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

阿凡達


這部片的重點 並不在劇情
劇本的內容相當俗套 全然是商業片的元素
幾乎是只求符合邏輯與節奏後
就不再進一步要求了

這一部片的重點 是在於動畫與人物的完美結合
導演James Cameron歷經12年的努力
一路從動畫技術到攝影器材 乃至最後的劇院改革
全部都加以落力推動培養至成熟
直到看到了《魔戒》中的咕魯
覺得擬人數位動畫技術已然臻至成熟
才決定開始規劃拍攝這部大作
因此在這部影片中 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界線已開始模糊
場景中完全沒辦法清楚的分辨
哪些是實景拍攝 哪些是數位強化
而哪些又是完全數位繪製的

因為技術的效果已經可以將兩者融合至天衣無縫
這部分在最後的決戰中 人與機器以及一切物件的互動
算是發揮的最為淋漓盡致

《為什麼有些品牌比較強?》一書裡有提到
過去3D電影在美國 曾經數度試圖成為此行的主流
但在設備及技術不足以支援 以及體驗感未能滿足觀眾的期待下
結局都是以失敗收場 但是這次《阿凡達》在製作上
細緻的動畫技術配合3D的逼真效果
以及已在設備上跟上腳步的劇院
終於成功創造出視覺上的全新震撼
另外加上電影公司開始將3D電影的觀影經驗
視為保護電影不受盜拷的重要關鍵
因此如果要說 在這部電影看到了什麼的話

我想可以說 這部《阿凡達》
開創了下一代電影主流的一個里程碑吧

最後不得不說 雖然在裡面的反派上校其頑強及狠勁
讓人看到最後恨得心癢癢的
不過那股不屈不撓堅持完成任務的精神
對於眼下身為國軍弟兄的我來說
還是不得不對他致上一份崇高的敬意

敬禮!

2010年2月16日 星期二

比陽光燦爛,比雪潔淨

More about 比陽光燦爛,比雪潔淨
要說在軟性的書籍接觸上 我比較喜歡看的
應該屬於在內容上有著個人經歷或體驗的
像《最後的演講》及《這些年,二哥哥很想你》
都是作者自己在人生中走過的路途
因為親身 所以不需太多文字的修飾點綴
便自然而然的綻發出濃厚的個人風格與價值
透過文字的理解及衝撞 閱讀者所自有的世界
也在不知不覺中的一點一點的跟著打開了

至於為什麼開始偏愛上旅行文學
或許就是因為裡面所描繪的
都是旅者一步一步所踏下的記憶及痕跡

這本書所寫的 是作者在退伍後
以自助的方式踏上雲南以至於西藏的旅程
跟一般「休閒型」的旅遊文學不同之處
在於他在旅行的過程中 處處回憶著人類基本的存在情境
並進行深刻的反思 因此在書中常見到
作者在每個落腳處都回憶著歷史在當地的刻劃
並以對等的角度試圖理解其中的意義
從而發掘出許多不同於以前在書本上所學
而是以那裡的人民為中心 所獨有的生活及文化思維

其中最連貫而持續的思考 大概就是「中心/邊陲」的意識吧
在過去的觀念裡 雲南以及新疆等地都是理所當然的「邊疆」
只因它們地處於邊際而遙遠的疆域
就像花蓮及台東這些「後花園」的存在
相對於台灣也有些「邊疆」的意味
作者在旅途中不斷的抱著自己對邊疆地區的神秘想像
一步一步的往秋海棠的深處邁進 而在許多的驚喜及震撼之餘
卻也夾雜著許多想像破滅的失落情緒
許多曾經充滿異域風味的村鎮 因為這幾年大陸的興盛
以及旅遊風氣的開放 已逐漸開始商業化而釋放出市儈的氣息
許多到訪的旅人 都譴責膚淺的交易行為荼毒了原始的風貌
但卻似乎未曾想過 邊疆的人在看著中原日漸繁華的同時
卻不能與之並進 以求改善自己的生活
只為了滿足這些旅者的期待與好奇心
他們就必須忍受這種與進步脫節的「相對剝離感」?

