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可以爬上去的屋頂

本來這周末因為岩男潤子的演唱會 行程預定是排滿的
不過禮拜六早上實際去了現場後 發覺環境比預想中單純
似乎機器跟網路確認好後 接下來主辦單位都可以自行處理
因此外勤變成只剩下一早的準備工作 中午過後就可以拍手閃人
在意外多了半天休假的情況下 就臨時決定去九份走一走

到九份的時候才下午三點多 想說老街比較適合晚上造訪
所以就先往金瓜石的方向前進 去看看很多人推薦的黃金博物館

黃金博物園區保存的是過去的金礦礦區 當年劉銘傳修建鐵道時
在河床意外發現金砂 溯河而上到金瓜石發現金礦脈後
開啟了金瓜石的採金時代 之後日治時期由日本人引進機器設備
一度讓金瓜石成為亞洲第一的黃金產地 直到 1987 年才廢止採礦
因此園區內部可見不少當年礦區生活的修復遺跡
像是礦工居住的宿舍 以及供人參拜的山神社
而作為所有人生活重心的礦坑 當然也很完整的被重建了

當年的日式宿舍其實挺雅緻的
小小的台車是當時的經濟命脈
外牆斑駁的礦坑
可以實際走進來體驗的坑道

老實說一下客運 看到園區光鮮亮麗的門面
心裡感覺是不太妙的 很怕太過於修飾的重建
反而對遺跡造成再次的破壞 不過在完整走過一圈後
尚能慶幸該保存的味道還是有留住
雖然展館與攤販區的新式建築在遺跡中感覺有點突兀
但至少整個礦區遺跡的呈現還可以說是完整的
不過山神社的高度超乎我的想像 爬到最頂端時我都已經有點腿軟了
最近出門的行程似乎都有遇到好漢坡的命 希望下次可以輕鬆點

進入神社前一定會經過鳥居
神社前的石燈籠   
從神社往下望可以看到完整的山城樣貌

園區後方還有條祈堂老街 據說是當地早期最為繁華熱鬧的商店街
只是後來的幾場天災及人口外流 使它漸趨於落寞寂靜
目前僅留下寥寥數家的雜貨店及小吃店 不過也因為門前冷落車馬稀
使它有股閒適的氣氛 散發出有別於園區內的輕淡原味

老街還是比較適合閒散

逛完黃金博物館後 看看時間也差不多要接近晚上
就搭上客運回頭到了九份 時間剛剛好遇到夕陽西下
橘黃色的餘暉灑下 遲暮的氛圍讓人有種回到舊時代的錯覺

雲藏落日
從山城望向海面

九份由於臨山靠海 整個小鎮座落於山坡地上
因此形成獨特的山坡和階梯式建築景觀 
但是走進老街一開始是讓我失望的 因為充斥著太多商業化
導致老街本身少了一股本應屬於山城的悠然
不過舊式建築的特色依然留存 因此走在其中雖然稍嫌擁擠
卻也可以感受一下過去夜生活的熱鬧印象

熱鬧但不失古樸的老街
豎崎街是九份老街最熱鬧的區域
到處都是情侶

順著老街一直往下走 離開商店街後
就進入了一般住宅區的範圍 這裡除了民宿外就是民宅
少了叫賣的吆喝聲 卻多了一份山城特有的靜謐
突然才明白 當你離開了所謂的「九份老街」之後
才開始進入真正的九份老街 這時候看到已不再是經過觀光開發的佈置
而是山城生活最自然親切的呈現 不管是高低起伏的階梯路
還是柳暗花明的轉角暗巷 都有著屬於這個山城特有的美感
這時候不禁慶幸自己是個不怕走的人
否則少走這幾步路 錯過真正想看到物事真的會讓人扼腕

在山城中爬上爬下是很正常的
暗巷總是讓人想一探究竟

就這樣一路走走走 時間不知不覺也將近晚上九點
在往回走的路上稍微迷失了一下方向後 總算是順利搭上客運打道回府
離開前不禁回頭再看了一下這個入夜的山城
過去它曾擁有一甲子的繁榮歲月 現在則是憑著礦山礦脈的人文遺跡
以另一種方式延續當年的繁榮 雖然難免滄海桑田
但還是打從心底希望 這些紀錄著過往的建築與標誌能夠長保長在
讓一切的故事和記憶都能夠永遠被傳遞下去

掰掰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站上台灣頭

上次雖然意外去基隆玩了一趟 但因為不是原定的行程
時間又被其他約會卡住 在沒有玩得很盡興的情況下
心裡一直有再去一趟的想法 結果今天本來要去水金九的計劃
因為大洋突然的離職 加上自己起床的有點晚
所以想說擇日不如撞日 就直接改往基隆再出發了!

