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尋百工


我很喜歡這本書 這是我看完後的第一個感覺
之所以為什麼喜歡 一時之間也說不上來
只能說書裡對這些傳統職人 在傳統產業上的記述
傳達出了一種潛而有力的感動 畢竟他們代表的
不僅是舊時代的記憶 還有著一份堅持的舊時代靈魂

書裡面寫到了過去不少的傳統職業 其中有許多已經淪為夕陽產業
但背負著這些技藝的職人們 面對著眼前時代更迭帶來的困境
卻都有擁有著各種屬於自己的想法與堅持
有些嚐試著將本業轉型 嚐試用不同的面貌
以舊瓶裝入新酒 為產業及社會帶來新的價值 
另外也有人懷抱著信念 不願因科技的進步犧牲掉舊有的品質
而秉持著初衷繼續守護著古早的傳承

很可惜的是 在書中的紀錄裡
有許多技藝已經因為時代的變遷而逐漸失去市場
在經濟考量之下 部分的職人都打算在這一代便不再後傳
像常用來蒸製麵時的蒸籠 便是在機器代製品的普及之下
一點一滴的走向末路 而早年手工綁製的品質及人情味
可能再過幾年就不復見了
另外美濃的油紙傘 雖然有幸獲得政府重視
目前以禮品的方式重生 活躍於「美農民俗村」之內
但是由於師傅們一個個年邁歇業 傳承上卻又後繼無人
因此紙傘上的花朵 或許之後也無法伴著歲月繼續盛開了

除了書本的紀載之外 這份由四個輔大學生製作的專題
也將轉拍成紀錄片 忠實呈現他們在一年來所預見的一切人事物



或許時代的更迭便是如此 總有些新事物產生
也總有些過去要放下 但這本書及紀錄片的出現
或許最大的價值 並不是推廣這些即將走入歷史的一切
而是為這些曾經存在並且值得紀念的畫面
表達出最真切的敬意及懷念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網站

辦公室來了新夥伴 手上的工作瞬間被分擔掉很多
我總算可以比較專注於網站跟網路的工作

網站的設計是一門學問 其實滿早以前就知道了
差別只是現在親自動手後 才真正開始了解其中的內涵

目前已經做了三個網頁作品 也設計了討論區的改版
在老總的主導之下 我跟美編的合作品質其實自己覺得還不錯
至少看到自己的作品時 不會像打開自家網站首頁一樣
想要把頭深深的埋進土裡

其實老總對網頁的品質很要求 這在討論時是感覺得出來的
所以讓我一直有點難理解 為什麼自家網站這麼粗糙
他卻會放任它就這樣任人非議

最近才開始感覺 可能是「習慣」害了這個網站
因為在長期的使用後 連我自己都覺得網站越用越順手
差點麻痺了當初第一眼看到首頁時的瞠目結舌
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慣性 讓老總及工程師都對網站的問題視而不見吧

我一直覺得這份工作 不管是在人還是在事
都讓我相當得滿意 所以我其實是滿認同這間公司的

但是只要人家一問起我們的網站
我都很不好意思請對方去用 甚至我連提都不太想提

因為……不好用
而且是他媽的不好用

我們的網站看得出來 有模仿「591租屋網」的影子
但是模仿時最常出現的問題 就是「畫虎畫皮難畫骨」
學了人家的配置 卻沒有把使用者的介面及體驗一併改善
所以現在怎麼看都是個四不像的網站
對於自己認同的公司 卻擁有這樣不成氣候的產品
我一直覺得很不甘心 也很難接受

前陣子捏著卵葩 在開會時提出「網站真的需要改版!」的意見
我幾乎是抱著拋頭顱的覺悟講出來的

該慶幸老總是個能溝通的人 在經過不算簡短的討論之後
他終於認同了這個提案

總算能開始改造自己家的網站 其實我是很開心的
畢竟開始工作到現在 我一直思考著能為這間公司做些什麼
而自己又能留下些什麼?

