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還滿特別的 利用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為主軸
帶出許多在台灣相呼應的食材 且作者在古籍文獻的引用上
常常帶有點題的效果 使人可以感受到許多食材的生成及應用
其實都內涵著先人的許多智慧 加上作者實際走訪過不少食材的原生地
因此在台灣風土人文上也帶著一定深度的見解
對於曾是東港人的我 大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2月盛產的烏魚子了
記得小時候只要在這個月份出門 絕對可以看到隔壁曬著滿滿的烏魚子
家裡人常常要喝酒的時候 就會去隔壁問問曬好沒 能否先擋一塊
標準吃法是配青蒜和白蘿蔔 但是小時候不大敢吃蒜
所以常常對這盤海味敬而遠之 而長大以後也不太常吃
因為…我沒有覺得說特別好吃啊……不知道為什麼被傳得這麼神?
書裡還有提到「魚白」這東西 說用慢火燜燒以後
口感比豆腐還軟嫩 記得這東西是我國小的時候第一次吃到
那時候覺得是我吃過的烏魚相關料理中最好吃的了
夭壽的是 從頭到尾都沒有人跟我說那其實是烏魚的「精囊」
當我知道以後 咬人家蛋蛋的陰影還真的跟了我好一陣子……
要說這本書比較可惜的是 書中的記者筆調太重
許多事情都是注重在描寫及記錄 雖然讓人理解有餘
但畢竟旅行和飲食是偏向個人的題材 毫無偏見及好惡的內容
彷彿被清潔消毒過 毫無體味又政治正確的系列專題報導
讓我在看這本書時會因為無法感同身受 而突然感到些許的無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