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換檔

參加難得一次的大學同學會 遇到了友維
跟他聊著同時聽著他跟褚志鵬老師談著 出國攻讀博士的準備工作
才發覺不只崔爾雅 似乎連我自己也把這件事情想得太簡單
原本以為至少完成一些事了 現在又發現還有更多事情需要完成

我又開始急了

現在可能要寫第三篇研究才行
但是還在思考要在什麼時間點寫比較好
太早寫的話自己對實務的體會還不夠
目前紙上談兵的瓶頸很難有顯著的突破
太晚寫的話又會耽誤到投稿時間
這樣自己的準備時間又勢必要拉長

我最多只有三年 可是三年很短

想到在《鋼之煉金術士》裡 蘭芳要求幫斷臂裝上機械鎧時
吶喊著要回到姚麟身邊的決心:
「如果他要一年,那我半年就能恢復!」
我可能也要有這樣的決心才行
如果大家都說半年內工作可以上手的話
那我可能需要三個月就把一切抓起來才行

一年前決定出國攻讀博士時 總覺得從小到大沒幾次盡過全力的我
這次總算認真起來不知道會是什麼感覺
我那時候還有著滿心的期待

結果到現在感覺 只有他媽的累

還兩個多月就要退伍了 接下來就是出社會累積經歷的日子
原本已經覺得很拚的生活 現在還需要再繼續加把勁了
如果我記得沒錯 手排車要把車速推向下一個高峰
要做的動作就是「換檔」

退伍以後 我想也要準備「換檔」了

開機


這本書很有趣 顛覆過去許多對於大眾文化的觀感
不像過去許多言論一味的傾向批評其負面價值
作者用另一種的角度去探討大眾文化對人類產生的正面影響
並迎擊各種對於各種「開機」的偏頗批判
讓人用不同的方式認識資訊時代「開機行為」的真正本質

拿本人的最愛 但總是受千夫所指的「電玩」來說吧
對許多的家長而言 電玩無非就是個毫無正面價值的娛樂
不但減少從事戶外健康活動的時間 夾帶暴力與色情的遊戲
也會不利於孩子的發育與成長 但是在嘗試分析人與遊戲的互動後
作者認為電玩其實能帶給人類知性上的進步
理由在於現在許多知名的大作 背後都充滿複雜的規則及邏輯
用玩家常掛在口中的語彙 就是指遊戲的「耐玩度」
作者因此提出了「探索」跟「套疊」這兩個現代電玩很重要的學習

「探索」意旨研究整個遊戲後的邏輯性
基本上這是每個玩家一開始的工作 藉由掌握遊戲規則中的能與不能
繼而讓自己遊刃有餘 特別像「世紀帝國」這種戰略性的遊戲
比起過去簡單的「超級瑪莉」或「冒險島」
遊戲規則的拿捏往往能決定遊戲某一瞬間的變化
因此「探索」的能力 其實就是適應現在科技環境的訓練

「套疊」則是在完成「探索」後必須具備的另外能力
也就是必須同時注意細節與大方向
這部份的訓練在《太空戰士》這種劇情類遊戲中特別明顯
遊戲通常設計為玩家必須要完成許許多多的小細節
才能在最後完成某個階段的事件 而這些事件的組合
往往又是另一個發展甚至是通往某些特殊場景的必要條件
因此玩家必須有能力對所有事件做出先後排序
並且不偏離方向的逐一完成 最後才能成功攻略自己所想要的結局
而這樣的能力若應用到生活或工作上時
便成為「問題分解」能力的基礎

但這有一個前提 就是玩家真的要認真的玩遊戲
並且努力追求完美 別三不五時偷看攻略(我…我只是當參考)
也別一開始就用密技調到最強(……)
這樣才有訓練的可能及價值 另外作者也提到
由於遊戲的推展會刺激到類似得到自我成就的腦內啡系統
因此縱使在玩遊戲的過程得到能力的訓練
但若無法自我節制的話 便會出現沉迷的現象
所以與過去浪費時間或不務正業等批判 其實是不衝突的