行動網頁的製做已經外包了 算是我提的第一份的企畫
雖然還在進行中 但至少我覺得它會是不錯的產品

Facebook的社群正在經營 但還處於摸索的階段
希望能扶起來 畢竟那是一個可以直接跟使用者交流的好地方

最後想作的就是網站改版 如果能把這個現在看起來很Low的網站
改造成一個不管是質感還是使用上都能讓人滿意的網站
我想應該就算是對得起公司的知遇之恩了

而且到那個時候  自己應該也累積了一定的經驗了吧

現在手邊還有一些事情 自己跟美編也都還在磨練彼此的能力跟默契
希望這一階段的事項忙完以後 可以開始進入改版的大工程
到時候的生活應該會讓人很期待

感謝老天爺 我真的進入了網路業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Sleep Anytime

剛剛想到一個很有用(對我自己而言)的App點子

不論是學生還是社會人士 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上
都會有勞累 睏到無時無刻都想睡的時候

這時候如果遇到短暫通勤的放空時間
(像我每天的上、下班通勤時間就是不多不少的半小時)
通常許多人都會想要小憩一下
但是又怕睡過頭 而在這樣子一邊打盹
一邊要提醒自己別睡著的情況下
常常反而是到最後把自己搞的生不如死

所以剛剛在車上想到了一種App 暫時稱為「Sleep Anytime」
概念是把鬧鐘結合地圖定位的功能


可以在一段通勤時間中 設定自己的目的地
然後再設定一個距離範圍(比方說設定300公尺好了)
接著你把手機貼身攜帶(或戴上耳機)
然後就可以安心的進入夢鄉……

因為當你的位置 接觸到剛剛自己設定的目的地的300公尺界線時
你的手機就會開始瘋狂振動(或者再加上超刺耳的鈴聲)
所以你絕對可以在抵達前醒來  不用擔心自己是否過站不停
只怕你自己賴床而已(這就是App也救不了的個人問題了)

不知道能不能做出來?可以的話應該還滿好玩的

另外分享一個剛剛找到的一個產品 叫作「Sleepsuit」


這套「睡眠服」 我只能說真的超屌的......
如果配合這個App 應該是一種幾近無敵的組合吧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一起活在牆上!


可能是因為裡面的情感太另類了吧 讓我不太知道怎麼描述這本書
看封面及書名 可能會覺得這是一本描寫塗鴉文化的書
若是翻開來看個幾眼 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塗鴉藝術的創作歷程
但是當真開始讀後 才會開始慢慢感覺到
這本書其實是一段故事 一個對自己的人生看不見方向
也對自己在社會上的定位感到迷惘的青年
藉由塗鴉的進行來為自己的角色尋找定位的生活紀述

在序裡有提到 不管是一開始的街頭塗鴨
還是在之後的廢墟佔領及以物易物
都可被視為「文化干擾(Culture Jamming)」的行為
目的是在反堵主流機制 意圖使其稍微陷入脫序的狀態
說老實話 我並沒有辦法在看這本書時
能夠很有深度的聯想到這個專有名詞
不過作者在描述他的想法以及他所採取行動的過程時
那股無法認同社會主流文化 也無法被其接納
而衍生出來的無力感及不可理喻的行為
其實讓我有種特別的共鳴

很多時候這種不被理解的異端份子
其實背後都有個充滿無限熱情的靈魂
只是他們在面對世界時無從宣洩這股能量
因此只好尋求自我麻醉及一些特立獨行的作法
來吸引這個世界的注意 或者是最為對這個世界的抗議
(雖然旁人看來似似乎就只有頹廢或怪異就是了)

在我看來 雖然這本書的作者到最後並沒有寫出他最後的結論
(也或許他自己仍然在追尋中)
不過我始終覺得 比起許多可能一輩子就被主流文化形塑成通常的模樣
甚至連自己是否喜歡都不了解的人
這些所謂的「怪人」其實是比較值得被給予掌聲的
畢竟他們多少想過為自己爭取些什麼
或是為自己思考些什麼 甚至對這個世界表達些什麼
簡而言之 他們至少是有在為自己的生命努力或尋找一些意義的

