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旅人


其實我不是個很常旅行的人 或者可以說
我是個很不常旅行的人 可能因為這樣
我一直還滿喜歡看一些個人風格強烈的旅行文學的
而這本書也是在這種需求下買的 只是後來深看才發覺
書的內容並不是在講旅人的所見所聞
反而很奇特的 是在描述以旅人的身分看待其他旅人時
那份旁觀而得的景象 以及對自己同樣是旅人身份的反思

裡面有不少章節 感覺有點像文學版的《觀光客的凝視
探討了許多旅人在面對自己的目的地時的心境
而很多時候 那都是充滿偏見而虛浮的
只是講這個有點太嚴肅了 而且我也沒有真正的感受過
不過倒是有篇<陌生的鄉愁> 讓我看了滿有感覺的……
生活習慣的難以消除,比廚房的頑垢更令人頭疼。……你並不會因為一個新的城市,就過起新的生活。
這跟自己上台北後 所體會到的一些情感
有很剛好的產生了一些共鳴 因為當初為了工作而上台北時
其實心裡是很排斥的 就像當初在花蓮唸完四年的書
準備回高雄的感覺一樣 總覺得看不到自己喜歡的天空
也要離開自己所深愛的生活 怎樣講都只有悶而以

但是現在已經上來台北將近一年了 我反而在這裡生活的越來越自在
就像作者所描述的心情一樣 逛書店的興趣 喜歡一人獨自出門的清靜
還有喜歡到處看些有的沒有的嗜好 到台北來都找到了替代
而且台北是個資源太豐沛的城市 雖然有時人潮顯得壅擠而雜
但是在這個城市 我的許多生活習性反而有了更好的著落
離開舊城市時的大驚小怪,流得不能再多的傷感淚水,想像中應該發生的心痛,都沒有按照時間表進行。你只是住了下來。如一頭冬遷的動物,很快在異地找到適合自己的洞穴,執拾了些食物,便窩著等待春天的來臨。你生活得很好,竟沒有一點不習慣的寂寞。
或許就是這樣吧 從城市的誕生 到交通的發展
一直至通訊方式的進步 都不斷的消抹人類與土地的絕對依存關係
所以每到一個城市 人們所追尋的 已經不再是自己所熟悉的人或景物
因為那太容易就重新獲得 也不再是遙不可及
真正讓旅人揪心的 反而是自己所熟悉的 是否能夠快速複製
進而讓自己早日感到安定 用習慣的方式步上新的軌道
真要說的話 或許現在的旅人 鄉愁已經不再來自於故鄉
而是來自於自己 那顆追求變化 卻又渴求穩定的心

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雞排英雄

一部讓我看到後面哭得淅瀝嘩啦的片
我已經忘記上次看電影看到哭 是什麼時候的事了

故事的背景在一個虛構的「八八八」夜市
就像台灣各地都有的自家夜市一樣
「八八八」夜市裡面匯集了各路的攤販 每個攤子都有他們自己的故事
夜市的氣氛總是吵雜而熱鬧 並且充滿了人情味
但地產商看上這塊土地的價值後 開始千方百計的強征這塊土地
眾攤販的生存不僅面臨困境 夜市還遭到黑道分子的破壞
為了自己的生計跟志氣 夜市保衛戰於焉展開

這部片最讓我共鳴的 大概就是「夜市」這個元素了
我家隔壁就是高雄目前滿有名的「瑞豐夜市」
從我懂事開始它就已經出現了(真的是陪我長大的夜市)
一開始是小小的幾條巷弄連在一起 攤販賣的東西都還放在鋪地的帆布上
後來搬到一個比較大的舊停車場 人氣開始聚集了
攤販開始變多 東西也開始豐富了

大概就是那幾年吧 我們那個社區的小孩都還在國中小的時期
所以每個禮拜二和四 最期待的就是跟家裡拿100元的零錢
然後相揪去逛夜市 有一家賣豆花的點心車 從那時候就在開了
一直到現在有空回去走走 他們都還在賣!(不過已經似乎傳給下一代了)