另外在電視及電影的部份也有提到
雖然大多數人都不滿這兩者中所充斥的劣質品
但是實際上從平均狀況來看 現代的作品遠較過去聰明
因此觀眾的也沒有評論家所說的那般墮落
就像「Lost檔案」影集及「關鍵報告」等大作
幾乎都是透過精心設計來挑戰觀眾的思考能力
觀眾必須透過情結中四散的人物關係及劇情提示
來推測或串連整個劇情的走線
以及許多看似普通卻具有隱義的對白及笑點
加上現代消費者已經懂得透過DVD或有線電視等管道
重複觀賞喜愛的節目 因此許作品也開始在「耐看度」上下功夫
冀望觀眾能在每次重複收看時 能在因重複而逐漸熟悉的劇情中
找到製作人或導演當初為觀眾所埋下的伏筆而感到驚喜
因此儘管爛節目儘管照樣播出 力量卻大不如前
正因如此 傳統電視頻道在品質未有進步的情況下
開始出現收視率下滑的慘況 而觀眾並沒有因媒體的氾濫而膚淺
反而讓自己的大腦在分析能力上逐漸提升 朝更有深度的方向前進

想當然耳 這本書並非要人們完全放任自己的娛樂方式
而只是提出在看待電玩或電視甚至是網際網路時
應該改變過去用來判斷「價值有無」的「標準」
而非總是使用舊有觀點來批判新興的科技與文化
就像書中一開始提到的 如果電玩是固有的娛樂管道
閱讀反而是新興的生活方式
傳統的人們是否會以電玩的活潑來否定閱讀的閒適?
網際網路對於人際的發展 會否也被拿來批判閱讀是孤僻的?
這種立場對調的思考 有時候總是會讓人耳目一新

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被展示的傷口


很特別的一本書 在講有關「創傷型博物館」的內涵
原本我以為這只是本蜻蜓點水的博覽式書籍而已
畢竟小小本的 也不怎厚
一開始還擔心太快看完 後面等放假的日子如何是好
看了才發覺這是一本真材實料的論文著作
結果為了從頭到尾把它看懂 最後足足花了我一個禮拜才看完它

在作者的認知中 博物館存在的意義
是為了成為一個「透過空間安排來保存記憶的機構」
透過蒐集各式的物質文化 藉由典藏及詮釋等手法
以保留人類文明之歷程 並同時書寫歷史
全球知名的「大英博物館」便是以人類文明的演進為基礎
對博物館的常設展進行排列 因此進館後的閱覽路線
大都是由古代的羅馬和埃及等西方文明的根源起頭
繼而展延至逐步近代的歐洲文明 
另外遠東文明在規劃上通常在展示位置上與西方文明相對
目的則是為了製造文化相對的呼應感

這類歷史或文明取向的博物館 除了歌功頌德外
更多的目的是在於提供休閒娛樂與教育學習的功能
創傷型博物館的調性及目的則截然不同
雖然同樣身為歷史的記憶空間
但這類博物館記錄的是因戰爭或政治等衝突而劃下的傷口
因此參觀經驗自然也無法讓人感到太多的輕鬆愉悅
作者認為這類博物館的重點是在於影響並形塑創傷記憶
可能是個人的 也可能是放諸於國族層次的
最後的目的則是藉由創傷的展現警惕並教育社會
不要再重蹈歷史的覆轍

但由於創傷型博物館所展示的記憶中
牽涉到許多戰爭或政治的意識型態
因此在建構歷史時也無可避免的受到許多爭議
在作者所引用的案例中 有關猶太浩劫的博物館便有極大差異
對美國人來說 猶太浩劫的記憶強化了他們身為世界大戰戰勝國
身為「解放者」的崇高榮耀 並譴責納粹所犯下的罪
但對於猶太人之國-以色列而言 猶太浩劫被視為國族之怒
紀念館的設立不但未有帶動期望和平的意識 反而激起了報復心態
令國民將其內化為攻擊行為正當化的理由
認為他們所從事的攻擊或反擊行動 都是為了不再任民族遭受欺侮
反而是同為受德國所侵略的荷蘭 在猶太浩劫的描述上最為中庸
目的只為了忠實呈現歷史傷痛的痕跡
藉此告訴世人狹隘的民族主義帶來的混亂及傷痛

