的表現
在他許許多多輕浮且無所謂的表現中
或許一般人都會認為這不過是個長不大的大男孩
但在這些大喇喇的行為中 只要一面對自己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
就會自然而然流露出許多額外在意對方的小細節
這樣的行為模式本來大多是由女性所表現
但余守恆這個角色卻很成功地揉合了男性與女性行為間的意象
「人長大了,很多事情就改變了。」
有點不知道該怎麼去描述對這部片的感覺
很多人認為這是一部同志片 是在趕搭近年來影像界的同志熱
但如果要我來說這部片角色之間的關係
其實可以淡視為「人與人之間的喜歡」 而之所以這樣錯綜複雜
很多時候是固有的性別觀念與傳統束縛所拉扯而成的
如果少了這些外在的因素
正行就無需問出『我跟惠嘉?』這種挑戰界線的問題
而守恆也不必最後還要用『你真的是我最好的朋友!』這句話
去維繫三人之間因情慾糾葛而瀕臨崩潰的關係
當初執著而兩小無猜的友情 因為成長後衍生的情慾而變質
曾經可以很單純的在乎 後來也因為忌妒跟顧慮而複雜
不知曾幾何時 各自的想望 放肆的衝破了彼此能承受的範圍
所以最後康正行沒辦法幸福的陪在余守恆身旁 而只能呼喚慧嘉
因為他根本無法自己面對這原本一直逃避的一切
記得以前自己是很討厭同性戀的 幾乎是聽到這三個字就有反感
只是在知道自己的妹妹是同性戀之後
才發覺自己並沒有以前想像中這麼極端
之前跟小妹在聊天時 有發生過一段對話
算是完全讓我在之後能順利用平常心 看待同性戀這現象
很多人認為這是一部同志片 是在趕搭近年來影像界的同志熱
但如果要我來說這部片角色之間的關係
其實可以淡視為「人與人之間的喜歡」 而之所以這樣錯綜複雜
很多時候是固有的性別觀念與傳統束縛所拉扯而成的
如果少了這些外在的因素
正行就無需問出『我跟惠嘉?』這種挑戰界線的問題
而守恆也不必最後還要用『你真的是我最好的朋友!』這句話
去維繫三人之間因情慾糾葛而瀕臨崩潰的關係
當初執著而兩小無猜的友情 因為成長後衍生的情慾而變質
曾經可以很單純的在乎 後來也因為忌妒跟顧慮而複雜
不知曾幾何時 各自的想望 放肆的衝破了彼此能承受的範圍
所以最後康正行沒辦法幸福的陪在余守恆身旁 而只能呼喚慧嘉
因為他根本無法自己面對這原本一直逃避的一切
記得以前自己是很討厭同性戀的 幾乎是聽到這三個字就有反感
只是在知道自己的妹妹是同性戀之後
才發覺自己並沒有以前想像中這麼極端
之前跟小妹在聊天時 有發生過一段對話
算是完全讓我在之後能順利用平常心 看待同性戀這現象
「你為什麼會覺得Gay怪怪的啊?」那時候才開始覺得這種壓抑其實很不公平
『因為看到他們會想到屁股被捅的樣子…』
「喔~所以你怕他們看上你然後會捅你嗎?」
『大概是類似這種恐懼感…』
「可是這樣很奇怪耶~為什麼你看到女生的時候,不會想到她們可能喜歡你然後想上你,可是看到Gay的時候就會這樣想?」
『……對齁…』
畢竟人家也只是想談戀愛而已 但不知道有多少這樣單純的情感
就被現實的壓力這樣扭曲覆滅了
最後不得不說 我真的很討厭一開始的主任跟老師啊
看他們趾高氣昂又理直氣壯的在處罰學生
不要說學生難教 換成我也是翻桌!
就被現實的壓力這樣扭曲覆滅了
最後不得不說 我真的很討厭一開始的主任跟老師啊
看他們趾高氣昂又理直氣壯的在處罰學生
不要說學生難教 換成我也是翻桌!