雖然自己不是夜市的攤販 但不管是東港老家旁的漁市場
還是逛了將近20年的「瑞豐夜市」 都會讓我覺得
其實所謂的利益還是商機 都只是個基本的需求而已
但並不是這種地方的真正價值 真正讓人流連而感到可貴的
是它們為自己所處的地方 創造了許多情感上的連結
它們讓一家子有個一起出門的選擇 讓主婦有交朋有嚼舌根的機會
甚至讓小孩子們有了一起到處穿梭吵鬧 然後滿嘴好吃東西的美好回憶

日子久了 它們開始成了在地人共同的記憶象徵
雖然維他命比較營養 就算超市賣的東西比較衛生
這種在地市場 仍然會擁有著長期累積下來的 比別人多出一份的情感
也就是因為這份情感 讓這部電影中每個小人物的連結顯得感人
也讓原本被利益迷惑的在地議員(豬哥亮演的!) 找回可貴的人性
並在最後說出了決定性的關鍵:
「有人出入這塊土地,這塊土地才是活的。失去了這個夜市,沒人出入,沒人走踏,蓋再漂亮的大樓,也是死的!」
很難想像 如果哪天我回高雄時 突然發現夜市毫無預警的被撤掉了
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
那種消失 絕不會只是僅僅撤走一些攤販就可以一筆帶過的
那將會是一種精神層面的震撼 而留下的就只有惆悵
一種屬於自己的重要回憶 突然失去歸屬的失落感

另外 藍正龍在裡面飾演的男主角阿華 是夜市自治會的年輕會長
當他在決定挺身對抗惡勢力之後 對著碩果僅存的攤販說:
「我們都是看不到太陽的那群艱苦人。」「但是艱苦人也是人,可以沒有錢,不能沒志氣,不能整碗被人端走!」
在看到夜市攤販被無理的欺壓後 還能互相這樣子打氣
比起出社會後感受到的許多現實跟扭曲的歪道
這群每天在夜市裡 埋著頭默默為自己生計打拼的人們
真的讓我覺得可愛又可敬好多好多(然後我又哭得淅瀝嘩啦……)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雲端運算革命的經營策略

第一次真正接觸到雲端 應該是在研究所的時候吧
那時候跟著劉聰仁做產學合作案
目的是要幫一間休閒農場 做一個低成本的飯店管理系統
而我們的解決方案 就是運用雲端的概念去做

那是一次很寶貴的經驗 因為是透過那次的合作
我才第一次知道 原來架設資訊系統這檔事
已經脫離過去要先採買大批大批的硬體
再花大筆大筆經費採購昂貴複雜軟體的時代了
現在要做一個系統 其實只要有個基本功能運作順暢的電腦
裡面有個沒掛掉的瀏覽器軟體 就可以開始運作了

剛開始做時 第一個疑問是:「那搭載這些系統的硬體去哪了?」
後來得到的答案是 原來這些系統軟體
都放在資訊公司本身所建立的資料中心裡
而客戶只要打開瀏覽器 再透過網際網路進入資料中心的伺服器
便可讀取出自己所需要的系統功能(而且是個完整的系統!)
另外在資料中心建置好的母系統 所有的功能也都已經元件化
因此只要在其中挑出自己所需的功能 組合出一個為自己客製的系統
接著就可以直接在瀏覽器進行各種管理的動作了

當然 這些管理行為如果有任何資料或檔案的儲存
也同樣是回傳到資料中心當中 因此就算電腦被剛煮好的咖啡潑到
甚至被恐怖份子的攻擊爆掉 這些紀錄都會在你換了一台電腦
然後連上網路後 完好如初的跑回你的眼前

這一切 就是雲端所擁有的威力 而且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但在這種看似強悍的效益之下 其實有不少人提出他們的隱憂
這邊就講我所認知道最關鍵的兩種吧