而在廣島設立的核爆紀念館 對作者來說則充滿了非議
核爆紀念館的設置目的宣稱是要告知世人核子武器的恐怖
並悼念因核子攻擊而犧牲的無辜市民們
但備受外界批評的是 紀念館對於日軍發動侵略的暴行隻字未提
反而刻意強調日本身為最後「戰敗國」所背負的傷害
因此有些曾在歷史上身為被侵略民族的他國遊客
會對於這間紀念館的設立感到不平衡的憤怒
諸如此類因民族或政治觀點的不同而產生的意識衝突
皆是創傷型博物館所特有的難題

小時候是有去過博物館的 但是對當時年紀的我來說
「博物館」的存在就只是個擺滿一堆東西的無聊地方而已
長大以後開始會去接觸一些短期性的展覽
但是對於參觀博物館的耗時性始終興趣缺缺
這本書算是一扇窗 讓人了解用什麼樣的心態及思維看待博物館
如果能自表面的讚嘆或震攝下 進一步感受其隱藏的歷史脈絡
我想參觀一趟博物館 應該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等到退伍以後 找個時間 找個有興趣的主題
再去好好的去走一遭好了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消費社會學


有時候覺得商業或企管的樂趣就在這裡
因為是由人本身或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所構成
故凡是與之所牽扯的一切都必須納入考慮
因為這樣的特性 許多看似隔行如隔山的專門知識
都會在接觸以後找到或多或少的關聯性
就像「消費者行為」其實是透過心理學的角度去建構分析模式 
這本「消費社會學」或許能對難以捉摸的消費流行
提供一些自社會文化的觀點所得的理解

大抵而言 消費開始產生「維生」之外的意義
約是在19世紀的英格蘭 那時候貴族在晉見女皇時
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 另外也意欲與平民階級做出區分
因此開始利用大量的奢侈品妝點自己
並在負責舉辦宴會時使用高檔的器皿及桌具
這種風氣逐漸使消費脫離維生所需 變成了炫耀或是競爭的手段
而隨著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發展
財富不再是貴族的特權
原是平民的人群也開始逐漸擁有自己可額外支配的資源
為了證明自己已非過去的血汗工人
這些俗稱「中產階級」的族群便開始學習炫耀性的消費
以達到階級區隔的目的

只是俗稱「富過三代才懂得穿衣吃飯」
徒然錢財的富有並沒有辦法讓這些新興的白領理解
如何才能達成他人眼中「正確而適當的消費」
盲目亂花錢的下場大多數只會淪為被暗地譏諷的「暴發戶」 
故在這樣的慾望及壓力驅使 可以想見的最快的捷徑便是「模仿」
亦即直接學習所謂「上流階級」的消費習慣
這時所謂的「流行」便因而產生
George Simmel在1904年針對這種社會現象
提出了「下滲理論(trickle-down theory)」
算是最能將這種現象的基礎脈絡加以釐清的論點
當較低階的人群有能力成功複製較高階層的消費模式時
原本位居高位的人們會感受到自己所擁有「社會差異」逐漸消失
為了阻止這種自我認定的迷失繼續惡化
多數人會選擇改變原本的消費習慣 進而創造新的差異
而較低階層的族群為了追求自己所艷羨的形象
因此模仿的行為仍會持續的進行 導致上層的消費習慣也不斷轉變
這便是「流行」之所以產生而持續變遷的基本動力來源

而使得消費流行變得更加複雜的原因 在於除了階級的區隔之外
階級之內也會因為「文化-經濟資本」的不同
產生不同的群體 這些群體亦必須藉由不同的消費模式
來確保他們能與其他不同屬性的群體產生區隔
所以有人為了強調自己的音樂品味高尚 選擇古典歌劇而棄流行音樂
孩子們為了讓自己不被老師認為是不務正業的壞學生
刻意壓抑甚至輕視看漫畫或買電玩遊戲的慾望
加上廣告的推波助瀾 利用各種事物的意涵去形塑消費商品
將玉米罐頭至於曠野的背景讓人感覺新鮮健康
或是讓一個紳士拿著鋼筆寫信營造優雅的精緻感
許多許多原本單純的物品就這樣被改造為某個特定群體的專有物
甚至是由物品本身創造擁有慾望的群體
這些現象都使得消費的流行文化更為千絲萬縷 

