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0年11月27日 星期六

找房子

我大概開了7間房子的地址清單出來
想說一整個下午慢慢看就是了

誰知道台北的道路規劃如斯詭異
本來預計20分鐘左右就可以騎到競瑩家會合
結果我居然花了快一個半小時在迷路上
中間就一直出現她不知道我在哪 我也不知道我在哪的逆境
競:「你在哪裡呀?」
孟:『我也不知道我在哪裡……』
競:「你在附近有看到什麼地標嗎?」
孟:『我…喔喔喔!我看到飛機爬起來了耶!!』
競:「你在機場那裡?你怎麼跑到那邊去的啊!!??」
偏偏這天下午老天又很不識相的下著斷斷續續的霧雨
騎機車在異鄉淋雨有種淒涼感
然後又一邊找路一邊重複著這種無助的對話
當競瑩出現在我面前的時候 我幾乎都要崩潰了

總算看到第一間的時候 是間5坪大的房子
門一打開就被衣櫥卡住了 進去以後看到房間另一側端放著一張床
床旁邊放著一台小冰箱 那一側就這樣滿格了
床與衣櫥中間還有擺一張電腦桌 好處是不用買電腦椅
因為也沒空間放椅子……整個房間有種進了「膠囊公寓」的感覺
一想到每天下班要回到這樣呼吸困難的地方休息
我幾乎是用「永遠不回頭」的氣勢離開那裏

只是看到接下來的第二間 因為條件實在是好
價格也合理 我也懶得再出去淋雨了(何況我還拉著一個競瑩)
所以我就直接簽下去了 就跟找工作一樣的明確果決
後面的名單全部直接一口氣丟進垃圾桶

總之這次上來 一口氣弄好工作跟房子
退伍時擔心的不穩定總算在這個禮拜全部搞好了
剩下最後半個月就要上班 我真的要休息一下
不然這一年來都沒有好好放鬆過 真的是…他媽的太累了!

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內容行銷塞爆你的購物車


這本書…好吧 「內容行銷」或許是個新名詞
但是如果從N世代的角度來看 其實它是個再基本不過的觀念
書裡點出了傳統媒體式微的趨勢 這不但影響了媒體的既有性質
也改變了企業應用媒體內容的方式
此現象起因於消費者已比過去掌握更多的資訊流通管道
決策亦不再受過去的單向訊息宣傳所影響 
因此企業逐漸放棄過去單純投入預算
購買大眾媒體的廣告版面吸引注意的方式
轉而開始思考自製媒體及自行對目標客戶溝通的可能性
而因應這樣的趨勢而起的行銷方式 就是 「內容行銷」

「內容行銷」顧名思義 就是要以「內容」致勝
因應此概念的資訊必須能切合顧客的需求 改善顧客的工作或生活
亦即要帶給顧客真正的實用性 才有可能進而信任公司的品牌
但資訊的表達方式有許多種 其各有個不同的功能
如印刷品類的雜誌或線上類的網站與blog 甚至是面對面的座談會
都是提供關鍵內容的重要管道 但雜誌的功能較偏向傳達趨勢見解
網站是在提供資訊之餘帶入銷售機會 Blog與座談會則是著重於溝通
因此雖然是同樣的資訊內容 但是透過不同的編排放送
在適當的操作下可以產生極大的綜效

只是在現在這個線上世界興盛的時代
許多消費者早就具備了分辨資訊的能力
因此內容行銷所提供的資訊品質僅能算是必要條件
如何透過行銷規劃取得適當的顧客分析資料
再配合相符的發送管道 將資訊包裝後呈現在消費者面前
反而是內容行銷的重點所在
因此這本書與其說是倡導一個全新的行銷觀念
倒不如說是提醒舊時代行銷人對於新世界變化的應對之舉
畢竟消費者早已在這樣的環境中浸淫多時

