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噗浪玩出大生意


買這本書的動機很單純 就只是為了推動自己的企畫
而想要多了解自己會使用到平台
看看從別人的觀點中 能不能找到一些自己忽略的現象
後來才發覺 雖然這本書的主角是「噗浪(Plurk)」
但其實它裡面所描述的特性及經營方式
都可以延用在其他社群平台 甚至是Facebook的粉絲專頁上

簡單說 在這種平台上經營社群
最重要的就只有一個目標-「互動」
至於商業化的營利目標 反而是非常非常次要的考量

也因為如此 在社群平台上操作時
雇用外部的行銷公司經營 甚至利用機器人程式產生訊息
其實都並非適當的做法 因為一間公司的品牌
跟公司的內部文化是息息相關的  而能夠體現這種感覺
並將之擬人化的人選 除了公司內部本身的員工外
很難找到同樣的外部人選或替代方式 能夠完整表達公司的個性
因此目前有許多試圖經營社群媒體的公司 在雇用行銷公司代為操刀
衝高了所謂「朋友」或「粉絲」的表面數量後
卻因為沒有持續產生適當的內容或訊息
而使得平台到最後仍然是「門前冷落車馬稀」
一開始加入的使用者 變成只是拿了獎品或好處就走的流動人口
並未真正為公司本身產生所需的知名度或忠誠度

但至於要產生怎樣的訊息才算恰當?
其實每個產業各有不同的特性 因此並沒有標準答案
像是「7-ELEVEN」擁有大量的產品及資源
以及代表人物「OPEN小將」 因此除了有特定的個性代言人外
大量的產品及優惠資訊 也成為吸引人潮的最佳利器
而在演藝圈掙扎的藝人們 由於已經有一定的魅力
故只要是有關藝人的一切消息 都有可能吸引到粉絲的瘋狂跟隨
但如果是像一般提供內容或服務的網站
那如何定義自己的使用者群體 並找出會引起他們興趣
或是對他們本身有實用價值的資訊 就是一門必備的功課
另外像是發布訊息的方向及頻率 以及互動方式的拿捏
都還另外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摸索及嘗試
因此別看社群媒體似乎只是幾個看似簡單的網站
裡面的學問可以說是目前全世界 都還沒有人敢說自己有把握的

不過在這裡必須要提出一點提醒的是
不管是早期的資訊系統 到現在的社群平台
甚至是未來趨勢的行動裝置 這些都只能算是科技的元素
而Jim Collins在他的著作《從A到A+》中 曾提出以下的論點
「公司的轉型從來都不是始於開創性的科技,原因很簡單,除非你知道與公司發展密切相關的是哪些科技,否則你沒有辦法好好運用科技。」
這段話很犀利的點出了新科技所扮演的角色
以及許多企業在應用科技時會產生的盲點
因此當企業查覺到這類新趨勢 想要加入並嘗試時
最重要的還是想想「該怎麼做?(How)」
而不是直接想著「要做什麼?(What)」
畢竟科技只是一種工具 從來不是讓企業成功的主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