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那時候買完一細看就後悔了 因為整本書教科書化得很嚴重
對於看慣歐美敘事風格的我 大前研一的圖表及文字太多
但生動的實際案例卻相對稀少 再加上有許多財務比率評估
更加深我的抗拒感 因此這本書就這樣一直被我冷凍
直到最近開始覺得書錢實在太貴 買了不看也實在可惜
因此就趁著在軍中枯燥的時間 硬是逼自己吃了它
這本書其實是由大前研一早年的兩本著作合起來的
由於撰寫時間點的不同 因此論調也有些許改變
第一部的章節比較缺乏連貫性 大部分是由斷續的個人經驗所組成
不過這部分在熬過一開始的枯燥之後
反而是讓我覺得相對於歐美管理書籍獲益較多的
因為內容提及了許多策略上的管理工具
也用圖表做了輔助講解 因此耐著心隨著圖表變化理解後
反而能得到在策略擬定時 更多實用的思考及操作方法
或許是因為在McKinsey & Company工作數年的關係
第二部的講述內容便開始有了較為具體的個案
內容主要是策略擬定的概念及方向 較為著重理論及思考
這裡最為重要 也是書中最為核心的概念
便是「產品系列組合管理(Product Portfolio Management, PPM)」
跟「產品組合管理(Product-mix Management)」不同的是
後者是針對各系產品的組成方式求取當下的最大獲利度
前者則是將系列產品的發展性納入考量
以求達成在時間推進下 在產品系列內及系列間
都能夠達到多樣化的均衡 繼而完成企業的整體目標實現
這所推薦使用的工具是以「產業魅力」與「公司力量」為分析基準
建構而出的九象限「事業矩陣(Business Matrix)」
根據各事業的落點以及之間的牽制關係 選擇相對應的策略
以利公司資源達到有效的分配而為維持經營的永續性
這便是這本書自頭至尾所抱持的概念
畢竟在現在這個已經脫離經濟起飛的年代
「低成長」的市場環境已經不容許經理人肆意投資
並冀望市場的成長速度可消化過度投資的所產生的剩餘產能
一旦資源分配判斷錯誤 常常會導致競爭力降低及市場地位流失
這也是大前研一始終不斷強調策略思考重要性的緣故
另外書中也提到 若要擺脫直覺式或是派系分別的思考模式
最好是在決策階層與執行階層間
部署一獨立於執行部門權責之外的「策略團隊」
這個團隊主要任務在於運用資訊理性分析以支援策略擬定
但並不需涉入實際執行的層面 以免落入部門派系間的角力
Peter Drucker亦提過「不負盈虧責任而僅提供建議與輔助」的幕僚單位
便與此種團隊的存在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本書雖然略嫌枯燥 但其實讀起來有倒吃甘蔗的感覺
許多工具的講解在一開始形同嚼蠟 但在理解其分析及操作分法後
作者所要傳達的概念便會慢慢的在不斷思考中被釋放
這本書最大的好處便是補足了許多分析工具的細節
得知各種分析工作所根據的資料究竟從何而來
這對這對於向來在吸收理論的我來說
可以算是相當剛好的補足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