第一種是「穩定性」 雖然將所有的資料跟系統都交給資訊公司
自己只要輕鬆的打開瀏覽器連上網路 就可以開始使用服務
這樣的體驗的確令人嚮往 但是如果如果如果
很不幸的 資料中心掛點了呢!?
之前在使用Cacoo的雲端繪圖服務時 就有發生過網站維修的狀況
那時候我的心理受到極大的驚嚇 因為我所有的網站草圖都在上面
而且它也在我的企劃工作中占了很關鍵的一環
如果就這樣給我停個幾天幾夜 那我的進度勢必受到很大的阻礙
更要命的是自己過去的心血就這樣死得不明不白
雖然萬幸的是它在兩個小時之後就重啟服務 但是那次的經驗
讓我對於雲端服務的穩定性 始終打了個小小的問號

第二個就是「安全性」 過去的資訊系統雖然是各家各擁山頭
但封閉式的資安環境 至少讓人無法輕易進入內部為所欲為
如今雲端開始成為商業解決方案後 許多企業所使用的系統服務
可能是在同一個資料中心 甚至是在同一個伺服器中運作的
另外網際網路又是相對於內部網路來的開放的環境
因此在這樣的資訊流動空間裡 平常被視為關鍵或機密的資料
真的有辦法保證絕對安全嗎?我想不只我 許多人心裡也同樣有這問號

但凡事都有正反兩面 雲端的好處除了簡單便捷外
另外一個很大的效益就是降低成本 過去企業在建置自家的內部系統時
通常都會為了應付某一時點的巔峰用量 而將系統規模擴充至最大
在一般的時節中 這些系統的閒置率可能高達 70%
但為了在高峰時仍能維持服務 許多公司都將這樣的閒置視為必要之惡
但現在遇到同樣的狀況 企業將自家的系統與雲端界接後
便可將系統規模維持在一般的用量水準 至於高峰時的龐大負擔
則疏導至雲端處理(這類現象通稱「雲爆」)
此種協作模式 除了能維持固定的服務水準
更可節省硬體資源的浪費 讓企業在減低開銷之餘
也能在無形中為科技的環保帶來一份助力

如書中所說的 或許雲端的趨勢才剛開始
不要說完整的應用模式 許多企業甚至仍處在摸索的階段
但是無論如何 它都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
而且將會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看看這幾年網路上多了多少雲端服務吧!)
我們沒有抗拒的選擇 只有盡可能的去了解它 並且學著應用它
才是正確的因應之道(當然這是在公司的業務與此有關的前提下)
否則下場或許就會像這幾年的出版或是音樂產業一樣
一開始無視網路所帶來的衝擊 甚至反抗它 最後才在某一天突然醒覺
自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 成為大家眼中的夕陽產業了……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該死的破綻


今天去跟公司的大股東開會時,老總很開心的展示了他很滿意,卻讓我很抖的新版網站,抖在哪裡?因為這個網站當初在設計的時候,老總的概念存在著一個很大的盲點,而這個盲點我當時不斷的提醒再提醒,提到兩個人都已經要吵起來了,他還是聽不進去,主觀意識強到我根本無法抗衡,所以到最後迫於上對下的從屬關係,我還是默默的幾近被押著做下去了......

結果今天一開會,身為房地產網路界大老的股東,一開口就把我們的網站打爆,破綻正正好就是我當初一直堅持的盲點,老總越聽臉色是越沉,氣勢是越弱,但我心裡也不痛快,畢竟這網站是我接生的小孩,雖然知道他是失敗作,但我也是有放努力進去,試圖讓它變成好一點的失敗作的,看它被批的一文不值,心裡知道必然,但就是很不甘心。