試過幾次這種完全不經規劃 只靠想到就衝過去的走法後
我開始意識到就算途中碰上什麼意外 也完全不用意外
今天到達基隆港後 看了一下導遊地圖決定往白米甕砲台走一遭 
本來以為公車站牌好找 好死不死往白米甕砲台的公車站牌移了位置
跟 Google 地圖的顯示完全不同 搞得我光找公車站牌就用掉快半小時
找到後再等公車出現又過了快 20 分鐘 整個找車的過程將近快 1 小時
而且範圍僅僅在基隆港前的三個街口 怎麼想都覺得白痴……

終於上車了……

如果說上次往海門天險的路上 看到的是基隆的漁村遺味
那這次前進白米甕砲台途中所看到的
或許可以說是基隆早期身為航運樞紐的氣勢吧
從搖晃的公車中向外望 會看到許多港口碼頭的標誌
像是成堆的貨櫃以及專司搬運的巨型機械 都在一路上隨處可見

貨櫃要小心輕放啊~

到了終點站下車張望了一下 才想起海門天險既然立在山上
那白米甕砲台哪可能設在隨處可見的平地?
果不其然 找到的入口確實需要爬山
我只能再度氣喘吁吁的慢慢往上爬
爬到頂的時候已經被曬到有點頭昏腦脹了……

不過辛苦是值得的 白米甕砲台是個視野爆炸好的地方
站在崖邊可以毫無阻礙的看到整個東海
如果有毅力爬完好漢坡登上最高的觀測台 甚至能遠眺到基隆嶼
能夠在花蓮及東港之外的地方 看到這樣完整而壯闊的海景
意外的喜悅就像一塊敲門磚 在視野打開的同時
心裡的燥悶也像洩洪般在一瞬間一掃而空

這好漢坡斜得超好漢~
中間那一顆小島就是基隆嶼
緊鄰砲台的協和火力發電廠

白米甕砲台雖然面積不大 但格局相當特殊
因為砲台設置位於狹長的山丘上 所以指揮所與觀測台再加上砲台
在配置上是呈一字橫列排開的 指揮所位於最左側
觀測台在最右側小丘高處 中間設置 4 座砲台
可惜的是砲台已拆除 現在只剩下空蕩的砲盤區
當年的指揮所也徒留石壁泥牆 隱沒在草皮樹叢中
曾試圖在腦海中想像 過去那段抗侵抵略的年代
只是畫面始終無可避免的模糊
遺址最後能留下的 大多只剩歷史的感慨

當年的砲口是否就是從這角度望向天際?
觀測台的三腳支架
隱匿的指揮所

看完砲台後 回程途中有在仙洞巖下車晃晃
其實這一站沒什麼 就是一個拜拜的地方然後有個大佛而已
不過旁邊有個佛手洞 是基隆當地眾多的天然海蝕洞之一
聽說以前棲息著不少蝙蝠 只是這次完全沒看見
洞窟最深處的石壁上方 被天然風化形成像是人五指的節理
乍看之下真的挺像個手印 「佛手」之名因此而來

我一度懷疑地上濕濕的是不是蝙蝠屎?
看到這個的第一反應是如來神掌!

