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看起來厚厚的 其實內容走向比較偏小品
內容較屬於行為經濟學的範疇
作者透過各種小型但精心設計的實驗 探索人類的各種行為
用以佐證是什麼外在因素 讓人們自認為理性但實則已失去判斷力
其中一個讓人印象相當深刻的實驗
是要測試者先寫下自己社會安全號碼(類似身分證字號)的最後兩碼
然後拿出一堆物品請受測者標價
猜怎麼著?所有人一至認為自己是理性估價
但結果發現末兩碼數字比較大的受試者
平均出的價是號碼較小受試者的3倍多
非常反常的一個狀況 一個人對某樣東西所認定的價格
會跟他的社會安全號碼有關 作者指出這叫做「定錨點效果」
當心中先有了一組數字後 後面的許多判斷很容易被這組數字影響
因為人天生愛比較 無論何時都會找個東西來做比較的基準點
這種作用可以用於在設計促銷方案 當你想要銷售A方案時
可以設計出一個各方面條件都差一點 但卻又更貴一點的類似選擇
亦即是「A-」 這種做法能讓本來不知道A方案值不值得的人
在經過比較後認為A的價值性相對高出許多 而因此迅速掏出錢包
另外有關「安慰劑效應」的實驗也相當特別
實驗結果顯示 人會因為預期心理的存在 而影響到真實的感受
因此同樣是兩瓶一樣的藥 包裝簡陋標示只有100元
跟包裝專業而標示1000元相比之下
其實許多人會在服用1000元的藥之後得到較好的療效
因為預期心理會促進釋放荷爾蒙跟神經傳導物質
不只能阻斷疼痛 還能製造快感
中古時期傳頌「國王的觸療」 認為王之手具備神力
因此在宗教信仰跟知識不普及的雙重因素下
許多痲瘋病人的確因為這份認知 在與國王接觸過後症狀開始減緩
最後在「獨特性需求」的人格特質實驗上
作者透過啤酒對顧客進行實驗
發覺人會因為想要與眾不同 想要表現自己個性的情況下
刻意選擇與其他人相異的餐點 但是這是在公開場合的情況下
若雙方皆不知對方的選擇時 選擇的情況則貼近真正需求許多
因此若要不因「獨特性需求」而做出令自己後悔的決定
最好的做法通常是早些決定自己的選擇 第一個說出口
甚至是在點餐前便向同桌的有人說出自己的偏好
都可以避免這類心理因素的影響
這本書最好玩的地方 就是有實際實驗的成果
又有文字和故事的佐證
一方面明白自己有多麼不理性
一方面會對如何做好自己有更深的感受
這本書讓人看清楚 原來人的行為有太多機會被操弄的
而在同時 卻也幫助我們不再這麼容易被操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