我突然想到前幾年 花蓮當地人在爭取國家建設時的聲嘶力竭
以及許多專業人士以國家及生態發展的大格局
力勸政府停止開發的苦口婆心
嚴長壽一直是我很尊敬的一個領袖
但是他在這塊議題上的見解 卻始終讓不少東部人憤怒
許多人都倡導 東部的開發應該順應當地的風俗民情
並擷取其中的文化精華加以包裝
才是同時兼顧發展與保存的萬全之計
說起來實在好聽 只是研究所念了兩年下來
試著做過旅遊規劃後 才知道對於一個地方文化的價值提煉
是怎樣漫長而耗費心力的一個過程

那需要多久的時間累積 又需要多大的意志凝聚
台灣的文化到目前為止都還只停留在「多元」的層面
要將其精髓昇華出來 又豈是在上位者三言兩語能解決的事

這本書說不上精采 但是卻充滿賞玩的價值
內頁有附上許多自攝的照片 許多圖像都還殘留著浩瀚的氣勢
重點是許多對於社會現象的思辨與解讀
都能夠讓人在融入情境時還多了些許的深層思考



補記:
作者在出發之際遇上了一個貴州的女孩
中專(近台灣高職)畢業後曾經先後到北京及上海等地工作
之後為了離家近些 毅然辭了工作隻身返回昆明
面對的就只有全然未知的未來

「怕不怕去了後悔?」
『後不後悔,都是自己選的。』

看到這句話 充滿著與弱冠之年不相稱的達觀與氣度
心裡再度起了難以言喻的震撼

下部隊


到最後出乎所有人意料 我的落腳處是在海巡署的東巡局
一個在台東新站旁邊 步行30分鐘就可以到的單位

報到當天 我心裡抱著許多的緊張與不確定

台東對我來說 其實算是陌生的
除了大學的班遊還有跟前女友的出遊記憶
這個城市一直只是我路過的一個鐵路中繼站
就算研究所有再度造訪一次
但留下的印象也只有「崔爾雅的老家」而已

這次坐在火車上 慢慢沿著南迴往東走
在一陣山路穿梭後 突然眼前映入整片遼闊的海岸線
我才意識到 自己心裡熟悉的感覺並不僅是花蓮這個求學地

而是整個東海岸 專屬於台灣後花園獨有的氣息

看著久違的藍天白雲及山巒起伏
心裡突然湧起難以言喻的情感 似乎是種歸鄉的喜悅 
當初從東華畢業之後 原本以為必須跟東部告別好一陣子
怎也沒想到相隔兩年後的服役 卻又讓我重新回到這塊土地
好久不見的愜意重新回到靈魂裡 瞬間沖散了一切的不安

出車站的那一刻 馬上買了許久未見的池上飯包來吃
坐在車站外面的階梯 有著許多的滿足

下部隊的生活開始脫離訓練的模式
身邊不再有一大群的同梯弟兄一起按表操課
取而代之的是學長及長官 這種環境對我來說最麻煩的
或許就是跟這些人的相處了
由於在部隊裡的表現 會決定日後生活的爽度
而爽度越高 我可以自己念書的自由度也就越高
因此就算不太喜歡 我也必須開始強迫自己
去習慣在別人的眼光下生活 並照別人的看法來修正自己

媽的…這對過去幾乎不顧別人眼光在生活的我來說
已經算是一項艱鉅的挑戰了

更麻煩的是 我必須去多少讓自己與別人交際
太過於獨來獨往的作風不但會讓自己與其他人疏離
也會讓自己缺少很多在必要時刻的幫助
甚至給人「不合群」的印象
但是學長們與長官們大都不可能主動拉近關係
這時候要怎麼適度的與他們互動 並拿捏基本的應對進退
對於討厭與陌生人互動的我 又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還好本人有「抽菸」這項特殊技能
目前算是很順利的先打進了菸槍一族

