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 我開始很少去看電影
也開始不愛看所謂的好萊塢商業片
大部分時候是因為軍中的世界實在太封閉
就算休假出來也不知道到底有什麼片子
至於還要我去思考哪一部比較好看 乾脆開我腦算了
另外就是覺得自己的時間已經很緊繃(也沒啥薪水)
何苦還要花錢去做一些會讓自己於心不安的享受(也沒有妹)
最近一次走到<威秀影城>大概是超過半年前的事了吧
但是那次我只是走到門口 就覺得論文在召喚我
最後還是乖乖地回家拿筆電 繼續做研究了
(劉聰仁居然說我寫出病了!不是應該說我很上進嗎?)
所以一開始買這本書的動機
可能有部分是為了彌補這種不知如何拾回的娛樂感吧
書裡所記錄 是這些影片背後的影人所接受的訪談稿
逐篇看完後會發現 許多導演在拍攝影片時
他們內心都對這部影片所有的價值 抱著一份期待
雖然其中仍然有像《海角七號》這類商業氣息偏重的題材
但許多導演們所在意的 不僅僅是票房收入這種表面的東西
而是希望能透過手中的作品藉以表現某些現象或是想法
甚至是傳達出能夠激起觀眾的共鳴的力道
書裡有許多影人提到 跟早期港片黃金時期不同的是
那時市場很熱 觀眾很捧場 但是受到喜愛的市場作品是固定的
因此作品雖然多產 但是卻始終在市場框架裡打轉
現在的市場很小 存活的空間總要靠自己挖掘
但也因此許多不認輸的影人會嘗試用各種不同的作品
衝撞出屬於自己的活路 因此作品的呈現就產生各種爆發力
也更加多元 顯而易見的是書裡所記載的紀錄片
幾位導演為了在狹小的市場空間中求得一席之地
從尋找資源到拍攝手法的混用 一直到最後的發片行銷
全部都靠著少少幾個人的力量獨自完成
這時可以發現 雖然過程中商業操作的影子無處不在
但卻只是作為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法 而非像許多好萊塢院線片
依歸的僅僅是膚淺的票房保證 目前最想看的應該是《無米樂》吧
想看看到底是在怎樣的歷史及土地上 孕育出這些稻農
而導演又是又怎樣的手法 實際去呈現他所想表達的「樂天知命」
還滿推薦這本書的 雖然當初會相中這本書
只是因為洽公出去爽…的時候
在誠品裡隨手拿下來打發時間的
不過就算只是跳躍性的看幾篇
應該還是能看出這些影人 當初創作時所抱持的初衷
這跟純粹看電影比起來 有時能理解出比起「好看」或「刺激」
更加深層的東西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