台灣電影的聲音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 我開始很少去看電影
也開始不愛看所謂的好萊塢商業片
大部分時候是因為軍中的世界實在太封閉
就算休假出來也不知道到底有什麼片子
至於還要我去思考哪一部比較好看 乾脆開我腦算了
另外就是覺得自己的時間已經很緊繃(也沒啥薪水)
何苦還要花錢去做一些會讓自己於心不安的享受(也沒有妹)
最近一次走到<威秀影城>大概是超過半年前的事了吧
但是那次我只是走到門口 就覺得論文在召喚我
最後還是乖乖地回家拿筆電 繼續做研究了
(劉聰仁居然說我寫出病了!不是應該說我很上進嗎?)
所以一開始買這本書的動機
可能有部分是為了彌補這種不知如何拾回的娛樂感吧
書裡所記錄 是這些影片背後的影人所接受的訪談稿
逐篇看完後會發現 許多導演在拍攝影片時
他們內心都對這部影片所有的價值 抱著一份期待
雖然其中仍然有像《海角七號》這類商業氣息偏重的題材
但許多導演們所在意的 不僅僅是票房收入這種表面的東西
而是希望能透過手中的作品藉以表現某些現象或是想法
甚至是傳達出能夠激起觀眾的共鳴的力道
書裡有許多影人提到 跟早期港片黃金時期不同的是
那時市場很熱 觀眾很捧場 但是受到喜愛的市場作品是固定的
因此作品雖然多產 但是卻始終在市場框架裡打轉
現在的市場很小 存活的空間總要靠自己挖掘
但也因此許多不認輸的影人會嘗試用各種不同的作品
衝撞出屬於自己的活路 因此作品的呈現就產生各種爆發力
也更加多元 顯而易見的是書裡所記載的紀錄片
幾位導演為了在狹小的市場空間中求得一席之地
從尋找資源到拍攝手法的混用 一直到最後的發片行銷
全部都靠著少少幾個人的力量獨自完成
這時可以發現 雖然過程中商業操作的影子無處不在
但卻只是作為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法 而非像許多好萊塢院線片
依歸的僅僅是膚淺的票房保證 目前最想看的應該是《無米樂》吧
想看看到底是在怎樣的歷史及土地上 孕育出這些稻農
而導演又是又怎樣的手法 實際去呈現他所想表達的「樂天知命」
還滿推薦這本書的 雖然當初會相中這本書
只是因為洽公出去爽…的時候
在誠品裡隨手拿下來打發時間的
不過就算只是跳躍性的看幾篇
應該還是能看出這些影人 當初創作時所抱持的初衷
這跟純粹看電影比起來 有時能理解出比起「好看」或「刺激」
更加深層的東西出來
也開始不愛看所謂的好萊塢商業片
大部分時候是因為軍中的世界實在太封閉
就算休假出來也不知道到底有什麼片子
至於還要我去思考哪一部比較好看 乾脆開我腦算了
另外就是覺得自己的時間已經很緊繃(也沒啥薪水)
何苦還要花錢去做一些會讓自己於心不安的享受(也沒有妹)
最近一次走到<威秀影城>大概是超過半年前的事了吧
但是那次我只是走到門口 就覺得論文在召喚我
最後還是乖乖地回家拿筆電 繼續做研究了
(劉聰仁居然說我寫出病了!不是應該說我很上進嗎?)