而由於通資作業大隊是屬於行政上的後勤業務
所以站哨這檔事基本上已經跟我絕緣了
工作的內容主要是坐在總機前面等電話
有時候會支援網頁的維護還有雷達和無線電的操作
但因為這幾天正好碰上年假 整個部隊幾乎停止運作
所以除了坐在辦公室裡拼命背各單位的電話號碼之外
剩下的時間就是看自己帶去的書
還有做各種菜鳥應該做的事(掃廁所跟打飯洗碗之類的)
而每天晚上睡前跟學長們坐在走廊上
一邊看著滿天星斗一邊點起一根菸
放掉一整天的精神壓力 那可能是一天最舒坦的時刻

過完年以後就要準備正式上崗位了
業務越早熟悉上手 就可以在待命的時候看自己的書
總機又尤其是最常發呆的單位
對於我這個要準備英文的人來說
還真的是不可多得的好職缺
在報到的第三天晚上 逐漸摸熟作息之後
我在床上抓起了手電筒縮進被窩
開始一頁頁的背起隨手本的單字
背到一半忽然有種「我在搞什麼?」的錯愕

曾幾何時 我也開始成為會在棉被裡背單字的人了

大學的時候曾經不太瞧得起一直拼命唸書的人
認為他們不懂得擁抱人生 只知道縮在自己的世界中
現在回想起來 也許當時在他們心中
早就已經有了屬於自己所想要追求的目標了吧

我反而是在落後的那一群呢……

2010年2月8日 星期一

原鄉時尚

More about 原鄉時尚
之前在參加遊程競賽的時候
對於「台灣特色」這個主題一直有瓶頸
加上最近接觸到創意這塊領域的時候
發覺自己過去大量閱讀商管書籍 讓自己的腦袋有些過度量化了
因此在書局看到這本內容軟性 又企圖挖掘原鄉價值的書時
就把它買回來看了

書的內容主要是在談「文化創意產業」
作者是華陶窯的執行長 透過亞洲文化協會(ACC)的贊助
在2004年國外各地的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園區參觀
再透過對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的經驗和國外參訪的見聞
試圖述說文化創意產業的真正內涵及發展時成長的養料

看到一半就開始在想 如果說每個國家在文化創意產業上的發展
大多取決於過往文化的厚度 那台灣在「文化」這個名詞上
或許就是缺少一個一開始的定錨點
我們過去所熟悉的5000年文物歷史
以現在去中國化的角度來看 這些東西其實是根留於中國大陸的
它們是中國文化 而非台灣文化 但在本土化的口號過後
台灣卻沒有去仔細挖掘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因此許多人或許都還知道《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的墨寶
或許都還知道萬里長城的興衰起落
但是對於自己所居住的土地 以及先民到台灣以後在各地的故事
卻反常的陌生許多 因此台灣的特色始終停留在「多元」
卻無法再凝煉出一個更高層次的特質
(日本的「簡樸」及法國的「浪漫」皆是此類)
這種缺乏「文化之根」的情形
可能是政府多年來推動各項本土觀光計畫
卻始終成效不彰的主因之一

比較可惜的是這本書的敘述有點過於扁平
文筆著墨大多類似旅行文學的心有所感
無法真正產生太多知識上的理解
也沒有傳遞出每個獨特的文化現場它們之所以特別
或作為一個文化創意產業之所以行銷成功的道理
(也有可能是自己對文字的感受力不夠的關係所致)
不過總觀來說這本書還不錯 可以看看別的國家
怎樣從自己的原鄉風土中挖掘出時尚語言
並讓這些語言對世界的觀光客產生莫大的吸引力
尤其日後極有可能必須大量倚重觀光服務業的台灣來說
這樣的基底絕對不可或缺

別為自己找藉口

More about 別為自己找藉口
會想看這本書 純粹是因為當兵的關係
由於軍事管理的概念與一般企業管理有很大的落差
之前在《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中有稍微看到了一些概念
所以想藉著這本書了解一下軍事管理的思想
順便看看能不能幫助自己更快速的適應軍旅生活