而那真的需要勇氣 真的

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網路行為的關鍵報告


這本書滿有趣的 不過真的就如書名所寫的
內容比較偏像「報告」的性質
裡面的數據大多是根據作者本身服務的網路情報公司
主要是利用使用者在搜尋引擎上所作的瀏覽行為
來判斷現在人們在各種需求上的傾向及改變

比較有意思的 是在「社群網站」及「成人(色情)網站」的關連上
過去有許多人會把這兩種網站湊在一起 純粹是因為發音的相近
但經過作者的數據分析後 還真的發現這兩種網站
是有存在著實際的消長關係的 在作者過去蒐集的資料中
第一次發現這種現象的時候 是在2006年的夏天
那時MySpace的網站掛點 造成許多社群網路成癮的用戶無處可去
在當時流量突然上升的網站有兩種:「成人網站」及「線上約會網站」
而在之後 作者針對「性(Sex)」這個關鍵詞進行分析
發現在2005年的資料中顯示 搜尋有關「性」的資訊
不是導引到有關「性教育」的網站 就是一些與「性」直接相關的網站
但在2007年社群網站開始興起 同樣的搜尋行為
流量卻反而會被引導至以MySpace等互動性較高的社群網站上
另外像是Friendster上線之後 許多線上約會網站得流量也開始下滑
這顯示了目前新一代的社群網站
的確已經取代了過去在成人網站及線上約會網站上的消費型態
至於原因是為何 作者提出了一個受訪者的言論當參考
乍聽之下 還真有幾分道理
「當Fcebook讓你有機會和活生生的人約會時,誰還需要色情網站啊?」
另外有一個意料之外的行為 也是透過關鍵詞的搜尋量發現的
在美國的校園文化中 「畢業舞會」是許多女生心目中一等一的大事
也因此這個產業也都相當習慣在每年的3~5月開始強力宣傳
希望能配合接近舞會前的銷售旺季 衝出亮麗的業績
但在作者的資料中卻顯示 關鍵詞「畢業舞會服裝」的搜尋量
在每年的一月及四月中最為集中 令人好奇的地方在於
為什麼會有跳Tone的一月份呢?

經過使用者的族群及瀏覽行為分析後
作者發現原來一月份的搜尋量 是來自於相當重視「畢業舞會」的族群
因此透過「畢業舞會服裝」的搜尋後流量
大都流入時尚及服裝設計網站 也因她們對這項活動是如此之重視
所以對服裝的調查行為 比起任何市場業者的預測都來的早
而在四月中之後的搜尋行為 比起一月時大相逕庭的是
關鍵詞產生的流量 大都流入至所謂的「百貨店網站」中
經過分析後發現 原來此時對畢業舞會服裝產生需求的族群
大都只是把它當成一個普通不過的派對 因此對服裝的需求不高
只需要能在百貨店買到的一般款式便可應付
因此她們的需求才會一直到四月中  等同於舞會舉辦的前夕
才開始打點需要的一切

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在於 點出了人們因為網路的普及
而在行為上無意識的產生更多的可預測性
網路上的搜尋行為對許多人來說 或許只是對資訊需求的反射動作
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透過蒐集並歸納許多看似單純的「瀏覽行為」
作者發現了許多未必連你我都不曾察覺的習性變化
有點可怕 但也很有趣!不是嗎?
網路之所以有時讓人畏懼 有時卻令人著迷
或許就是因為擁有這種可以發掘出無限可能的特性吧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iPad衝擊


因為最近幾年行動裝置開始快速掀起全球性的熱潮
從一開始的智慧型手機 過渡期的小筆電 到現在的平板電腦
行動裝置很明顯的 因為它們的方便性和日漸強大的功能和性能
已經開始逐漸取代個人電腦 成為大眾市場的新寵兒
而理所當然的 網路的世界也就因此透過這種全新的平台
瞬間擺脫過去在書桌上的侷限 緊密的嵌入每個人的生活之中
也因此使原本在網路上運作的商業世界 展開了無限可能的變化