所以一開始買這本書的動機
可能有部分是為了彌補這種不知如何拾回的娛樂感吧
書裡所記錄 是這些影片背後的影人所接受的訪談稿
逐篇看完後會發現 許多導演在拍攝影片時
他們內心都對這部影片所有的價值 抱著一份期待
雖然其中仍然有像《海角七號》這類商業氣息偏重的題材
但許多導演們所在意的 不僅僅是票房收入這種表面的東西
而是希望能透過手中的作品藉以表現某些現象或是想法
甚至是傳達出能夠激起觀眾的共鳴的力道
書裡有許多影人提到 跟早期港片黃金時期不同的是
那時市場很熱 觀眾很捧場 但是受到喜愛的市場作品是固定的
因此作品雖然多產 但是卻始終在市場框架裡打轉
現在的市場很小 存活的空間總要靠自己挖掘
但也因此許多不認輸的影人會嘗試用各種不同的作品
衝撞出屬於自己的活路 因此作品的呈現就產生各種爆發力
也更加多元 顯而易見的是書裡所記載的紀錄片
幾位導演為了在狹小的市場空間中求得一席之地
從尋找資源到拍攝手法的混用 一直到最後的發片行銷
全部都靠著少少幾個人的力量獨自完成
這時可以發現 雖然過程中商業操作的影子無處不在
但卻只是作為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法 而非像許多好萊塢院線片
依歸的僅僅是膚淺的票房保證 目前最想看的應該是《無米樂》吧
想看看到底是在怎樣的歷史及土地上 孕育出這些稻農
而導演又是又怎樣的手法 實際去呈現他所想表達的「樂天知命」
還滿推薦這本書的 雖然當初會相中這本書
只是因為洽公出去爽…的時候
在誠品裡隨手拿下來打發時間的
不過就算只是跳躍性的看幾篇
應該還是能看出這些影人 當初創作時所抱持的初衷
這跟純粹看電影比起來 有時能理解出比起「好看」或「刺激」
更加深層的東西出來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聽說
很可愛的的一部小品電影 我不知道多久沒看這類型的電影了
整部片感覺就是輕輕巧巧的 雖然有些催淚的片段
但始終沒有帶給人任何沉重的壓力
作為「聽障奧運」的商業宣傳片 我想它是很成功的
雖然說這部片的定位算是「青春愛情電影」
但相對於愛情的戲份 「秧秧」跟「小朋」之間的親情對手戲
反而才讓我覺得是整部影片最動人的所在
『我難過的不是我得不到金牌,而是我不能為妳得到金牌!』那是種很矛盾的衝突 兩個人都將對方放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
氣憤或難過著對方為什麼不能理解自己的用心
其實兩個人都在彼此身上放了最多的心
那是一段很安靜 全部都只用手語表達的段落
但隨著手語因情感變化而呈現力道不同的表達方式
反而是讓我在看整部片時最專注的一段時間
另外讓我驚奇的是 之前看《街頭藝人,上街頭》 這本書時
就對於街頭藝人跟觀眾的互動感到相當好奇
雖然也聽說過台北信義商圈有許多街頭藝人活動
但始終因為一些因素挑不到時間過去
所以在看到「天闊」在信義商圈出沒的場景時
其實我的注意力並不是在愛情 反而是在街頭藝人的奇特表現上
能透過這部電影一窺實際的街頭表演 算是意外之得
可能是年紀大了 對於影片裡描述的那股純粹的戀愛
總是有種不真實感 但是這部片就質感來說
已經是近年來少數讓人不會想去挑剔的好作品
而且看到陳妍希在片裡的演技及清新可人的樣子
更讓我想要去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了
看到她因自責而打自己巴掌時 真的是讓人心都揪起來了
別這樣對自己嘛~我可以讓妳打沒關係啊!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艋舺
來刻畫著青春輓歌的一部電影 帶著許多不得不進入大人世界的無奈
及當初在腦海中所編織的許多想望 隨之灰飛煙滅的無力感
以趙又廷飾演的「蚊子」來說吧 「想去看櫻花」這個願望
對許多人來說這或許不是什麼大事 但這個願望包含的