內容的主軸很簡單 大抵上不脫「責任」兩字
書的一開始以一段簡單的敘述 說明西點軍校對責任的重視
在美國西點軍校裏有一個廣為傳誦的悠久傳統,就是遇到軍官問話,只能有四種回答「報告長官,是」「報告長官,不是」「報告長官,不知道」「報告長官,沒有任何藉口」。除此之外,不能多說一個字。
作者認為 平常人在發生狀況時
都會為自己的處境找出許多推託藉口
有些藉口可能聽起來可笑 有些藉口可能聽起來冠冕堂皇
但是都會同樣造成同樣的結果 也就是任務並未完成
而在沒有藉口的心態下 人就會積極的尋找客種克服問題的辦法
當把平常尋找藉口的時間和精力用到工作上時
其實會鍛鍊出許多人的意志力和執行力

作者特別強調西點軍校在責任感上的培養
是來自於對學員在「服從」上的訓練
因此西點軍校制訂了許多粗細不一的教條跟規矩
有時更會利用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來磨練學員堅忍的心志
一旦學員學會絕對的服從之後
軍隊才有可能雷厲風行的執行各種艱鉅的任務
在新訓的時候常聽到新兵在為自己出的錯說明理由時
班長都會直截了當的回一句:

「干我屁事啊!」

每次聽到這句話再仔細想一想
有時候還真的會發覺 很多時候聽起來合理的解釋
都只是在為自己不肯再多加盡力
而找的開脫理由而已

比較可惜的是其實作者寫到後面
太過於侷限在絕對的命令與絕對的服從
此兩者的實行固然可以提高數倍的執行力
但是當將士無能累死三軍的時候
這種不具任何彈性的行為模式反而會讓企業走上毀滅之路
在真實的企業營運當中 如果在執行時缺乏彈性的應變能力
甚至是激勵變革的破壞性作風
那整間企業到最後只會淪為僵固腐化的笨重巨獸而已

當兵到現在 最常看到的文化是只求把事情做完
而非把事情做好 這種只注重表面的敷衍風氣
便是絕對服從所帶來的副作用 雖然在軍中行之有年
但是若帶著同樣的作風到企業內部 下場大概是害死所有人
這本書純粹是因為自己開始當兵才看的 內容真的不怎麼紮實
很多過於美好的觀念 大都是作者對軍隊文化過度的期許
所以除非想要對軍事管理的思維熟悉一點
不然就不要浪費時間看這本書了

銜接訓


這次的銜接訓總共分兩個階段
先是在台北8天的基礎訓 再來是去桃園4天的見習訓
最後才是由通資大隊的隊長親自進行分發

銜接訓跟新訓最大的差別 在於訓練重點的不同
新訓很大一部分的訓練是擺在體能上的提升
目的是讓新兵能在短時間內擁有一定的身體強度
紀律跟文化的適應這時只是基本的要求而已
而銜接訓在體能上的操練相對減少許多
反而是在新兵身上施加許多精神上的壓力
像是禮節的重視以及諸多繁複的規矩
都是要讓新兵能在所屬的單位內盡早進入狀況
因此雖然這十幾天的物質條件跟中心相比好上許多
但其實許多人都覺得在諸多的教條束縛之下
時間過起來反而感覺相對漫長

不過在適應之後
就只剩一個「爽」字而已了……

台北的受訓單位在木柵一帶 那裏是海巡署的署部
簡單說就是處於「皇帝的腳底下」
由於裡面有許多高階的長官任職
因此在物質條件上大都是一等一的好
光是亮到反光的地板加上床鋪都有香味的寢室
還有三不五時有蒲燒鰻跟東坡肉之類的伙食
都讓我覺得自己沒有資格跟別人喊個「苦」字
而且許多過去不成文的潛規則(像是倒背包之類的)
在這裡都廢除已久 因此要注意的規矩細節雖然多
但是在8天過後每個人都覺得爽到翻天