隨便亂逛好一陣後 太陽終於差不多下山
經過一小段的迷路與斷糧斷水 找到了公車站牌搭上車
晃悠晃悠的來到上次沒時間造訪的廟口夜市

廟口所在的「廟」就是這間「奠濟宮」

廟口夜市具備了每個夜市都擁有的熱鬧擁擠
但在此之外 我覺得廟口夜市給我最特別的感覺
應該是一種不嘩眾取寵的「在地感」
實際走訪一遍 可以看出整個夜市賣的東西其實種類不多
大都專注在特定幾種歷史悠久的料理或是在地可得的食材
像是油飯與螃蟹羹就同時有將近十家在賣
而廟的正前方則是鼎邊銼的大本營 每一間都說自己歷史悠久又好吃
第一次來無從判斷起 也只能找間順眼的坐下就是

這個阿嬸幾乎把每個人都拉進去吃鼎邊銼……

因為笨嘴寫不出好食記 餓昏頭的情況下也沒想到要拍照
所以我也只能說自己吃得算是不少 也吃得挺開心
加上沒看到什麼「泰式月亮蝦餅」或「德國豬腳」這種從天而降
跟地方風俗完全格格不入的鬼東西
因此廟口夜市擠歸擠 但逛起來卻是讓我覺得頗有味道的一個夜市
在一陣餓死鬼般的飽食後 自己也終於捨得坐上客運
一邊隨著車體搖晃 一邊想著明天要上班了啊啊啊啊啊的踏上歸途……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和俐欣的第一本交換書 是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的書籍類型
本來還對自己有沒有辦法體會這本書的問題感到擔心
開始看後才發覺是杞人憂天 因為這本書中所刻劃出的情感
比我想像中的還深刻而烙印人心

《敲門》這一篇對當過兵的人來說 應該都會有很深的共鳴
離島的交通不便 腦袋有洞的隊上長官 不合理的要求
無法順利休假重獲自由的煩躁 怎樣都接不通的電話
甚至是對遠在天邊病重親人的牽掛
作者就像是玩疊疊樂一樣 將這些壓力透過時間的行進
一層又一層的加諸到一個占下士缺的小兵身上
深沉且苦悶的壓力就這樣因不斷堆疊而擠壓扭曲
但卻始終找不到出口 看到一半其實很想大叫
試圖代替這個占下士缺的小兵 釋放出內心無法宣洩的垃圾

另外《暘城》這篇故事 敘述一個男孩不斷地失去他內心的依靠
小時候玩在一起的大哥哥 現在只會在放學路上欺負他
第一名的獎狀被扔到水溝裏溼掉 回到家想對媽媽哭訴
但整身溼答答的模樣反而招來一頓打 連辯駁的話都來不及說
拜把子的兄弟 只因為媽媽的一句片面之詞
就從此跟他斷絕往來 一切他原本以為的世界 就這樣不斷崩解
最後帶著僅存的零錢逃家去台北找姊姊
但買好票後卻又一直擠不上車 最後的浮木是如此遙遠 
故事到這裡幾乎讓人絕望 男孩憧憬的生活是洋溢著甜蜜溫暖
然而現實生活裏卻一樣樣與他的夢想背道 
看著他只能靠著閱讀作文所帶來的虛幻憧憬支撐自己
甚至在姐姐回來後仍無法述說的悲哀
那份自欺欺人的哀傷 老實說讓我不是很想再看一次

《藍色項圈》跟《友達》兩篇各自獨立卻又互相補足
描寫的是在升學壓力下的死灰慘白的青春
我只覺得裡面的人根本全是神經病
念書的念成神經病 教書的也教成神經病
我痛恨升學主義帶來的人性扭曲 
也鄙視服從升學主義而無所不用其極的盲從者
故事到最後我只想拿把機關槍把裡面的人全殺了
我幾乎是用握緊拳頭的力道拿著書看完的

作者透過這本書 用略為誇張或玄幻的方式 描述人生現實的一面
閱讀的時候時常會覺得沉重且不堪 讓內心被壓得喘不過氣
我不知道為何作者要加諸如此多的壓力在書中的角色身上
老實說在閱讀每篇故事的過程中 我都會期待角色能遇到好的轉折
只是如果真如我所希望 將這些付諸於世的事實修得稍淡稍細或稍少
可能就少了那一股在強烈壓迫下的情感 所散發出來的韻味吧?