其實是他對無緣父親的思念 只是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他來說
就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虛幻夢想 而三天兩頭轉學
在學校也沒有歸屬感的情況下 他幾乎對自己的人生不抱任何期待
因此可以想見 當廟口的「和尚」一夥人要拉他入夥時
那就像溺水的人突然遇上浮木一般的得來不易
那份著緊與珍惜 也就非外人所能體會
而在加入黑幫之後 『意義是三小?你爸只知道義氣啦!』
就這樣開啟了蚊子的殺伐人生 從一個善良帶著懦弱
對毆打手無寸鐵的「狗囝仔」感到猶豫的男孩
開始變得熱血而激情 只是本性難移
善良的天性驅使他對許多江湖上的生存法則感到疑惑
但他的天真使他相信並重視這些曾經在他最無助時
大力握起他的手的兄弟 因此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我混的不是黑道,是友情、是義氣。』
「情」與「義」的觀念 就在這樣的宣誓下
貫穿了整部影片 如果說對在興地之間存在的是「義」
那蚊子的情或許就落在「小凝」跟「Geta」身上
一個是彼此在混亂的環境中 給予對方最真實貼心的「愛情」
另一個則是在從小失落父愛後 給予了似乎是父親所有的關懷
這兩條劇情線雖然畫面都只有短短幾幕
卻是讓我感受最為溫暖而正面的印象
但也因此埋下了日後悲劇的伏筆
最後的結局時 蚊子對替Geta復仇的執著遠超出和尚的想像
或許和尚無法想像 那對蚊子來說是真正的「殺父之仇」
因此發覺和尚是叛徒時 蚊子是有著要置對方於死地的決心的
但在「友情」與「義氣」的根基上 卻又無法真正痛下殺手
兩人都希望對方不要死卻又非要對方的命不可的情緒波折
可以說是這部影片中最具實感染力的時刻了
貫穿了整部影片 如果說對在興地之間存在的是「義」
那蚊子的情或許就落在「小凝」跟「Geta」身上
一個是彼此在混亂的環境中 給予對方最真實貼心的「愛情」
另一個則是在從小失落父愛後 給予了似乎是父親所有的關懷
這兩條劇情線雖然畫面都只有短短幾幕
卻是讓我感受最為溫暖而正面的印象
但也因此埋下了日後悲劇的伏筆
最後的結局時 蚊子對替Geta復仇的執著遠超出和尚的想像
或許和尚無法想像 那對蚊子來說是真正的「殺父之仇」
因此發覺和尚是叛徒時 蚊子是有著要置對方於死地的決心的
但在「友情」與「義氣」的根基上 卻又無法真正痛下殺手
兩人都希望對方不要死卻又非要對方的命不可的情緒波折
可以說是這部影片中最具實感染力的時刻了
『我們一起走進大人的世界,並且一去不回。』
這句話的無奈 或許對照出了在這些日子當中
太子幫五人所面對的許多衝突及無奈
但對照和尚在死去時 臉上停留的那抹微笑
不禁讓人感到 是否沒幹掉蚊子 並死在志龍手上
是他對彼此之間的義氣 所遺下的最後一個心願
這也讓接下來的最後一幕顯得格外諷刺
卻又呼應得令人格外唏噓
太子幫五人所面對的許多衝突及無奈
但對照和尚在死去時 臉上停留的那抹微笑
不禁讓人感到 是否沒幹掉蚊子 並死在志龍手上
是他對彼此之間的義氣 所遺下的最後一個心願
這也讓接下來的最後一幕顯得格外諷刺
卻又呼應得令人格外唏噓
「為什麼要找我加入?」有時候我們不得不面對許多的兩難 並且衛所做的決定負責
『因為五根手指,才是一個拳頭!』
這時許多原本的期待及感情 都不得不屈服於現實
就像「灰狼」說的 可能到最後我們只是隨風而動的草
生命也因此充滿幻滅感 但當我們必須孤獨並支撐這些考驗
或許也代表我們在不得不的情況下 已經成長了
那在被迫完全屈服之前 至少讓我們拼命的的掙扎吧!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別被創新沖昏頭
這本書看得很過癮 也很慚愧
過癮的是作者在這本不算厚的一本書中 直接用許多血淋淋的例子
把那些活在自己世界裡的科技人狠狠潑上一盆冷水
慚愧的是自己這幾年在密切接觸資訊議題時
居然在不知不覺中也染上了一些書中所提到的劣習