在我看來 iPad的出現代來的最大衝擊
是模糊了過去個人電腦與行動裝置之間的壁壘分明
畢竟過去行動裝置雖然在網路技術和硬體配備上進步神速
但是跟個人電腦比起來 在視覺呈現及程式應用上仍有一段差距
而個人電腦及筆記型電腦的效能雖然日益強大
但也始終存在著攜帶方便性的問題 因此雖然兩造都持續在成長
但市場始終隱約維持著「井水不犯河水」的態勢

只是Apple就在這樣穩定且仍具前景的兩個市場中間
硬生生的開出了第三個市場 也就是平板電腦的面世
而其中的代表產品 自然就是自家產的iPad

簡單說 由iPad所引領的平板電腦市場
最大的特點就是「同時兼具行動裝置的便利及桌上裝置的效能」
因此在iPad上 雖然它沒有電話的功能
但你可以利用Skype或Beluga之類的應用程式
免費使用通話或簡訊的傳送服務 當然前提是要有行動網路的功能
而無須擔憂的是 現在行動網路所能提供的服務
絕對足夠這些程式所帶來的體驗
另外因為呈現面積的擴大 以及強大的硬體效能
使得許多影音效果在呈現上 都比起iPhone來的更為強烈
另外也增加了許多應用程式或行動網頁所能發揮的空間

其中影響最大的 應該就是向來擁「紙」自重的出版業吧?
前幾年網路熱潮方興未艾 出版業就已經開始有不知如何自處的窘狀
如今行動力更強的平板電腦面世後
閱讀的體驗已不輸給在一般電腦的網頁上閱讀的網路新聞
勢必將會有更多人 利用行動裝置的可攜帶性
配合網路資訊的便利性來取得自己所想看的內容
因此如何將自己過去習以為常的內容提供方式
轉化為可以適用於行動裝置使用習慣的新型態媒體
可能是每個出版業者都需要盡快開始思考的問題
像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所打造的「每日報(The Daily)」
就是一份專門為平板電腦設計的新型態報紙
雖然目前閱讀體驗仍未臻完善 但已可視為出版業面對網路狂潮時
所採取的其中一種具體嘗試

另外要說因為行動裝置的突破而產生飛躍性成長的
就不能不提現在當紅的社群網站
Facebook或是 twitter不消說 原本就火熱的服務模式
因為行動裝置的發展而使網站上的互動更為多元而頻繁密切
現在更有許多網站或應用程式所使用的技術
是完全依賴行動裝置的攜帶性及便利性而有所發揮的
像是Foursquare使用的「適地性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 LBS)」
以及許多搜尋或導覽程式使用的「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
都是至今有了行動裝置的便利性及強化的效能後
才得以獲得發揮的空間的
「在歷史上,有時所有成因會突然湊齊,步伐一致,將時代潮流一口氣往前推進。」 
書裡的這段話相當吸引人 也實際表現出了目前的網路產業中的熱血
畢竟在歷時已久的發展 世界上的資訊技術環境終於漸趨成熟
而許多不同軟硬體技術的開發及應用 也使網路世界充滿無限的可能
加上過去讓人印象深刻的網路泡沫經驗 使得許多創業家及創投公司
都已經對如何使一間公司健全的永續經營有了基本的概念
因此面對這次再度湧來的網路狂潮 或許真正有可能會造就一個
像工業革命一般在日後值得紀念和回顧的時代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噗浪玩出大生意


買這本書的動機很單純 就只是為了推動自己的企畫
而想要多了解自己會使用到平台
看看從別人的觀點中 能不能找到一些自己忽略的現象
後來才發覺 雖然這本書的主角是「噗浪(Plurk)」
但其實它裡面所描述的特性及經營方式
都可以延用在其他社群平台 甚至是Facebook的粉絲專頁上