回到公司以後,老總進辦公室不到一小時,就把我抓進辦公室,脫口第一句是:「我們把網站再改一次吧?」聽到這句話我的感覺只有複雜而已,一方面我很生氣,當初因為我資淺,你沒把我的話放在心上,耗費了將近半年的網站開發人力,結果現在神馬都成了浮雲,但這種龐大的內耗,並不是不能預防的!現在改版不到半年,都還沒上線就要再改版,如果當初能在有勘破這個盲點的前提下進行規劃,今天新版網站絕對不至於被打到趴地不起,對於發展到今天這個處境,我真的是無言可置;但另一方面,我又覺得這次大股東這樣來個居爾一拳,至少是讓老總正視到網站規劃時的核心原則,之後他也間接承認了我當初的顧慮,而不是像該死的公家長官的直接要我背黑鍋負責,對於老闆還能有這樣的原則,我又覺得自己其實算是幸運的。

不管如何,反正就是要再改版一次了,雖然在發出去這個消息之後,夥伴們陷入一片不是很正面的情緒中,但至少可以慶幸的是,這次我們自己所規劃的方向,應該是不會有像之前那樣強大的阻礙,但是最後能夠反黑為白嗎?這幾個月的經歷下來,我只能說,沒做之前說什麼都是沒意義的,所以還是先做了再說吧......

關於念研究所這檔事


昨天張肚子似乎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 跑來找我聊天
(為什麼我知道她走投無路?因為她跑來找我聊天!)
內容大抵上不脫一些工作跟生活上的困惑
(所以我說她走投無路了!居然是找我幫忙解惑!)
但是因為出社會後 我還是很任性而且憑感覺的在過我的日子
常常幹出一些不是很符合職場文化的蠢事
所以要聽我說什麼做人做事的道裡 真的跟拿砒霜當補藥沒什麼兩樣
(雖然我還是講了!不過自殺是可以自己決定的)
不過中間有聊到想唸研究所的話題 倒是勾起了自己一些想法
算是在畢業後這一兩年的經歷下 所得到的一些更深刻的反思吧

唸研究所在我來說 跟念大學最大的差別
就是你多了一個要命的畢業論文!
(真的有到要命的程度嗎?去問問自己身邊的畢業生就知道了……)
也因為這個門檻的要命存在 因此研究所的授課方式
跟大學有著非常非常大的差別 要有個簡單的比較的話
如果大學時重的是拼命的「吸收」 那研究所要求的就是不斷的「思考」
但是……但是……要思考些什麼?

「你自己想呀!問我哩?!」
(我忘記這句話是誰跟我講的了)

這樣說好了 通常在第一年的時候 好像就跟在大學一樣
不斷的上課跟學習 不斷的寫報告做投影片
(好啦!我真的是這樣子過的!如果有人不是的話不要鞭我!)
但其實這時已經有差異出來了 老師不再只是一直講講講講講
他們開始會不斷的問 拼命的問 見了棺材也不掉淚的問
不斷的要求與課的學生回答 不要求你對(因為也沒什麼叫「對」)
但是就是要你講 盡你所能窮盡你一切腦漿的講
但是……但是……要講什麼?同樣一句話……

「你自己想呀!問我哩?!」
(我真的忘記這句話是誰跟我講的了)

研究所一開始最重要的 其實我覺得就是大量的專業知識
不斷的去學習 不斷的去思考
還有透過跟教授或是同學之間的討論及碰撞
開始形塑自己的想法 看事情的觀點
再進一步就是找到自己有興趣 想要更深入關注的主題或領域
最後最後 你終於找到了一個你認為值得花費心力
甚至不惜拋妻棄子都想要探討的問題時
(開玩笑的……希望不會真的有人這樣做……)
你的論文才是真正的開始

對!大量專業知識的累積 只是一個開始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些知識是研究所的最後成果
但事實上並不是 這只是一個稱職的死研究生所必經的過程而已

接下來談談論文吧 寫論文的技巧就不野人獻曝了
有興趣的可以去買《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這本書來看
它不會讓你突然就厲害到能出草砍回教授的人頭
不過應該能幫你在寫論文的路上稍微多點該有的概念
我想多花幾句講的是 寫論文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如果你的答案只是「畢業的門檻」
那我想你可以趕快休學出去找工作了
畢竟夠實際的人大都能在職場上混得不錯
但是這個答案 將會讓你錯過這篇畢業論文所帶給你的真正價值
到最後自己浪費了時間 森林又被多砍了幾棵樹
什麼都沒得到還要為地球暖化背上一份責任 不值得啊!