因此這盆冷水所到之處似乎也波及到了我
這對向來喜愛以顧客為導向的「行銷」的我
算是一記不小的當頭棒喝
書中提到一個相當重要而基本的觀念
那就是Nokia所說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作者卻更強調隱藏其後的:「人性總是趨向於惰性!」
畢竟科技創新對於改善人類生活品質 有著無可抹滅的重要性
但相對於服務創新 卻必須牽扯到回應人類對於問題解決的基本面
這便是這便是科技業面對市場需求時時常忽略的
作者在這裡提出一項「變化函數」
認為相對於「葛洛夫法則」及「摩爾定律」
當使用者遭遇問題的痛苦 遠大於學習使用新技術的痛苦時
那才是產品大賣的契機 而應用在產品上面的科技
也才因此有意義 而非認定「產品比原有技術優越十倍才會成功」
或是相信「IC技術每隔一年半推進一個世代」這些科技導向的發言
有趣的是 《創新的兩難》一書中曾提到
創新的阻礙其實最常產生於強式的顧客導向文化中
畢竟在「葛洛夫法則」及「摩爾定律」的運作下
許多顧客其實並不知道有許多更適於產品發展的科技存在
因此科技業若要不斷追求成長 則應持續地朝未開發的市場突破
而非如本書所言 「漸進的」更新產品因應需求
這兩個論點看似硬生生地產生了碰撞 但其實只是一體兩面的說詞
而在居中調和的力量 或許就是所謂的「市場機制」
新科技的推出永遠必須了解先了解外部市場的趨勢及需求
但若執著於更新現有科技而忽略內部市場的技術發展
那也將會錯失突破性應用的良機 至於兩者衡量時的孰重孰輕
便必須由資料的詮釋來做決定
書裡最讓我產生共鳴的內容
算是「應用服務供應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ASP)」
它是藉由提供使用者以租賃為主的存取模式
經過網際網路集中管理應用 以滿足企業對資訊應用的高度需求
這個概念也就是我在之前產學合作案所用到的
「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的概念
當初我們當初我始終認為這種方式不但可以降低系統安裝成本
又能消去維護的人力及所放置的空間 應該是相當合用的系統了
但卻始終無順利讓做為合作對象的農場順利上手
這讓當時的我產生不少疑惑及挫敗感
畢竟我自認也做了許多降低使用門檻即及提升系統價值的功夫
現在回想起來 十之八九的原因應該是出自系統建置前的共同開發
並沒有實際真的做到反覆測試的原因
才因此導致使用門檻並未真正消除 而造成使用者在學習上的痛苦
強過回歸紙筆作業捨棄資訊系統的痛苦吧
這本書算是反思類型的書籍 就內容來講雖然不深
卻相當生動而易懂
顧客的需求永遠是科技人閉門造車時必須思考的問題
也是其他產業同樣要捫心自問的問題
如果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科技人 看完這本書後
應該感覺會像被訓了一頓一樣吧
過癮的是作者在這本不算厚的一本書中 直接用許多血淋淋的例子
把那些活在自己世界裡的科技人狠狠潑上一盆冷水
慚愧的是自己這幾年在密切接觸資訊議題時
居然在不知不覺中也染上了一些書中所提到的劣習
因此這盆冷水所到之處似乎也波及到了我
這對向來喜愛以顧客為導向的「行銷」的我
算是一記不小的當頭棒喝
書中提到一個相當重要而基本的觀念
那就是Nokia所說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作者卻更強調隱藏其後的:「人性總是趨向於惰性!」
畢竟科技創新對於改善人類生活品質 有著無可抹滅的重要性
但相對於服務創新 卻必須牽扯到回應人類對於問題解決的基本面
這便是這便是科技業面對市場需求時時常忽略的
作者在這裡提出一項「變化函數」
認為相對於「葛洛夫法則」及「摩爾定律」
當使用者遭遇問題的痛苦 遠大於學習使用新技術的痛苦時
那才是產品大賣的契機 而應用在產品上面的科技
也才因此有意義 而非認定「產品比原有技術優越十倍才會成功」