這本書裡除了訴說了消費的演進及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之外
還更加細分了許多類別加以詳述
如各國飲食所隱射的歷史變遷或在各年代社會風潮所產生的住家風格
因此就算被定義為「教科書」 但其實很適合作為消遣或增長見聞
許多視為理所當然的想法都會獲得理解或顛覆
讓人產生茅塞頓開的感覺  

邊境漂流


「該用什麼樣的心情去描述這本書?」
這是我看完的第一個感覺

當初看到書名 原本以為只是在講述海外志工見聞經歷而已
我必須很慚愧地說 我在一開始對泰緬邊境的好奇心
是大過志工本身工作內容紀實的
也因此當我真正看到 理解到這本書想傳達的意象時
一時之間我不知道如何負荷 那種沉重的現實

那是一個 跟我們從小到大想像中完全不同的國度

在泰緬邊境難民營裡生活的人 都想要回家
真的 他們只是想要回家 這個看起來再單純不過的想法而已
但實際上 長年的戰亂讓這些難民的故鄉已人事全非
家園泰半都被破壞殆盡  就算回了家
很多人可能又發楞了:「是要回到哪兒呢?」

作者在其中一篇記事中
描述了一段難民營小孩的故事

「不難想像也著實令人感到難過的是,營內所有孩子即便透過書本認真學習而認識了世界,卻完全沒有接觸真實世界的機會。對他們而言,世界僅是一個幾平方公里大的營區,多少年來,書本裡描繪的景象始終是遙不可及的想像罷了。」 
看完這段話的時候 我只想挖個洞把自己埋起來
對於一個在台灣安穩生活 物質生活優渥的我來說
實在太難以接受這樣的無奈
再想到自己曾經放肆地揮霍過 自己本該珍惜的時光及事物
要我面對這本書裡的世界 情何以堪?
我甚至還能談夢想 還能思考自己想做什麼或該做什麼
還有得嫌這樣的生活有點累 是不是可以輕鬆一點?
對泰緬邊境的難民來說 這些所謂的煩惱
根本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奢侈
而我們卻僅因為此便時常感到挫折或與失落

從小到大都一直聽大人說要「惜福」或是「知足」
小時候不懂事 年少輕狂聽不進去也就算了
一直到這幾年開始努力 開始為自己人生負責時
我曾經覺得自己應該是開始懂得「惜福」了
看完這本書以後 才無地自容的發現
自己所揮霍的仍然遠勝著試圖把握的一切

人總是種不知足的動物
擁有的東西多了 就忘記一開始的感動
追求的東西大了 就遺落一開始的初衷
這本書的目的 不是要看完的人都去當海外志工
但至少回頭看看自己 我們有沒有因為所擁有的一切
而更靠近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還是仍然幼稚的認為 自己無力分辨或挖掘
這麼多可能存在於自己身邊的選擇?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從搖籃到搖籃


這本書算是《任性創業法則》的延伸閱讀
其實之前在看《世界又熱、又平、又擠》時
就開始對新時代的環保工程議題有些興趣
只是一直找不到(也可能是沒用心找)其他喜歡的讀物
直到誤打誤撞買了《任性創業法則》且看完之後
發覺書末的廣告頁推薦著這本書 看起來似乎不錯
我就很理所當然的出手了
只是看了以後 才發覺跟原本預想的內容有些落差

這本書單從命名來看 許多人會以為它是有關實體設計的
但其實裡面的內容相當偏向環保議題
主要是針對如何去設計產品甚至是製程的概念
在這本書的論點中 過去社會上相當強調的資源回收
其實僅是所謂的「降級回收」
因為回收的廢棄物無法「徹底分離」成各種原料
且回收後的再製品大都犧牲了原本材料所擁有的品質
因此就算經過數次再製 最後也無法避免的成為廢棄物的命運
且在回收及再製的過程中 為了拆解複合物所加入的化學藥劑
極有可能又是他種對環境有害的危險物質