在要走的最後一天 我們被派去清理機房
工作是把所有報廢的機件用推車運出去丟棄
當看到帶頭的中隊長隨手抓起一台印表機就往垃圾堆裡砸的時候
我才意識到國軍果然也是花錢如流水的公務機關之一
看著一台大行機件從自己手上拋出
在空中劃出一個拋物線後在垃圾堆裡撞個支離破碎
每個人都像是為了發洩幾天來所累積的壓力
發瘋似的狂丟 那天下午我就這樣一直扔一直扔
大概砸掉了超過20台的機件 砸完之後還真的有種莫名的爽感

後面在桃園的4天見習訓 算是讓我見識到軍中真正低落的一面
我們去的單位是通資作業大隊的總部 雖然名為總部
但是營區裡都是老舊的日式建築 許多廳舍都早已棄置不用
加上照明設備也嚴重短缺 所以一旦入夜
整個營區只能用「陰森」兩個字來形容
由於沒有業務壓力 但是長官又不願見士兵們過得太爽
因此永遠有做不完的雜事來填補辦完正事後的餘裕
從署部離開時學長就有透漏說這幾天的工作就是「瘋狂掃落葉」
結果還真的就是硬生生的掃了四天的落葉加上一堆清潔工作
帶隊的班長說這裡的文化就是這樣
大家都沒辦法休息 只好自己想辦法混
但是因為長官太少太容易混 所以整個營區的士氣就相當渙散
因為每個人都從菜兵就開學著始鑽漏洞
變成學長時也就無心要求學弟精實 學長學弟制相對薄弱
但是低迷的士氣加上破敗的建築設備
整個營區顯得死氣沉沉 完全沒辦法讓任何人積極起來
在毫無目標及工作意義卻又必須想辦法混完一天的情形下
4天的見習訓雖然表面上短 卻讓人感覺最為漫長
因此每個人在等待分發時 都相當恐懼自己會被分到這個單位
所謂「爽單位有苦缺」 就是指這種隱藏性的籤王
軍中的謠言很可怕 常常把完全沒有的事傳得跟千真萬確一樣
分發前許多學長都繪聲繪影的推測會中籤王的人選

有人說駕駛兵要退伍了 所以會留有駕駛專長的人下來
有人說單位缺乏水電工 所以會留有水電專長的人下來
有人說伙房裡面很缺人 所以會留有食勤專長的人下來

結果本人因為因此變成呼聲最高的留任人選(駕駛跟食勤都有)
最後一天還有學長直接跟我說:「你一定留啦!」
看著大家的表情 我突然有點能體會抽籤那天被丟到南沙的人
站在抽籤台上看著底下弟兄的笑臉時 是怎樣的心情

真的是他媽的…眼淚都快掉出來了!

結果分發名單公布以後完全變調
包括本人在內呼聲最高的前三名人選
全部都被分到各區隊去 而當初老神在在
認為自己絕對回台北老家的弟兄
反而被留了兩個下來 當心輔官公布分發名單的那一瞬間
兩個幸運抽中籤王的弟兄臉上的表情…嗯…非常有戲劇張力
也是從那刻開始 我從此完全對軍中的傳言失去信任

不過在桃園的4天還是有爽點 除了每天閒來無事的打掃
還遇上了單位辦的尾牙宴 一群新兵不但大吃了一頓外燴
最後抽獎的時候 合計只有12員的銜接班
硬是抽走了5項獎品(還都是高階長官贊助的…)
本人很狗屎的抽中了一台烤箱
上台的時候看著長官還有坐在底下靠北的學長
心裡真的只有惶恐而已……

