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整本書以後 才大概能理解
為什麼這本書甫推出的時候
受到的是兩極化的評價
這本書的論調在我看來 充其量算是半成品
內容的邏輯不夠清晰 重點也東擺西放的
看完以後很難讓人覺得這是一套有系統的理論
不過從實驗性質的角度來看的話
倒也是有不少值得探討的觀點就是了
而並非宣傳共產主義或完全分享
他認為利用完全免費或部分免費的概念所帶來的效益
常常遠高過傳統的收費作法
亦即撇掉那些「可以忽略」的毫末成本時
可以從其他的管道帶來更大的收益
裡面最常出現的是「數量」和「金額」的相對論
書中指出有時候減少金額甚至無金額 反而可以衝高數量
而很多行業有時候是要靠「數量」來撐的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報紙 畢竟光靠10~15元的定價報社一定虧損
但如果發行量高 向廣告商索價的立場就越高
因此才會有免費報紙的出現(這就是第三方的概念)
為什麼這本書甫推出的時候
受到的是兩極化的評價
這本書的論調在我看來 充其量算是半成品
內容的邏輯不夠清晰 重點也東擺西放的
看完以後很難讓人覺得這是一套有系統的理論
不過從實驗性質的角度來看的話
倒也是有不少值得探討的觀點就是了
書裡在一開始
就界定了幾種免費的進行方式:
- 交叉補貼:免費的成本由其他高價消費覆蓋
- 三方市場:由第三方收入支撐免費的成本
- 免費增值:類似軟體公司用共享本或基本版軟體促銷付費升級版
- 非金錢市場:類似部落社會共享與禮物交換
而並非宣傳共產主義或完全分享
他認為利用完全免費或部分免費的概念所帶來的效益
常常遠高過傳統的收費作法
亦即撇掉那些「可以忽略」的毫末成本時
可以從其他的管道帶來更大的收益
裡面最常出現的是「數量」和「金額」的相對論
書中指出有時候減少金額甚至無金額 反而可以衝高數量
而很多行業有時候是要靠「數量」來撐的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報紙 畢竟光靠10~15元的定價報社一定虧損
但如果發行量高 向廣告商索價的立場就越高
因此才會有免費報紙的出現(這就是第三方的概念)
在現在這個網路時代裡 其實很多產業都面臨重新洗牌
許多人仍在怨嘆傳統媒體(電視或唱片)的式微
但其實這種利用「免費」的新趨勢 已經開始逐漸崛起
其中免費與否拿捏的關鍵 就在於「稀少性」與「豐富性」的管理
就像在對抗盜版的音樂MP3上已經有了新的方式 就是擁抱盜版
賣CD不賺錢 唱片公司就從稀少性較高的演唱會或手機鈴聲
甚至廣告代言等等作為收入 豐富的音樂免費釋出
反而成為歌手行銷自己的方法 盜版的數字越驚人
代表能接觸到的消費者越多 知名度也就能轉化為實質的金流
這種交叉補貼的做法 也的確幫唱片業的萎縮重新開啟一條活路
這本書其實有點難閱讀 因為免費索涉及的領域及概念都太廣
因此作者在論述時其實有點駁雜
要完全吸收理解要真的要下一番工夫
但《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艾瑞利已透過實驗指出
零不是另一種價格 而是感情上的熱鍵-非理性激情的一個來源
雖然經濟學總是認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但至今數位經濟的發展 已經足以讓必須負擔的成本
轉變成眾多數人平均分攤 而使個人沒有產生負擔的感覺
因此免費仍然是這個時代中極為重要的趨勢之一
對這個概念有興趣的人還是可以翻翻這本書
就像在對抗盜版的音樂MP3上已經有了新的方式 就是擁抱盜版
賣CD不賺錢 唱片公司就從稀少性較高的演唱會或手機鈴聲
甚至廣告代言等等作為收入 豐富的音樂免費釋出
反而成為歌手行銷自己的方法 盜版的數字越驚人
代表能接觸到的消費者越多 知名度也就能轉化為實質的金流
這種交叉補貼的做法 也的確幫唱片業的萎縮重新開啟一條活路
這本書其實有點難閱讀 因為免費索涉及的領域及概念都太廣
因此作者在論述時其實有點駁雜
要完全吸收理解要真的要下一番工夫
但《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艾瑞利已透過實驗指出
零不是另一種價格 而是感情上的熱鍵-非理性激情的一個來源
雖然經濟學總是認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但至今數位經濟的發展 已經足以讓必須負擔的成本
轉變成眾多數人平均分攤 而使個人沒有產生負擔的感覺
因此免費仍然是這個時代中極為重要的趨勢之一
對這個概念有興趣的人還是可以翻翻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