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特別的一本書 在講有關「創傷型博物館」的內涵
原本我以為這只是本蜻蜓點水的博覽式書籍而已
畢竟小小本的 也不怎厚
一開始還擔心太快看完 後面等放假的日子如何是好
看了才發覺這是一本真材實料的論文著作
結果為了從頭到尾把它看懂 最後足足花了我一個禮拜才看完它
在作者的認知中 博物館存在的意義
是為了成為一個「透過空間安排來保存記憶的機構」
透過蒐集各式的物質文化 藉由典藏及詮釋等手法
以保留人類文明之歷程 並同時書寫歷史
全球知名的「大英博物館」便是以人類文明的演進為基礎
對博物館的常設展進行排列 因此進館後的閱覽路線
大都是由古代的羅馬和埃及等西方文明的根源起頭
繼而展延至逐步近代的歐洲文明
另外遠東文明在規劃上通常在展示位置上與西方文明相對
目的則是為了製造文化相對的呼應感
這類歷史或文明取向的博物館 除了歌功頌德外
更多的目的是在於提供休閒娛樂與教育學習的功能
創傷型博物館的調性及目的則截然不同
雖然同樣身為歷史的記憶空間
但這類博物館記錄的是因戰爭或政治等衝突而劃下的傷口
因此參觀經驗自然也無法讓人感到太多的輕鬆愉悅
作者認為這類博物館的重點是在於影響並形塑創傷記憶
可能是個人的 也可能是放諸於國族層次的
最後的目的則是藉由創傷的展現警惕並教育社會
不要再重蹈歷史的覆轍
但由於創傷型博物館所展示的記憶中
牽涉到許多戰爭或政治的意識型態
因此在建構歷史時也無可避免的受到許多爭議
在作者所引用的案例中 有關猶太浩劫的博物館便有極大差異
對美國人來說 猶太浩劫的記憶強化了他們身為世界大戰戰勝國
身為「解放者」的崇高榮耀 並譴責納粹所犯下的罪
但對於猶太人之國-以色列而言 猶太浩劫被視為國族之怒
紀念館的設立不但未有帶動期望和平的意識 反而激起了報復心態
令國民將其內化為攻擊行為正當化的理由
認為他們所從事的攻擊或反擊行動 都是為了不再任民族遭受欺侮
反而是同為受德國所侵略的荷蘭 在猶太浩劫的描述上最為中庸
目的只為了忠實呈現歷史傷痛的痕跡
藉此告訴世人狹隘的民族主義帶來的混亂及傷痛
而在廣島設立的核爆紀念館 對作者來說則充滿了非議
核爆紀念館的設置目的宣稱是要告知世人核子武器的恐怖
並悼念因核子攻擊而犧牲的無辜市民們
但備受外界批評的是 紀念館對於日軍發動侵略的暴行隻字未提
反而刻意強調日本身為最後「戰敗國」所背負的傷害
因此有些曾在歷史上身為被侵略民族的他國遊客
會對於這間紀念館的設立感到不平衡的憤怒
諸如此類因民族或政治觀點的不同而產生的意識衝突
皆是創傷型博物館所特有的難題
小時候是有去過博物館的 但是對當時年紀的我來說
「博物館」的存在就只是個擺滿一堆東西的無聊地方而已
長大以後開始會去接觸一些短期性的展覽
但是對於參觀博物館的耗時性始終興趣缺缺
這本書算是一扇窗 讓人了解用什麼樣的心態及思維看待博物館
如果能自表面的讚嘆或震攝下 進一步感受其隱藏的歷史脈絡
我想參觀一趟博物館 應該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等到退伍以後 找個時間 找個有興趣的主題
再去好好的去走一遭好了
這本書算是一扇窗 讓人了解用什麼樣的心態及思維看待博物館
如果能自表面的讚嘆或震攝下 進一步感受其隱藏的歷史脈絡
我想參觀一趟博物館 應該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等到退伍以後 找個時間 找個有興趣的主題
再去好好的去走一遭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