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文案就該這樣寫


嗯~顯而易見 這本書也是專為工作而買的
進公司幾個月來 一直面對到網站資訊不足或雜亂的問題
加上對外的行銷內容也相當重視文案的筆觸
雖然之前就曾意識過「文案」與「文章」的差距
但真的挑剔起來才發覺自己寫文案的功力淺的可以
所以就趕快買了這本書來惡補

看完後最大的一個心得就是-文案不是自己寫的!
作者雖然在書中講了不少寫文案的技巧及邏輯
但歸結到根本會發覺 文案的靈感其實都來自顧客的聲音
作者以他製作的問卷為例 詳述如何問對給顧客的問題
取得顧客真實並具體的回應後 再將之轉化為切入人心的文案
其中雖然有許多琢磨的步驟 但若要有好的佳作
始終必須源自於顧客最真誠的回應

這讓我想起 Ben 當初在批改我的文案時
有很認真的要我加快並加深與顧客的接觸
因為無法明瞭顧客心裡真正想要的東西
閉門造車的結果一定會全錯 而實際上在這三個月的試用期中
大量接觸客戶帶來的挫折與經驗 也真的一次又一次的讓我感受到
了解顧客的程度絕對是決定文案精準度的關鍵
因此雖然沒有像作者一樣發問卷 但實際當起業務上陣的成果
的確有讓我在看似簡單的文案撰寫上有更深的體會

作者在最後提到 如果有遇到抓破頭也想不出的瓶頸時
最好的辦法就是「走出大門吧!」
去觀察別人怎麼看待類似的產品 去問他們的感想
去收集一切你所能從別人身上取得的材料
等到時間與心力累積到一定程度時
好的廣告文案 自然就能水到渠成而順利的產出了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漫步在河岸

本來在今天預定的計劃裡 只有去科教館看展覽而已
怎奈何展覽看完時間還剩下許多時間 我又不想太早回家
所以臨時決定去淡水看紅毛城 順便好好逛一下淡水這樣

一下捷運就能看到的河岸風光

淡水不是第一次來 但之前大多是來找朋友抬槓
所以重點除了吃跟講以外 其實並沒有很認真的看過
今天甫下捷運 因為實在太餓了(沒吃午餐……)
立馬鑽進老街裡覓食 一併好好走了一趟淡水老街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是自然形成且始終未衰退的的聚落
跟平溪老街比起來 淡水老街的「老」味自然很多
攤販賣的東西像是魚丸或阿給 都在長期以來根植當地生活
沿路也可看到不少洋式及閩式的舊建築 保有早年歷史的痕跡
因此雖然人一樣多到滿 但走訪起來的感覺就是輕鬆不少

河岸邊可以看到許多這種斜巷
福祐宮前的小石獅

逛完老街後 沿著河岸長提繼續往下走上一陣
就看到了一直想來晃晃的紅毛城
長提這段路雖然稍有距離 但是能貼近著河岸行走
淡水河至此又相當的寬 看著廣闊的河面在夕陽下波光粼粼
在不知不覺中哼著歌走完其實是滿正常的

落日餘暉映浮舟

紅毛城應該每個人都不陌生 古稱「安東尼堡」
最早是在 1628 年由當時佔領台灣北部的西班牙人所興建
後遭到荷蘭人摧毀 在 1644 年又於原址附近重建
1867 年以後曾經被英國政府長期租用做為當時的領事館
一直到 1980 年才轉回台灣政府手中

做為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同時也是國家的一級古蹟
不難看出來它的修復及維護工程做的相當完整
紅磚洋樓及圓拱迴廊等特徵都有保留下來
只是還是難免看到許多地方是利用水泥及油漆填補上色
因此在環繞建築四周時 偶爾會有些許的不協調感
記得老師以前提過 古蹟若要長期保存
維護及重修的工程缺一不可 但在維持原貌及翻修重建之間
要怎樣拿捏到恰好的尺度 始終是一個難解的議題
當時聽來無甚感覺 今天才開始真正意會這之間的為難與矛盾