還是拉回正題吧 地球暖化……啊不!論文這玩意
有概念的大概都知道 整篇來來去去就那5個章節
拿來破題的前言 幫自己撐腰的文獻
整死自己沒人知的方法 可能會砸到自己腳的結果
還有最後怎樣都要圓過去的結論
真要再說有其它的 那就是格式讓人調到死的文獻條目吧……
(真的是唸到研究所才知道調內文格式可以搞掉一整天以上……)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自問過(我當時是沒問過……嗯……)
把論文好好寫完 弄出一篇像樣的作品 就是最大的收穫嗎?
套句孫路弘老師那玄之又玄的標準回答之一:
「也是~也不是~~~」(這句話真的是整死一堆人)
這樣說好了 一篇像樣的作品 是你經過整個研究過程中
所得到的最後成果 但是說句實在話
不管是要繼續走學術界 還是闖進實務界
一篇畢業論文 那份量真的不過就是浮雲而已
沒辦法帶來太長遠或震撼人心的幫助或改變
因此那其實並不是你真正得到的價值所在

真正的價值 在於你所經歷的 那生不如死的研究「過程」
對!不是你的研究「成果」 而是你的研究「過程」

想想看吧 剛剛乍看之下似乎有點平凡的5個章節
其實就是長期學習及思考的驗收
前言看起來有點空靈嗎?其實前言是整個研究的核心
你要有辦法說出你是基於什麼樣的背景
產生研究這個主題的動機 而基於這個動機所進行的這篇研究
希望能達到哪些或大或小的目的
(這真的很難寫!相信我!當時就算口試過了我還是整個重頭改過!)

而文獻的存在 就是為了支撐你的論點
就像警察認為你有罪 而你要努力證明自己是冤枉的一樣
努力的找相關法條 找有力證人 找決定性證據
這一切的一切 都是幫助你證明自己研究方向及價值的寶貴資料
少了這些 下場大概就跟被仙人跳一樣
你永遠無法證明自己是清白無辜的
充其量只能無助的吶喊:「求求你們一定要相信我!!!」
(當你面對口試委員的時候就知道這是什麼感覺了) 

而方法的部分 其實就是根據你自己的目的
去想辦法取得適合研究資料的途徑
你眼前有很多工具 但是要有辦法找到最合適的那款
就像要開被正妹鎖起來的廁所門 比起翻箱倒櫃想找萬能鑰匙的傢伙
懂得用十元硬幣直接把門扭開衝進去拍照的人 才是真正聰明的
(誰真的去開了有拍到照片的話要記得分享啊~)

而結果的部分就是驗證的工作了
你開始發現有些東西對了 但有些並沒有那麼順利
那些對與不對的原因 你必須用力去思考 不斷的分析
直到你找出合理的解釋為止 這時候才能進到結論
你開始可以有點自信的對你的結果提出一些想法
正確的部分提出建議 有缺陷的地方提出改進
甚至你必須提醒大家自己所受的限制
不要讓自己的結果誤導所有人以偏概全了

看出來了嗎?整個過程到這裡結束
其實你所學到的 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保守估計好了 每個人唸完研究所出來
大概人生都還有個幾十年要過 而這些未來當中
你將會遇到無止無盡的大小狗屁問題
而不過兩到三年的研究所 還有這本大概砍了幾棵樹的論文
最大的價值就是訓練你 讓你習慣在面對這些麻煩時
有辦法有條不紊的抽絲剝繭 然後依序破解
這才是真正不會消逝 可以讓你帶著一輩子走的大寶藏
如果你真的有在研究過程中完整發揮這些能力
那麼一篇像樣作品的產出 也只是剛剛好的結果而已