最後我的部隊是在通資大隊第三中隊底下的東巡所
負責台東地區的業務 主要是資訊設備的管理跟維護
目前查到的資訊似乎都沒有太負面(也就是「爽」的意思)
基本上只要態度積極 業務內容學習得夠快
就能越快完全擁有自己的生活 而且最讓我安心的是
跟我一起去東巡局報到的 是一個在新訓中心時就認識的同梯
而他也希望能在當兵時補強日文 以備退伍時能去日本攻讀碩士
也就是說 我在後面的9個月除了有充分的餘裕外
還有了可以一起努力念書的夥伴

真的是沒什麼好再奢求的了 我幾乎要把我的好運用光了
感謝老天爺 一路幫我幫到了最後
接下來能不能堅持下去 真的是要靠自己了

衝啊衝啊衝啊衝啊衝啊!!!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你的服務跟得上品牌嗎?

More about 你的服務跟得上品牌嗎?
這本書是爾雅送的生日禮物
當初因為正對品牌的議題有興趣
看到這本試圖結合品牌與服務兩個概念的書
就毫不猶豫的放進書單裡了
而且也有預感該會是爾雅去挑這本
果不其然 我很順利的收到這本書了~

這本書最簡單的概念 就是裡面不斷提及的「品牌化客服」
作者認為一間公司的品牌印象若要能深植人心
除了傳統的廣告宣傳與產品設計之外
最關鍵的部分其實是在提供客戶服務的過程
畢竟品牌的功能在一開始其實僅限於帶來顧客
若要能留住顧客 最需要的還是符合品牌的價值與承諾
並且能維持一致水準的服務品質

作者將「品牌化客服」刻意與「一般客服」加以區隔
目的是在釐清說 「一般客服」的內容大多萬變不離其宗
最常見的就是制式化的口吻加上標準的作業流程
這樣的做法或許能滿足客戶一些基本的需求 
但過於冷硬的模式無法讓顧客與企業間產生更深層的關係與互動
這樣的交流在如今「顧客關係管理」當道的環境
便可能是競爭者與自家公司之間的差距所在
因此作者認為唯有將公司品牌價值與承諾加以定位並釐清
並根據SERVQUAL模型的五大特性結合於客服之上
才能成功完成「品牌化客服」的準備工作

至於如何將品牌完整附加於服務上 書裡的著墨頗有篇幅
但是卻大多聚焦於企業文化的營造以及人力資源的管理
因此在內容上其實在一開始閱讀時
跟一般的企管書籍相比之下會感覺換湯不換藥
但念到後面才突然想到 或許因為自己本身就身處在服務業
在「服務即品牌」的競爭環境下
這本書的內容對我來說的確是理所當然
但對於書中提到的許多其他產業來說(尤其以製造業為主)
當服務並非其直接的利潤來源時 其實就很容易在營運中被忽略
像Dell的客服過去就時常因參差不齊的品質而飽受非議
而西南航空卻因其具備品牌特色的服務方式而被受顧客歡迎
因此這類品牌化客服的建立 在長期利益的觀點下的確不容忽視

要說書裡比較特別的觀點 應該就是「品牌捍衛團隊」的建立
作者認為企業可以在推行「品牌化客服」的初期
根據個人特質及業務範圍和需求挑選出2~20名品牌捍衛者
這些人必須能幫公司確立品牌化的方向並具體帶頭表現
或是針對各種可能有益的想法進行實行和檢驗
最重要的是 他們是企業潛在的內部顧問
除了擔任高階主管的諮詢對象 還可激勵並帶動員工間的工作氣氛
雖然這樣的團隊建立需要大量的教育訓練和相符的人選
甚至有可能會讓員工在原本業務與品牌推動中間失衡
但作者認為問題的產生與否
還是要回歸於管理階層是否具有同樣的認知與熱情加以支持
否則若管理階層毫無意願 計畫胎死腹中的機率反而更大

這本書在細部中還提到許多較為具體的做法
在我看來比較偏向於以理論為出發點的工具書
因此理論雖然無甚創新 但卻多了許多實行工具的參考
或許對服務業以外產業的人來說
這本書可以提供一個強化服務品質的方向
對於品牌及服務有興趣的人可以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