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0年2月16日 星期二

比陽光燦爛,比雪潔淨

More about 比陽光燦爛,比雪潔淨
要說在軟性的書籍接觸上 我比較喜歡看的
應該屬於在內容上有著個人經歷或體驗的
像《最後的演講》及《這些年,二哥哥很想你》
都是作者自己在人生中走過的路途
因為親身 所以不需太多文字的修飾點綴
便自然而然的綻發出濃厚的個人風格與價值
透過文字的理解及衝撞 閱讀者所自有的世界
也在不知不覺中的一點一點的跟著打開了

至於為什麼開始偏愛上旅行文學
或許就是因為裡面所描繪的
都是旅者一步一步所踏下的記憶及痕跡

這本書所寫的 是作者在退伍後
以自助的方式踏上雲南以至於西藏的旅程
跟一般「休閒型」的旅遊文學不同之處
在於他在旅行的過程中 處處回憶著人類基本的存在情境
並進行深刻的反思 因此在書中常見到
作者在每個落腳處都回憶著歷史在當地的刻劃
並以對等的角度試圖理解其中的意義
從而發掘出許多不同於以前在書本上所學
而是以那裡的人民為中心 所獨有的生活及文化思維

其中最連貫而持續的思考 大概就是「中心/邊陲」的意識吧
在過去的觀念裡 雲南以及新疆等地都是理所當然的「邊疆」
只因它們地處於邊際而遙遠的疆域
就像花蓮及台東這些「後花園」的存在
相對於台灣也有些「邊疆」的意味
作者在旅途中不斷的抱著自己對邊疆地區的神秘想像
一步一步的往秋海棠的深處邁進 而在許多的驚喜及震撼之餘
卻也夾雜著許多想像破滅的失落情緒
許多曾經充滿異域風味的村鎮 因為這幾年大陸的興盛
以及旅遊風氣的開放 已逐漸開始商業化而釋放出市儈的氣息
許多到訪的旅人 都譴責膚淺的交易行為荼毒了原始的風貌
但卻似乎未曾想過 邊疆的人在看著中原日漸繁華的同時
卻不能與之並進 以求改善自己的生活
只為了滿足這些旅者的期待與好奇心
他們就必須忍受這種與進步脫節的「相對剝離感」?

我突然想到前幾年 花蓮當地人在爭取國家建設時的聲嘶力竭
以及許多專業人士以國家及生態發展的大格局
力勸政府停止開發的苦口婆心
嚴長壽一直是我很尊敬的一個領袖
但是他在這塊議題上的見解 卻始終讓不少東部人憤怒
許多人都倡導 東部的開發應該順應當地的風俗民情
並擷取其中的文化精華加以包裝
才是同時兼顧發展與保存的萬全之計
說起來實在好聽 只是研究所念了兩年下來
試著做過旅遊規劃後 才知道對於一個地方文化的價值提煉
是怎樣漫長而耗費心力的一個過程

那需要多久的時間累積 又需要多大的意志凝聚
台灣的文化到目前為止都還只停留在「多元」的層面
要將其精髓昇華出來 又豈是在上位者三言兩語能解決的事

這本書說不上精采 但是卻充滿賞玩的價值
內頁有附上許多自攝的照片 許多圖像都還殘留著浩瀚的氣勢
重點是許多對於社會現象的思辨與解讀
都能夠讓人在融入情境時還多了些許的深層思考



補記:
作者在出發之際遇上了一個貴州的女孩
中專(近台灣高職)畢業後曾經先後到北京及上海等地工作
之後為了離家近些 毅然辭了工作隻身返回昆明
面對的就只有全然未知的未來

「怕不怕去了後悔?」
『後不後悔,都是自己選的。』

看到這句話 充滿著與弱冠之年不相稱的達觀與氣度
心裡再度起了難以言喻的震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