說認真的 自從開始接下企畫的工作後
在研究所學的這套解法始終能在我苦惱時幫上我一把
而且每次當發現了一些問題或機會
然後真的寫出了一個企畫去執行 去完成的時候
那種感覺有時候真的比打手槍還爽!(但並不是說這樣就不用打手槍了……)

講得好像有點多 不過這的確是自己畢業後回頭省思
才找到所存在那兩年其中的真正意義
老實說上面講的砰砰響 其實自己的當時的完成度
大概充其量也只有五六成而已(還是常常在研究室打一整天的電動)
想要寫出來 也只是希望如果有還在打滾(或準備開始滾)的同路人
看到這篇文章後 能夠多多少少有點不一樣的想法罷了

P.S.
當初在口試倒數幾天前的大半夜 終於寫完論文的時候
我真的爽到想直接在研究室裡打手槍的
至於為什麼最後沒有這樣做 我至今仍然深深的疑惑並且懊悔著
或許這就是所謂人生中無法重來的遺憾吧……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C行銷


還不錯的一本書 算是這陣子看的行銷書籍裡
少數能讓我重新感受到行銷中的趣味的
書名裡的「C」是簡寫 完整的字是「Celebrity」
翻成中文來說就是所謂的「明星」或「名人」
因此簡單來說 這本書就是在講「名人行銷」這檔事

雖然書名中有「行銷」兩字 但是從實質上的意義來看
「名人行銷」的重點 其實比較偏向所謂的「促銷(Promotion)」
因為大部分的企業在行銷上 如果選擇找名人或明星代言
主要的目的 不外乎就是改善或提升「形象」及「知名度」
進而帶動產品或服務的話題性及買氣

先講講比較直接的功能好了-「知名度」
這本書很優的地方在於 作者在每個單元主題中
都會放上一個相對應的案例或訪談佐證
當然一定是有經過美化過的(不然怎麼出書?)
不過對於書裡想傳達的念及操作手法 還是有很大程度的幫助
而在書裡記錄的訪談中 許多當事的成員都提到
選擇名人的很大原因 就是在於那塊「名氣」的跳板
同樣的商品或服務 分別給素人及名人代言
除非商品本身特別適合素人的演出
(譬如專打中年男子族群的謎片市場!「素人學生妹慘遭XX」之類……)
不然相較之下 名人代言對市場而言都會有較高的立即接受度
也容易帶給人較強烈的印象 而在競爭激烈的行銷戰爭中
能夠讓人在有需求時 早一秒想到或多一秒思考的產品
就比其他的競爭者多了一分的勝機

再來就是所謂的「形象」 這就比較複雜一點
形象的建立分為兩種-「創造」及「改造」
「創造」比較單純 許多新商品在推出之前
通常都會幫產品所瞄準的市場族群進行假想設定
因此當名人代言為新產品代言時 立竿見影的效果就是形象的轉移
將本身長期以來帶給人的形象 連結到產品上
進而讓消費族群產生聯想及認同感 甚至引起投射的心理
認為同樣的產品用在自己身上 或許也會帶來同樣的美好體驗
(化妝品市場最好此道!但通常實際上不那麼美好……)

至於「改造」則需要顧慮比較多 大都是經營已久的老牌企業
想要為公司注入一股新氣象 但是由於長久的形象根深蒂固
因此在接到這類委託之前 名人們通常會反思自身的形象是否會被影響
畢竟名人的形象可以說是他們的命根 一個不好被粉絲們當成笑柄
他們的經紀公司可是會舞刀弄槍跟你拼命的!
(如果陳妍希去拍「斯斯」的廣告!?感~冒~用斯斯~)

雖然在進行名人行銷時 通常都會希望名人與產品的形象相吻合
不過如果行銷的內容 符合名人想要建立多元而正面的形象的目的時
大部分的名人也都有可能樂意嘗試合作(常見於公益團體廣告)
只是整體而言 邀請名人來做行銷的前提
就是希望雙方能在行銷活動中取得雙贏的局面
(不然人家吃飽撐著拿自己的命根來幫你做慈善嗎?)
讓產品能搭著名人的形象起飛 而名人也因此得到更多的曝光機會
至於如何操作 作者在書裡提出10種方式
各有相對應的天時地利人和 這就自己視需求及條件隨機應變了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Steve Jobs, 1955 – 2011