走過百年的紅磚洋樓
記憶之扉

逛完紅毛城後 看看時間還是不算晚
所以就繼續往下走 想說去看看久仰的漁人碼頭
由於這段路有專門給行人及腳踏車通行的步道
因此同樣是沿著河畔向前走 但不同的是時間將近入夜
靜謐的河面感覺就像黑色的鏡子
少了燦爛的波光 卻多了一股神秘的美感

我很喜歡這條步道

出乎意料的是 在浪漫的走完河畔步道之後
我跟漁人碼頭之間的距離居然還拉近不到 1/3
偏偏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大馬路上 我又突然有尿急的感覺
但實在是拉不下臉找行道樹幫忙 所以只能一邊收斂心神
一邊祈禱後面的距離可以快點走完 好好的興致完全被這段路破壞掉
在又經過半小時的努力後 終於看到漁人碼頭的洗手間
這時候唯一能做的 也就只有喜極而泣然後噙著淚水衝進去……

漁人碼頭大致就如我想像的 是個適合約會及闔家散步的地方
由於福容大飯店就位在碼頭旁邊 兩者的公共空間大致是重疊的
因此整個碼頭實際可以活動的區域比想像中來的大
現場可以看到許多賣唱的街頭藝人 因為走太久實在是累了
所以中間有停下來坐著 順手買了一小罐啤酒
靜靜的聽了幾首薩克斯風吹的台語老歌 就這樣邊聽邊啜飲著
感覺所有的疲勞跟壓力 都暫時被緩緩放下了

碼頭的船不因為轉型觀光景點而變少
羞羞臉~
傳說中情侶最好不要走的「情人橋」……

走過情人橋之後 我的體力也到了一個地步
實在沒力氣再走回去 就找了最近的公車站牌上車
慢慢的往捷運站搖過去 結果比起下午看的展覽
傍晚後的這段旅程反而讓我舒服許多
只能說如果時間允許的話 固定在周末挑點時間做這種小旅行
感覺會是很讓人快樂的一件事情

2012年7月15日 星期日

電子報成功術


這本書真的是完全為工作而買的 之前在「台灣搜房」工作的時候
就有發過電子報的經驗 不過那時真的是不管三七二十一
只要找到稍微能用的題材就趕快編完發出去了事
到了現在的工作以後 才發現小小一份電子報其實有很大的學問
編了幾次後開始覺得真的有必要深入研究 才趕快去買了這本書回來

這本書一開始就強調 電子報最重要的根本就是「名單」
名單是你發送訊息的管道 也是你最能直接接觸到的顧客
因此不斷的更新並擴充名單 是發電子報的基本功之一

選好名單之後就開始思考內容 內容必須根據名單的屬性決定
一份好的電子報必須提供接收者感興趣或有實用性的內容
不然很容易落到被當成廣告信件然後取消訂閱的下場
像是「活動通」的名單主要分為活動的主辦者及參與者兩類
這兩份名單所必須提供的內容取向就差異非常大
據說之前有發生因為內容的無差別放送 導致被一堆人取消訂閱
甚至還接到氣憤的客訴要求停止發送
電子報發到變成如斯災難 真的是一開始始料未及的

再來是發送頻率 或許許多人既有的觀念是「發越多越好」
但高頻率的發送雖然能在短期提高曝光率甚至是業績
卻也容易引發訂閱者的煩躁感 反而對品牌的觀感有負面影響
所以這有點像是「焦土戰術」 一份名單燒完了就再換一份
燒完再換再換再換 然後陷入無止盡的「找名單」輪迴
作者認為比較好的做法是長期的耕耘 讓名單能夠重複使用甚至成長
另外盡量以個別溝通的口吻在標題及內容中營造親切感
讓電子報不再只是個EDM 而是可以真正與使用者溝通的工具

作者花了相當大的篇幅在描述如何撰寫出恰當的內容
裡面有不少實用的建議讓人收穫挺多
比較可惜的是在電子報的版面設計上並沒有太多著墨
但這幾次編下來 在老大的提點跟追殺之下
我才發意識到電子報的排版設計 其實跟內容的重要性不相上下
畢竟一篇氣勢磅薄的文字 如果被放在雜亂無章的版面中
就像是一張頂級設計沙發被放在海邊的雜物工寮裡
被識貨的看到是幸運 沒被看到也只是剛好而已
只是最近在找講排版設計的書 一直都沒找到合意的
希望在我的書單消化完之前能盡快有著落

走進礦鄉山城

在上次不小心跑到基隆港後 突然覺得兩個小時內可以到的地方
似乎沒想像中就沒那麼遠 加上這個禮拜實在太累
總覺得放假還不出門走走實在是跟自己過不去
所以禮拜五就臨時決定要往久負盛名的平溪線走上一趟

當然事前還是完全沒有規劃 只背上包包帶了一顆備用電池
然後打開手機的Google Map就出門了 信心哪來的我還是不知道

出發!