簡單說 在這種平台上經營社群
最重要的就只有一個目標-「互動」
至於商業化的營利目標 反而是非常非常次要的考量

也因為如此 在社群平台上操作時
雇用外部的行銷公司經營 甚至利用機器人程式產生訊息
其實都並非適當的做法 因為一間公司的品牌
跟公司的內部文化是息息相關的  而能夠體現這種感覺
並將之擬人化的人選 除了公司內部本身的員工外
很難找到同樣的外部人選或替代方式 能夠完整表達公司的個性
因此目前有許多試圖經營社群媒體的公司 在雇用行銷公司代為操刀
衝高了所謂「朋友」或「粉絲」的表面數量後
卻因為沒有持續產生適當的內容或訊息
而使得平台到最後仍然是「門前冷落車馬稀」
一開始加入的使用者 變成只是拿了獎品或好處就走的流動人口
並未真正為公司本身產生所需的知名度或忠誠度

但至於要產生怎樣的訊息才算恰當?
其實每個產業各有不同的特性 因此並沒有標準答案
像是「7-ELEVEN」擁有大量的產品及資源
以及代表人物「OPEN小將」 因此除了有特定的個性代言人外
大量的產品及優惠資訊 也成為吸引人潮的最佳利器
而在演藝圈掙扎的藝人們 由於已經有一定的魅力
故只要是有關藝人的一切消息 都有可能吸引到粉絲的瘋狂跟隨
但如果是像一般提供內容或服務的網站
那如何定義自己的使用者群體 並找出會引起他們興趣
或是對他們本身有實用價值的資訊 就是一門必備的功課
另外像是發布訊息的方向及頻率 以及互動方式的拿捏
都還另外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摸索及嘗試
因此別看社群媒體似乎只是幾個看似簡單的網站
裡面的學問可以說是目前全世界 都還沒有人敢說自己有把握的

不過在這裡必須要提出一點提醒的是
不管是早期的資訊系統 到現在的社群平台
甚至是未來趨勢的行動裝置 這些都只能算是科技的元素
而Jim Collins在他的著作《從A到A+》中 曾提出以下的論點
「公司的轉型從來都不是始於開創性的科技,原因很簡單,除非你知道與公司發展密切相關的是哪些科技,否則你沒有辦法好好運用科技。」
這段話很犀利的點出了新科技所扮演的角色
以及許多企業在應用科技時會產生的盲點
因此當企業查覺到這類新趨勢 想要加入並嘗試時
最重要的還是想想「該怎麼做?(How)」
而不是直接想著「要做什麼?(What)」
畢竟科技只是一種工具 從來不是讓企業成功的主因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與現實的碰撞

社群媒體的營運 總算開始正式啟動了

一直到啟動的前一天  我才發覺其實自己很害怕
才剛進職場不久 就被指派負責這種必須直接面對市場的業務
真的會害怕沒有成效 也害怕自己經營的不好
更怕沒人想理菜鳥

過了一個禮拜 才慢慢感覺
其實大家的配合度比我想像中高
而一些資源和方向也慢慢掌握 心裡總算有比較踏實
果然事情總是得先做了  才知道接下來怎麼做
「溝通很重要!」
這句話大概在每本管理書籍都會出現
現在才開始真正理解到它的重要性

計畫推動的過程中 發生了一些問題
經過了解以後才發覺 根源並不是在工作本身
而來自溝通的過程 有些我原本以為我已經傳達確實的事情
對方也認為他們理解了 結果實際做了之後
才發覺雙方的認知出了一點我意料之外的落差
「管理跟專業無關,靠的是經驗!」
在正式接下「網站製作人」得新職位後
老總跟經理在這個周末放假前 都很語重心長的跟我說了這句話
或許是因為我還沒經驗 或許是我對職場上的人性仍然樂觀
他們始終希望我的手腕能再強硬一點

可能是歐美的商管書籍看太多了 案例又大多偏近代創新企業
裡面都提到工作環境是如何的開放 員工如何具自主的開創性
所以總是希望 自己有天能夠處在那樣自由的環境中
盡情的揮灑自己的一切