老實說我不是蘋果迷 我甚至還沒買過任何Apple出的產品
但是Steve Jobs在我的眼中 跟Google的Larry Page、Sergey Brin
以及Facebook的Mark Zuckerberg一樣 都像是英雄般的存在
只因為他們所做每一件事 都對這個世界產生了改變

但是昨天  Steve Jobs這顆曾經在科技業無比耀眼的巨人
也終於在上帝的召喚下殞落了
『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經歷的種種,將來多少會連結在一起。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 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者業力。這種作法從來沒讓我失望,我的人生因此變得完全不同。』 
『有時候,人生會用磚頭打你的頭。不要喪失信心。我確信我愛我所做的事情,這就是這些年來支持我繼續走下去的唯一理由。你得找出你的最愛,工作上是如此,人生伴侶也是如此。你的工作將佔掉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唯一真正獲得滿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偉大的工作,而唯一做偉大工作的方法是 愛你所做的事。如果你還沒找到這些事,繼續找,別停頓。盡你全心全力,你知道你一定會找到。而且,如同任何偉大的事業,事情只會隨著時間愈來愈好。所以,在你找到之前,繼續找,別停頓。』 
『諸位的人生有限,千萬別只為了符合他人期待而生活;別被傳統的教條束縛,那等於是活在其他人思考的結果之下;別讓其他人的意見掩沒了你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請鼓起勇氣遵從自己的內心和直覺!它們總是知道你真心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
上面三段話 是我從2005年6月
Steve Jobs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說內容中
所擷取的幾句讓我當時第一次聽到就印象深刻的話
而這些話的涵義 至今仍對我影響深遠

昨天知道Steve Jobs的死訊之後 不知道為什麼
心情一直有種濃濃的失落 直到看到Mr. Jamie轉錄工頭堅的話之後
才恍然大悟這是什麼樣的心情:
『真的等到他走的時候,才能發現他在這世上的身形是何等巨大。……我知道他很巨大,但沒想到這麼巨大。』
在《蜘蛛人2》中 梅嬸對迷惘的Peter說過這句話:
『世界上有許多人需要英雄,因為他們需要一個可以效法、追尋、為他們帶來正面力量的人物。』
或許Steve Jobs在許多像我們這種後輩的心中
就是這樣子的存在吧……

但從不言敗的英雄如今已去 再也無法看他繼續創造神話
也無法繼續看他怎樣書寫自己的人生
難怪昨天資訊產業的社交圈 氣氛怎樣都擺脫不了一片哀戚
對我來說 那是一種心中失去一個神的失落

謹以此篇文章 向Steve Jobs這位改變世界的偉大英雄致敬
謝謝你用你的人生啟發了我們
而你的身影 將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台灣幸福百事


不知道為什麼 這本書看來的感覺有點淡薄
雖然裡面羅列出不少我們所不知道的「台灣的第一次」
但始終沒有讓我看到覺得特別有意思的內容
或許是這些項目的主題都不是我平常感興趣的方向吧

其實內容這本書的挺豐富 有許多很有意思的老照片
能讓人體會到當時社會的時代氛圍 還有對西式文明的想望

讓我稍微驚喜的是 原來台灣第一家麥當勞
是在我出生的那一年 也就是西元1984年開的
現址是在台北市的民生東路三段
店門口外的花崗岩柱上還鑲著一張「第001門市中心」的銅牌
很難想像現在這間跟其他門市相差無幾的黃色拱門
當初居然是西式速食打進台灣餐飲市場的急先鋒

雖然看完感想不多 不過這本書怎麼看也是不差的
而且因為都是小短篇 所以讀來也滿輕鬆的
對台灣野史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