作者認為這些問題的真正源頭 是在於並未考慮環境影響的工業設計
強調真正好的設計 必須考量到產品在生命週期結束之後的處置
因此必須使其在回收過程中能重新分離回不同的原料
作者在這裡提出「自然循環」和「工業循環」兩種再生迴圈
自然循環的物質可經由生物分解再度成為自然界的「生態養分」
工業循環的物質則是經由適當拆解 保有原材料的品質而成為「工業養分」
在這兩者之外的例外則是目前無力處置的「存儲品(Unmarketables)」
如核廢料便屬此類 因此在有辦法去除其毒性或再利用的之前
此種物質應被安全且高度謹慎的存放
另外工業循環的許多材料皆有其化學特質
而自然循環內的物質亦有其生物特性
兩種循環內的物質若不慎滲進彼此的領域
則許多產品可能因生態物質而影響品質 環境更會因化學物質而慘遭破壞
因此兩種循環雖各有其高度效益 但彼此交錯卻是大忌中的大忌

與眾不同的是 作者不認同傳統論點中
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互相衝突的論點
表示經濟的成長不該受環境設計的左右
反而是讓產業更加壯大 並透過其成長所衍生更強大的經濟力量
來修復滋養這個世界 因此經濟成長本身並非問題癥結
只要規劃出適切的設計方案 使產品及製程都可容納於自然循環
抑或隔絕於工業循環內 經濟成長可以是件美事
書朱最後的附錄中有提出許多目前已在市場上的產品
皆是完整實踐「從搖籃到搖籃」概念的設計產品
而最直接的例子便是這本書在美國的原版書
便是由可100%拆解進入工業循環的合成塑膠及無毒油墨製成
而非過去經過大量砍伐所取得的木材纖維
顯示這樣的概念並非空談 而是真正已經可付諸實踐的

遺憾的是這樣的概念非一人之力可實踐
但對於目前愈顯重要且急迫的環境議題上
這本書無疑可視為敲下一聲極具建設性的響鐘
若能將此觀念長存於心中
或許每個人都能在不同的時空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實踐
這本書極具一讀的價值
如果對於環境議題 有那麼一點興趣與關心的話

物裡學


很小的一本書 可是卻很有味道
書中用一種溫合的筆調 述寫著身邊的瑣碎事物
這些東西大都在生活中被視為無關緊要
但作者卻以一種認真的眼光來看待並描述
雖然未必每件事物都有豐厚的背景或內蘊
有許多內容僅止於其個人的聯想
但透過如此正眼注視並去思考的溫潤情感
也不禁令人訝於如斯小物所衍伸的背後結構

裡面最令我共鳴的 應該是對「書本」的描寫
那是作者在面對一屋子因淹水遭到浸泡的書籍時所訴說的心情
「我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沒有辦法不把書擬人化看待。而且他們的的確確像友人般存在。」
「我的心疼,與其說是不捨它們在表面、物質層次上的損壞,不如說是因為書本來到我身旁或住進這房裡後,我們已或深或淺地,在彼此的體內進行『再寫』的工程。」
「或許,遭水淹蝕的除了那三、四十本書,也包括我自身的記憶。」
對於喜歡看書的我來說 每一本書的的累積
代表的都是自己成長的足跡 雖然未必本本經典
但是它們始終像戰友般 不斷給予自己能力及刺激
因此如果我看到自己的書泡在水裡 應該也是會萬般不捨吧
就像看到自己的好朋友 被傾盆大雨淋得滿身濕一般
那種感覺不僅是失去一本書 而像是失去生命中的其中一塊拼圖

藉由作者對這些小物的書寫
其實可以讓人重新審思物與人之關係
包括從擁有以至使用 或收藏展示 甚至是丟棄等諸多與物有關之行為
以一種較具哲思的態度感受物其中的價值與意義
透過這種內省形式 多少能將生活從單調中解放出來
對我來說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在它的內容 而是在於更背後的
那份注視事物時的細膩態度 它的存在就像一把鑰匙
能幫助人們在心內再開一扇窗 看見平時所隱晦的均衡美感與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