原本是想說最近要找行銷企劃的工作
對於文字的掌握能力可能需要一些專業概念的輔助
可惜的是這本書大多是談如何應用所有的資訊
要如何產生適合的資訊反而著墨不多
所以看完之後覺得收穫並不如預想中的多
不過反正最後應徵到的工作跟行銷企劃差的挺遠
如今的需求也就不是這麼迫切的了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找頭路

大概在退伍的前一個半月 我就已經開始找工作了
但說實在的 非常之不順利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可能是我還沒退伍
可能是我的自傳寫得太懶惰(召喚人力網站的自傳精靈幫忙寫)
可能是這個時間點太尷尬 人人都死守著年終不放

總之到退伍前沒幾個面試
找上門的公司也都不是很理想

記得有一間號稱是國貿公司的 叫我去面試儲備幹部
結果是叫我上街去發傳單(爆氣)
然後起薪是18,000 不過對方說不用擔心
因為試用期結束後會有幹部的領導加給
「所以我們可以給你20,000!」
語氣之誠懇大方 讓我慶幸自己只有帶筆電在身上(不敢摔)

印象比較深的是一間做Google關鍵字行銷的公司
那次的經驗只有彌足珍貴而已
雖然沒有上 但是透過他們的筆試
我算是比較確定自己這幾年的書沒白念
而面試官更是佛心來的 不僅不斷地勸我找更適合的工作
(實際上那份工作現在回想起來還真的是沒有很適合自己)
還幫把履歷全部看過給了許多殘酷的意見

他直接叫我自傳全部重寫……囧rz

但是我一直到退伍 我還是不知道自傳到底該怎麼寫
所以我乾脆寫了一份超偷懶版(阿達叫我寫的)
存檔的時候我超怕自己的沒誠意害自己找不到工作

結果反而工作一個個來了……(=_=)rz

但是因為我是退伍的當天晚上改的
所以我到現在也還是不知道 到底是因為我的自傳歪打正著
還是因為退伍以後馬上可以開始上班的關係
只覺得為了把每個面試都抓在手上 一直拼命喬時間有點麻煩

原本這個禮拜上台北是要參加三場面試的
但是有鑑於之前不斷失望的經驗
我已經對這個時間點能找到的工作開始失去了信心
加上又還菜 我幾乎要放棄去找興趣跟待遇都滿意的工作了

But!

昨天去面試了一間在做資訊系統建置的公司
原本我是要去談產品行銷企劃 可是到現場時等著我的不是面試官
是一大堆的測驗卷跟基本資料卡 光是智力測驗我就有點吃不消了
當我看到基本資料上開了一堆軟體技能 而我只能勾「Office」時
我當下已經對這份工作放棄 準備交卷走人了
加上那間公司又比我想像中大 在南港軟體園區有一整層辦公室
樓下就是IBM 我壓根不覺得我應該是這邊的一員

不知道是天可憐見還是怎樣 這場面試異常的久
從總經理到部門經理全部都給我遇上了
交談內容之詳細大概跟選舉時挖人祖墳沒有什麼差別
雖然我已經開始自暴自棄了 但是我還是努力的回答完一切的問題

然後我就錄取了!(見鬼!)
而且還是被抓去當輔導工程師 不是我原本要應徵的產品行銷企劃

天賜的禮物啊!
(但是我對於自己被冠上「工程師」的頭銜感到很無言)

目前聽起來這份工作的內容就是專案執行
而且就目前看到的事業規模應該可以有跨產業的實作經驗
給的薪資又很合理 還可以學資料庫語言
這種對我目前來講評價五顆星的工作
當初我是捏爆卵葩都不敢奢望的

我…真的很幸運……Orz

結果之後原本還有三間面試的機會
在被現場錄取之後我馬上就掰出一堆狗屁理由推掉了
原本預定停留的時間就開始用來在南港一帶找適合的房子

接下來就是找房子的大戰了 不過比起這陣子折騰
帶著找到好工作的好心情一整個就讓我看房子看得很愉悅
明天就要實際去跑現場 希望能盡快挑到中意的房間
畢竟12/13號開始 我也是台北國的一員了

找個機會回東港的王爺廟拜一拜好了
這幾年真的過得太順 不謝一下搞不好之後會有報應……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BUT!人生最厲害就是這個BUT!


