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盛夏光年



不知道是不是導演原本就有這樣的用意
電影裡的三個主角 都沒有特別突出的外表
也因為這樣子 三個角色之間的感情糾葛便不會因表面因素
使觀眾在心中一開始就有「A應該跟B在一起」之類的預設立場
在整部戲裡面  張睿家飾演的「康正行」算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
很典型的同性戀反應 從一開始不敢確認自己的情感
到後來確認後又不敢表達自己的情感 深怕自己的不同會破壞一切
因此整部片塔他在崩潰之前 始終因為壓抑而顯得安靜又含蓄
唯有當自己喜歡的人展開主動時 才能在半幻半真的氣氛下
靜靜地讓自己在被人宣洩的同時釋放自己

而張孝所飾演的「余守恆」也算是粗中有細的表現
在他許許多多輕浮且無所謂的表現中
或許一般人都會認為這不過是個長不大的大男孩
但在這些大喇喇的行為中 只要一面對自己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
就會自然而然流露出許多額外在意對方的小細節
這樣的行為模式本來大多是由女性所表現
但余守恆這個角色卻很成功地揉合了男性與女性行為間的意象
「人長大了,很多事情就改變了。」
有點不知道該怎麼去描述對這部片的感覺
很多人認為這是一部同志片 是在趕搭近年來影像界的同志熱
但如果要我來說這部片角色之間的關係
其實可以淡視為「人與人之間的喜歡」 而之所以這樣錯綜複雜
很多時候是固有的性別觀念與傳統束縛所拉扯而成的
如果少了這些外在的因素
正行就無需問出『我跟惠嘉?』這種挑戰界線的問題
而守恆也不必最後還要用『你真的是我最好的朋友!』這句話
去維繫三人之間因情慾糾葛而瀕臨崩潰的關係

當初執著而兩小無猜的友情 因為成長後衍生的情慾而變質
曾經可以很單純的在乎 後來也因為忌妒跟顧慮而複雜
不知曾幾何時 各自的想望 放肆的衝破了彼此能承受的範圍
所以最後康正行沒辦法幸福的陪在余守恆身旁 而只能呼喚慧嘉
因為他根本無法自己面對這原本一直逃避的一切

記得以前自己是很討厭同性戀的 幾乎是聽到這三個字就有反感
只是在知道自己的妹妹是同性戀之後
才發覺自己並沒有以前想像中這麼極端
之前跟小妹在聊天時 有發生過一段對話
算是完全讓我在之後能順利用平常心 看待同性戀這現象 
「你為什麼會覺得Gay怪怪的啊?」
『因為看到他們會想到屁股被捅的樣子…』
「喔~所以你怕他們看上你然後會捅你嗎?」
『大概是類似這種恐懼感…』
「可是這樣很奇怪耶~為什麼你看到女生的時候,不會想到她們可能喜歡你然後想上你,可是看到Gay的時候就會這樣想?」
『……對齁…』
那時候才開始覺得這種壓抑其實很不公平
畢竟人家也只是想談戀愛而已 但不知道有多少這樣單純的情感
就被現實的壓力這樣扭曲覆滅了

最後不得不說 我真的很討厭一開始的主任跟老師啊
看他們趾高氣昂又理直氣壯的在處罰學生
不要說學生難教 換成我也是翻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