只是現實的環境並不是這樣
台灣並不是美國 台北也不是矽谷
而我的公司也不是Google或是Twitter

雖然我還滿喜歡這份工作的 環境的束縛感也不高
但總是有落差 而充斥著雜務的環境 以及一人企畫的團隊狀況
也很容易降低自由發想的能量和可能性

禮拜三突然因為腸胃炎進醫院打點滴
因為實在太無聊 所以我就拿起從家裡帶來的電腦
稍微幫還沒進行的企畫準備一些雛形
結果在毫無干擾的情況下 一個下午我幾乎清空了所有的待辦事項
才驚覺到瑣事的干擾效果出乎我意料的強

還好禮拜一就有新人要來面試了 希望經理能中意
我真的至少需要一個人來幫我分攤一些工作
畢竟在企畫職務中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發想」
如果被百務纏身的話 光是昏頭轉向就夠了
絕對沒辦法產出具有爆發力的點子

也希望這個新人是個有豐富想法的人
一個人發想總是有盲點 永遠都需要有人跟你討論

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最遙遠的距離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雖然不否認張小嫻的這段話相當具有詩意 也很具有人生的況味
但放成《最遙遠的距離》這部片的文案 卻反而產生了一種濫觴的感覺
畢竟這部片裡所表達的情感 其實都帶有一份的壓抑
而且壓抑的程度強烈到讓每個角色 一開始都不敢真實的面對
另外這些情感也都不似預告片文案所表現的單方面
而是在已經被對方接收到的情況下被忽視 亦或是背叛
因此這部影片傳達出來的感覺 比較偏向一種情感失落的悲傷
而不是文案上灑狗血的「愛」

片中的角色 不管是小湯與阿才 在情感上所經歷的傷害
或是小雲在第三者的關係中所面對的無力
其實都呈現了許多現實生活中 我們可能正遭遇的困境
但吊人味口的是 導演在劇情上安排了每個人各自的療傷之旅
卻未在結尾時讓每個人都有個重新開始的人生

阿才在與小湯相會的過程中 曾經說了一句看似平淡
但卻一針見血的話:
『不要以為把這些錄音帶寄給她,她就會回到你身邊。把這次錄音當成一次自我救贖的儀式就好了,不要期望太高。』 
這句話應該在一瞬間 刺破了在小湯心中
可能連自己都沒察覺的細小希望吧?
而我們是否也曾經在過去 做過現在看來荒謬或毫無意義的事
只因為當時 似乎還有一點點可能性讓人期待?
小湯在最後只是盡力的讓自己放下 但心中卻仍充塞著不捨
雖然「還有好多話想跟妳說」 但因為知道自己「要好好的」
所以還是選擇按下停止鍵 讓一切到此為止

小雲呢?這段對她來說不在計畫內的尋聲之旅
其實只能算是暫時避開生活的喧囂 畢竟在追尋的過程中
她仍經歷了許多落空 以及現實與印象的衝突
或許因此 她的內心並未在最後振奮起來
『我們已經沒有辦法,一起到達我想要到達的地方。』 
或許在她那時的內心裡 所擁有的力量
能做到的就只是讓自己死心而已

至於阿才 算是整部戲中情感埋的最深的角色
身為一個心理醫師 他輕易的引出了失婚婦女的情緒
利用戲劇療法 他也成功了引導小湯面對自己該面對的人生
但他自己的人生呢?
『真的是爛戲碼。』
阿才可能是整部片中最讓人可惜的角色
因為他是最有能力幫助許多人面對困境的存在
但是到最後 他的旅程卻是一場空 不存在任何的結果
也因此當他最後在濱海公路旁穿上潛水衣
一邊賣力向前踏步 一邊模擬泅泳時
莫說觀眾看得一頭霧水 我想就算他自己
可能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疑惑吧

負責執導這部片的林靖傑導演 在某次的專訪中
曾經說過對這部片的自身想法:
「並不是去一趟東部就所有事情都解決了。才沒那麼好的事!」
或許就是在這樣的意向之下 這部電影因此呈現出這樣的風貌吧
也的確是 不是什麼事情 都是來個療傷就能解決的
如果真是這樣 那天下也早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