嗯…看九把刀的書也有好一段時間了
想當初接觸到他的書時 剛好是我的內心最空洞黑暗的時候
很慚愧 那時候我的價值觀幾乎扭曲到不成一個樣子
要不是書裡傳達出的那股正面力量如斯的直接而強大
我可能不知道還要在泥濘裡打滾多久

第三本部落格文章彙總 看完以後還是只有「過癮」可以形容
雖然許多人認為他的世界充滿許多莫名其妙
但在我看來 他始終沒有忘掉自己從一開始就擁有
也是唯一而珍貴的寶藏-「熱血」

裡面的其中一篇收錄-《千陽號》
算是這次讓我產生最多感覺的文章了
「我希望讀過我的小說的讀者,可以把我當成漫畫《海賊王》裡的黃金梅利號。」
這是他在接受《國語日報》專訪時 所說的一段話
毫無預警的打中了我這段日子了看待他的作品的心境變化

熱血依舊 但對我來說已經不太適用

可能說多少句「謝謝」 也沒辦法表達當時那些書拉我大一把的感激
只是我終究還是逐漸長大了 雖然不是個衰到家的傢伙
但並不是像九把刀本人一樣 有著搭配著才華的強運
可以永遠握著自己的幼稚 九把刀的熱血就像梅莉號一樣
曾經載我渡過一段荒唐的歲月
但如今我可能沒辦法靠它繼續往下一個歲月前進了
是時候 我該走下這艘船了

有點遺憾 這份熱血曾經支撐我好長一段時間

但應該是不會有問題的 就像千陽號裡仍然有著一艘
保留著梅利號樣子的運輸小艇 這份熱血縱然不是我以後的全部
也必會是我誓死捍衛的根性 我會有我自己的態度
有著我自己的船 繼續接下來的冒險
感謝九把刀 感謝被寫出來的這些書
我會走出我自己的熱血 但絕不會忘記這些書
曾經帶給我的震撼及感動
(當然也不會悲壯到一把火燒了它們啦~我只燒黃埔背包!)



再見…我的黃金梅利號!

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蓋出你的秒殺商城


最近因為開始找工作了 重新檢查自己腦袋的東西後
才發覺自己除了理論概念外 實在很缺實際操作的基礎
加上之前為了應徵工作 惡補了《不可不知的矽谷網路行銷學》
才發覺前台的操作也是一門功夫 而且似乎挺有挑戰性的
所以看書的重點開始比較偏向商業的前端工作
這本書就是在這樣的想法下買的

《不可不知的矽谷網路行銷學》的行銷重點較偏向拉式
幾乎一切的行銷都源自於網路分析的優化
而這本書的重點相較之下則是著重於主動出擊的推式
雖然網站管理及優化的部分仍有涉獵
但更多了許多如電子郵件發送及網路廣告放置的活動原則

「網路廣告」及「電子郵件」這兩類方案
其實已經算是歷史相當悠久的線上行銷活動了
或許是因為此二者的主動性及吸睛效果最為強大
作者仍將兩者視為網路行銷中效益卓越的工具
跟過去不同的是 過去廣告都是採大量發送的方式
散布在各大知名網站當中 電子郵件亦是採用購買名單的做法
對所有消費者進行無差別寄送 但在網路分析技術已漸趨成熟的年代
作者認為廣告除了設計之外 亦須開始重視網路流量的測試及分析
像是Google便提供網站的「熱點地圖」分析功能
讓客戶了解在網站欄位的配置上 那些位置是最容易吸引遊客目光
另外廣告欄位亦有各種尺寸 如何配合設計相對應的內容
製作連接的特製著陸頁 以及進行流量及轉換率的測試
找出效益最佳的組合 都是現在的網路廣告行銷重點

