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看得很過癮 也很慚愧
過癮的是作者在這本不算厚的一本書中 直接用許多血淋淋的例子
把那些活在自己世界裡的科技人狠狠潑上一盆冷水
慚愧的是自己這幾年在密切接觸資訊議題時
居然在不知不覺中也染上了一些書中所提到的劣習
因此這盆冷水所到之處似乎也波及到了我
這對向來喜愛以顧客為導向的「行銷」的我
算是一記不小的當頭棒喝
書中提到一個相當重要而基本的觀念
那就是Nokia所說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作者卻更強調隱藏其後的:「人性總是趨向於惰性!」
畢竟科技創新對於改善人類生活品質 有著無可抹滅的重要性
但相對於服務創新 卻必須牽扯到回應人類對於問題解決的基本面
這便是這便是科技業面對市場需求時時常忽略的
作者在這裡提出一項「變化函數」
認為相對於「葛洛夫法則」及「摩爾定律」
當使用者遭遇問題的痛苦 遠大於學習使用新技術的痛苦時
那才是產品大賣的契機 而應用在產品上面的科技
也才因此有意義 而非認定「產品比原有技術優越十倍才會成功」
或是相信「IC技術每隔一年半推進一個世代」這些科技導向的發言
有趣的是 《創新的兩難》一書中曾提到
創新的阻礙其實最常產生於強式的顧客導向文化中
畢竟在「葛洛夫法則」及「摩爾定律」的運作下
許多顧客其實並不知道有許多更適於產品發展的科技存在
因此科技業若要不斷追求成長 則應持續地朝未開發的市場突破
而非如本書所言 「漸進的」更新產品因應需求
這兩個論點看似硬生生地產生了碰撞 但其實只是一體兩面的說詞
而在居中調和的力量 或許就是所謂的「市場機制」
新科技的推出永遠必須了解先了解外部市場的趨勢及需求
但若執著於更新現有科技而忽略內部市場的技術發展
那也將會錯失突破性應用的良機 至於兩者衡量時的孰重孰輕
便必須由資料的詮釋來做決定
書裡最讓我產生共鳴的內容
算是「應用服務供應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ASP)」
它是藉由提供使用者以租賃為主的存取模式
經過網際網路集中管理應用 以滿足企業對資訊應用的高度需求
這個概念也就是我在之前產學合作案所用到的
「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的概念
當初我們當初我始終認為這種方式不但可以降低系統安裝成本
又能消去維護的人力及所放置的空間 應該是相當合用的系統了
但卻始終無順利讓做為合作對象的農場順利上手
這讓當時的我產生不少疑惑及挫敗感
畢竟我自認也做了許多降低使用門檻即及提升系統價值的功夫
現在回想起來 十之八九的原因應該是出自系統建置前的共同開發
並沒有實際真的做到反覆測試的原因
才因此導致使用門檻並未真正消除 而造成使用者在學習上的痛苦
強過回歸紙筆作業捨棄資訊系統的痛苦吧
這本書算是反思類型的書籍 就內容來講雖然不深
卻相當生動而易懂
顧客的需求永遠是科技人閉門造車時必須思考的問題
也是其他產業同樣要捫心自問的問題
如果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科技人 看完這本書後
應該感覺會像被訓了一頓一樣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