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算是《任性創業法則》的延伸閱讀
其實之前在看《世界又熱、又平、又擠》時
就開始對新時代的環保工程議題有些興趣
只是一直找不到(也可能是沒用心找)其他喜歡的讀物
直到誤打誤撞買了《任性創業法則》且看完之後
發覺書末的廣告頁推薦著這本書 看起來似乎不錯
我就很理所當然的出手了
只是看了以後 才發覺跟原本預想的內容有些落差
這本書單從命名來看 許多人會以為它是有關實體設計的
但其實裡面的內容相當偏向環保議題
主要是針對如何去設計產品甚至是製程的概念
在這本書的論點中 過去社會上相當強調的資源回收
其實僅是所謂的「降級回收」
因為回收的廢棄物無法「徹底分離」成各種原料
且回收後的再製品大都犧牲了原本材料所擁有的品質
因此就算經過數次再製 最後也無法避免的成為廢棄物的命運
且在回收及再製的過程中 為了拆解複合物所加入的化學藥劑
極有可能又是他種對環境有害的危險物質
作者認為這些問題的真正源頭 是在於並未考慮環境影響的工業設計
強調真正好的設計 必須考量到產品在生命週期結束之後的處置
因此必須使其在回收過程中能重新分離回不同的原料
作者在這裡提出「自然循環」和「工業循環」兩種再生迴圈
自然循環的物質可經由生物分解再度成為自然界的「生態養分」
工業循環的物質則是經由適當拆解 保有原材料的品質而成為「工業養分」
在這兩者之外的例外則是目前無力處置的「存儲品(Unmarketables)」
如核廢料便屬此類 因此在有辦法去除其毒性或再利用的之前
此種物質應被安全且高度謹慎的存放
另外工業循環的許多材料皆有其化學特質
而自然循環內的物質亦有其生物特性
兩種循環內的物質若不慎滲進彼此的領域
則許多產品可能因生態物質而影響品質 環境更會因化學物質而慘遭破壞
因此兩種循環雖各有其高度效益 但彼此交錯卻是大忌中的大忌
與眾不同的是 作者不認同傳統論點中
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互相衝突的論點
表示經濟的成長不該受環境設計的左右
反而是讓產業更加壯大 並透過其成長所衍生更強大的經濟力量
來修復滋養這個世界 因此經濟成長本身並非問題癥結
只要規劃出適切的設計方案 使產品及製程都可容納於自然循環
抑或隔絕於工業循環內 經濟成長可以是件美事
書朱最後的附錄中有提出許多目前已在市場上的產品
皆是完整實踐「從搖籃到搖籃」概念的設計產品
而最直接的例子便是這本書在美國的原版書
便是由可100%拆解進入工業循環的合成塑膠及無毒油墨製成
而非過去經過大量砍伐所取得的木材纖維
顯示這樣的概念並非空談 而是真正已經可付諸實踐的
遺憾的是這樣的概念非一人之力可實踐
但對於目前愈顯重要且急迫的環境議題上
這本書無疑可視為敲下一聲極具建設性的響鐘
若能將此觀念長存於心中
或許每個人都能在不同的時空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實踐
這本書極具一讀的價值
如果對於環境議題 有那麼一點興趣與關心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