電子郵件行銷則應選擇在網站流量提升之後進行
藉由顧客所留下的基本資料 逐漸累積建立自己所有的名單
由於願意留下資料的顧客可被視為消費意願偏高的族群
故寄發銷售資訊時比起「無差別攻擊」 在成功率上將有顯著的差距
更有甚者可以透過消費者的回應狀況 將名單逐漸做出區隔
並針對不同族群對不同資訊的興趣進行差異化行銷
這種進化的電子郵件行銷 將會對網站的轉換率產生不可忽視的貢獻

另外書中還提到了一個相當特別的新手法-「在地搜尋行銷」
雖然同樣是線上行銷的一種 但比起無遠弗屆的電子商城
這套做法反而適用於在特定地區有實體店面的商家
透過「Google地圖」之類的服務 企業可在地圖上填寫基本資料
使搜尋引擎便於理解應在何地的顧客進行搜尋時將公司曝光
公司甚至可根據網路分析或市場調查的資料
設定特定區域的行銷偏好 以提高該地區的網路曝光率
但這類的行銷在提供服務時便要格外謹慎
因為顧客大都是由網路上的聯絡資訊直接與公司接觸
故在實際提供產品及服務時不能掉以輕心
否則輕則是顧客轉身離去 重則有可能直接在地圖上記下一筆
這可說是「在地搜尋行銷」最為嚴重的負面影響

最近才開始發覺 就算看了無數的書
但這些書其實都是別人淬鍊出來的經驗及心得
因此應該都早已在業界有一定程度的應用時間了
像最近想說思考看看「玩運彩」的行銷瓶頸
但卻發覺我所想的到的行銷手法 不是缺乏著力點
就是阿達已經自己做過了(而且有些還都沒什麼成效)
這更加深了自己要先工作的想法 畢竟自己做一輩子的研究
也都是踩著別人的影子在走 沒有自己摸出一套板斧來
真的…很難不心虛啊……

11元的鐵道旅行


書名其實是有涵義的 要先理解才能讀出這些旅行的真正樂趣
「11元」 在這本書裡有兩種意義
一是代表著過去的慢速區間車 兩站之間最短路程的的票價
另外也隱喻著「11路公車」—即用雙腳走路的意思

這本書雖然從面字面上來看是本鐵道文學
但比起鐵道本身 內容反而更著落於搭乘火車時所經歷的體驗
不似一般鐵道書籍 說明如何利用鐵道進行旅程
而是強調每一個地方的風土民情

過去對許多鄉鎮而言 鐵道曾是維持其生計唯一且必要的動脈
像是替平溪運煤的輝煌 及軍隊長途跋涉至鳳山駐守
鐵道的存在 同時為這些鄉鎮發展出獨有的生活的風貌

但就像「寂寞小站」篇章中提到的 隨著時代的變遷
許多當代的風華 已經逐漸被遺忘在歷史的逝去中
像「三貂嶺」及「牡丹」車站便曾是因礦脈村落的興盛而存在
但如今已然沒落 而鐵道亦由主角轉化成無人聞問的配角
村落的生活相貌漸趨孤寂 而古樸的承載著過往歲月的硬紙車票
代表的是住民們與繁華世界連接時的紀錄 也開始逐漸被廢止
這些現在罕無人至的荒涼 對照現在生活在高鐵穿梭的世界的
無形的在空間中 傳遞出一些遺世的落寞

另外有提到我從小成長的地方-「高雄」
有趣的是其重點不在那備受呵護的舊火車站
反而是著眼於看似普通的「公共汽車站」
雖然小時候對它的記憶也只有通車上學而已
但在作者的心中 它顯然是個過去各種情感交錯的所在
畢竟在捷運尚未面世之前 除了自有的交通工具
公共汽車可算是在鄉鎮市區間 蔓延的最為廣而深刻的的代步

很淡淡的把它讀完了 也想到了一些的回憶
尤其是自己曾經踏足過的 回想後感覺更顯得清晰而深刻
不錯的一本鐵道書 裡面蘊含了許多專屬於台灣的人文與溫情
會發現車站就跟人一樣 看似平凡 但背後也有屬於它自己的故事