或是相信「IC技術每隔一年半推進一個世代」這些科技導向的發言
有趣的是 《創新的兩難》一書中曾提到
創新的阻礙其實最常產生於強式的顧客導向文化中
畢竟在「葛洛夫法則」及「摩爾定律」的運作下
許多顧客其實並不知道有許多更適於產品發展的科技存在
因此科技業若要不斷追求成長 則應持續地朝未開發的市場突破
而非如本書所言 「漸進的」更新產品因應需求
這兩個論點看似硬生生地產生了碰撞 但其實只是一體兩面的說詞
而在居中調和的力量 或許就是所謂的「市場機制」
新科技的推出永遠必須了解先了解外部市場的趨勢及需求
但若執著於更新現有科技而忽略內部市場的技術發展
那也將會錯失突破性應用的良機 至於兩者衡量時的孰重孰輕
便必須由資料的詮釋來做決定
書裡最讓我產生共鳴的內容
算是「應用服務供應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ASP)」
它是藉由提供使用者以租賃為主的存取模式
經過網際網路集中管理應用 以滿足企業對資訊應用的高度需求
這個概念也就是我在之前產學合作案所用到的
「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的概念
當初我們當初我始終認為這種方式不但可以降低系統安裝成本
又能消去維護的人力及所放置的空間 應該是相當合用的系統了
但卻始終無順利讓做為合作對象的農場順利上手
這讓當時的我產生不少疑惑及挫敗感
畢竟我自認也做了許多降低使用門檻即及提升系統價值的功夫
現在回想起來 十之八九的原因應該是出自系統建置前的共同開發
並沒有實際真的做到反覆測試的原因
才因此導致使用門檻並未真正消除 而造成使用者在學習上的痛苦
強過回歸紙筆作業捨棄資訊系統的痛苦吧
這本書算是反思類型的書籍 就內容來講雖然不深
卻相當生動而易懂
顧客的需求永遠是科技人閉門造車時必須思考的問題
也是其他產業同樣要捫心自問的問題
如果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科技人 看完這本書後
應該感覺會像被訓了一頓一樣吧
新.企業參謀
不過那時候買完一細看就後悔了 因為整本書教科書化得很嚴重
對於看慣歐美敘事風格的我 大前研一的圖表及文字太多
但生動的實際案例卻相對稀少 再加上有許多財務比率評估
更加深我的抗拒感 因此這本書就這樣一直被我冷凍
直到最近開始覺得書錢實在太貴 買了不看也實在可惜
因此就趁著在軍中枯燥的時間 硬是逼自己吃了它
這本書其實是由大前研一早年的兩本著作合起來的
由於撰寫時間點的不同 因此論調也有些許改變
第一部的章節比較缺乏連貫性 大部分是由斷續的個人經驗所組成
不過這部分在熬過一開始的枯燥之後
反而是讓我覺得相對於歐美管理書籍獲益較多的
因為內容提及了許多策略上的管理工具
也用圖表做了輔助講解 因此耐著心隨著圖表變化理解後
反而能得到在策略擬定時 更多實用的思考及操作方法
或許是因為在McKinsey & Company工作數年的關係
第二部的講述內容便開始有了較為具體的個案
內容主要是策略擬定的概念及方向 較為著重理論及思考
這裡最為重要 也是書中最為核心的概念
便是「產品系列組合管理(Product Portfolio Management, PPM)」
跟「產品組合管理(Product-mix Management)」不同的是
後者是針對各系產品的組成方式求取當下的最大獲利度
前者則是將系列產品的發展性納入考量
以求達成在時間推進下 在產品系列內及系列間
都能夠達到多樣化的均衡 繼而完成企業的整體目標實現
這所推薦使用的工具是以「產業魅力」與「公司力量」為分析基準
建構而出的九象限「事業矩陣(Business Matrix)」
根據各事業的落點以及之間的牽制關係 選擇相對應的策略
以利公司資源達到有效的分配而為維持經營的永續性
這便是這本書自頭至尾所抱持的概念
畢竟在現在這個已經脫離經濟起飛的年代
「低成長」的市場環境已經不容許經理人肆意投資
並冀望市場的成長速度可消化過度投資的所產生的剩餘產能
一旦資源分配判斷錯誤 常常會導致競爭力降低及市場地位流失
這也是大前研一始終不斷強調策略思考重要性的緣故
另外書中也提到 若要擺脫直覺式或是派系分別的思考模式
最好是在決策階層與執行階層間
部署一獨立於執行部門權責之外的「策略團隊」
這個團隊主要任務在於運用資訊理性分析以支援策略擬定
但並不需涉入實際執行的層面 以免落入部門派系間的角力
Peter Drucker亦提過「不負盈虧責任而僅提供建議與輔助」的幕僚單位
便與此種團隊的存在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本書雖然略嫌枯燥 但其實讀起來有倒吃甘蔗的感覺
許多工具的講解在一開始形同嚼蠟 但在理解其分析及操作分法後
作者所要傳達的概念便會慢慢的在不斷思考中被釋放
這本書最大的好處便是補足了許多分析工具的細節
得知各種分析工作所根據的資料究竟從何而來
這對這對於向來在吸收理論的我來說
可以算是相當剛好的補足了
對於看慣歐美敘事風格的我 大前研一的圖表及文字太多
但生動的實際案例卻相對稀少 再加上有許多財務比率評估
更加深我的抗拒感 因此這本書就這樣一直被我冷凍
直到最近開始覺得書錢實在太貴 買了不看也實在可惜
因此就趁著在軍中枯燥的時間 硬是逼自己吃了它
這本書其實是由大前研一早年的兩本著作合起來的
由於撰寫時間點的不同 因此論調也有些許改變
第一部的章節比較缺乏連貫性 大部分是由斷續的個人經驗所組成
不過這部分在熬過一開始的枯燥之後
反而是讓我覺得相對於歐美管理書籍獲益較多的
因為內容提及了許多策略上的管理工具
也用圖表做了輔助講解 因此耐著心隨著圖表變化理解後
反而能得到在策略擬定時 更多實用的思考及操作方法
或許是因為在McKinsey & Company工作數年的關係
第二部的講述內容便開始有了較為具體的個案
內容主要是策略擬定的概念及方向 較為著重理論及思考
這裡最為重要 也是書中最為核心的概念
便是「產品系列組合管理(Product Portfolio Management, PPM)」
跟「產品組合管理(Product-mix Management)」不同的是
後者是針對各系產品的組成方式求取當下的最大獲利度
前者則是將系列產品的發展性納入考量
以求達成在時間推進下 在產品系列內及系列間
都能夠達到多樣化的均衡 繼而完成企業的整體目標實現
這所推薦使用的工具是以「產業魅力」與「公司力量」為分析基準
建構而出的九象限「事業矩陣(Business Matrix)」
根據各事業的落點以及之間的牽制關係 選擇相對應的策略
以利公司資源達到有效的分配而為維持經營的永續性
這便是這本書自頭至尾所抱持的概念
畢竟在現在這個已經脫離經濟起飛的年代
「低成長」的市場環境已經不容許經理人肆意投資
並冀望市場的成長速度可消化過度投資的所產生的剩餘產能
一旦資源分配判斷錯誤 常常會導致競爭力降低及市場地位流失
這也是大前研一始終不斷強調策略思考重要性的緣故
另外書中也提到 若要擺脫直覺式或是派系分別的思考模式
最好是在決策階層與執行階層間
部署一獨立於執行部門權責之外的「策略團隊」
這個團隊主要任務在於運用資訊理性分析以支援策略擬定
但並不需涉入實際執行的層面 以免落入部門派系間的角力
Peter Drucker亦提過「不負盈虧責任而僅提供建議與輔助」的幕僚單位
便與此種團隊的存在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本書雖然略嫌枯燥 但其實讀起來有倒吃甘蔗的感覺
許多工具的講解在一開始形同嚼蠟 但在理解其分析及操作分法後
作者所要傳達的概念便會慢慢的在不斷思考中被釋放
這本書最大的好處便是補足了許多分析工具的細節
得知各種分析工作所根據的資料究竟從何而來
這對這對於向來在吸收理論的我來說
可以算是相當剛好的補足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