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旅人的食材曆


這本書還滿特別的 利用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為主軸
帶出許多在台灣相呼應的食材 且作者在古籍文獻的引用上
常常帶有點題的效果 使人可以感受到許多食材的生成及應用
其實都內涵著先人的許多智慧 加上作者實際走訪過不少食材的原生地
因此在台灣風土人文上也帶著一定深度的見解

對於曾是東港人的我 大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2月盛產的烏魚子了
記得小時候只要在這個月份出門 絕對可以看到隔壁曬著滿滿的烏魚子
家裡人常常要喝酒的時候 就會去隔壁問問曬好沒 能否先擋一塊
標準吃法是配青蒜和白蘿蔔 但是小時候不大敢吃蒜
所以常常對這盤海味敬而遠之 而長大以後也不太常吃
因為…我沒有覺得說特別好吃啊……不知道為什麼被傳得這麼神?

書裡還有提到「魚白」這東西 說用慢火燜燒以後
口感比豆腐還軟嫩 記得這東西是我國小的時候第一次吃到
那時候覺得是我吃過的烏魚相關料理中最好吃的了
夭壽的是 從頭到尾都沒有人跟我說那其實是烏魚的「精囊」
當我知道以後 咬人家蛋蛋的陰影還真的跟了我好一陣子……

要說這本書比較可惜的是 書中的記者筆調太重
許多事情都是注重在描寫及記錄 雖然讓人理解有餘
但畢竟旅行和飲食是偏向個人的題材 毫無偏見及好惡的內容
彷彿被清潔消毒過 毫無體味又政治正確的系列專題報導
讓我在看這本書時會因為無法感同身受 而突然感到些許的無趣

2010年11月6日 星期六

數位資本


這本書現在才買其實有點可惜 畢竟已經是2003年出的老書了
那時我才剛上大學吧 而電子商務那時也正方興未艾
如果當下有看到這本書 我想取道的收穫跟思考的刺激
絕對是比現在的經驗來的多很多

作者在書中將電子商務的商業網 大略區分為五種型態
目前最常見的一種是「市集」 主要是透過提供交易平台
媒合擁有眾多需求的市場參與者
這種型態的網絡優勢在於透過大量供需的平衡
使價格得以藉「動態化」而達到市場預期的價值
至今以「eBay」等拍賣網站為主流

另外「聚集」型態也是歷久不衰的一類
此種商業模式主要是扮演生產與消費的中介
將產品預先進行挑選及市場分割 並設定價格及交易流程後
使顧客在決定消費時得以獲得更多價值
(如搜尋成本的減少或訊息質量的提升等)
「Amazon.com」便是以此種模式起家而經營至今

而「價值鏈」大都出現在B2B的市場裡 且以大型企業居多
著重的是透過數位科技的精進 並以顧客觀點出發
進行供應鏈系統的整合 繼而改良及創新
強調整合性產品或服務的設計與遞交
最著名是當初在虛擬網絡中 以銷售客製化電腦發跡的「Dell」
許多汽車大廠也陸續以此種型態進行生產及服務的優化

「配銷網路」與前面幾種型態略有不同
在其中的產業大都是提供活化經濟的功能
主要是透過商品或服務的配銷機制設計最適化
來取得更高的價值 此類型態的特點在於網路內的消費者愈多
則網路所擁有的價值便愈高 感覺相當類似點對點的分享軟體概念

比較讓我佩服的是 作者在當年提出的「聯盟」模式
已經明顯點出了如今Web 2.0的部分經濟現象
模式的精髓在於虛擬社群成員所提供的分享及貢獻
延伸至今便是Web 2.0行為中的「維基(Wiki)」概念
當年最為典型的案例是「Linux」的自主成長
如今則是以「維基百科(Wikipedia)」為此類價值創造的典範

書末有對電子商務的新時代 提出人力資源管理及行銷的新概念
若以當年的商業環境來講 絕對是相當新穎的思維
只是現在回頭看 已覺得落了俗套
只能說這本書來得不是時候 閱讀過程中一直有「雞肋」的感覺
到現在還是覺得滿懊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