從南港火車站搭上區間車 一路不停與人群擠壓後
來到了這趟旅程的第一個停靠站-「瑞芳」
這裡算是平溪線的入口站 若要繼續往下走
通常是在這裡轉車 另外要往九份或金瓜石的人
也大都是在這一站轉換交通工具

因為離下班車還有一點時間 所以稍微晃了一下後站的老街
瑞芳老街是日據時代因為採礦及鐵路開通設站而發展起來的市街
它曾經是昔日最繁華的地區 但因後來礦業凋零風光不再
現在只能看到一些零星的舊屋 雜處於街道巷弄裡
算是為時代的記憶留下一些可尋的蹤跡

日據時代的警察駐在所
殘留的古厝

小逛了一下後 再次搭上火車
這次就是直奔平溪線的終點-「菁桐」
要不是因為人多 不然我想這一段的路程應該會讓人很愉悅
畢竟平溪線本來就是為了因應採礦而開發的鐵道
當在礦山與河谷間穿梭時 光看外面的風景心情就好到飽了

礦鄉的山城風光

來到了菁桐 才真正感受到鐵道的魅力
在我們還沒出生的那個年代 這一塊塊的枕木及一截截的車廂
就是這樣一路翻山越嶺 搭載著許多人的夢想與思念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呼嘯奔馳著
走下車時不禁在想 那個時代的人們是抱著怎樣的心情
來到這個化外之地開採拓荒 而在他們坐進返程的車廂時
又是否有真的得到他們所想要的?

時代記憶的載具

菁桐車站建於日據時代 到現在已經有 80 年的歷史
跨過車站對面順著石階往上爬 就可以找到廢棄的舊礦場
雖然現在只剩四散的斷垣殘壁及叢生雜草
但彷彿還是可以想像當年煤煙撲鼻及民工熙攘的畫面
走在其間 不知不覺生出繁華落盡的滄桑感

雖已廢棄但氣勢猶存的媒場
人煙不再的礦區建築
運煤台車曾在這裡來回奔走

之後回到車站 沿著平菁橋右側的斜坡小巷往下走
會看到當年民工居住的日式建築宿舍區
這些建於日據時期的日本房舍及周邊設施 至今仍保留原貌
其中還有當年礦業公司為了招待前來視察的日本高官貴人
所特別設立的招待所 整棟建築完全走道地的日式風格
幽靜雅緻之餘卻與周遭荒山野嶺的環境格格不入
當年殖民時代的國族階級制度可見一斑

超豪華的日式招待所
住宅區的溜滑梯
掛滿各處的許願竹筒

大致走完一趟後 搭上回程的火車往平溪前進
老實說抵達平溪的當下讓我有點失望 雖然還是可以看出當年的古樸
但現在的老街感覺已經被整理的太整齊 人造元素太多
失去了原本應有的味道 我只能慶幸自己當初選擇直奔菁桐
不然一下車就讓人失望的感覺 實在不是個好的開始
加上後來看到一整條的排隊人潮 只為了買上過電視的香腸
心裡的無言真是瞬間飆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有點被過度開發消費的老街
那個年代的大郵筒
這個百貨行配上阿嬤倒是挺有時代感的

逛完這兩站後 時間也差不多接近傍晚
再待下去怕就要沒車了 所以剩下的站點就沒繼續停留
不過猴硐的礦工場讓人印象挺深刻 或許會再找一天去走一走

打道回府!

附帶一提 雖然這趟旅程看似很悠閒
但是不管是去程或是回程 我在火車上幾乎都是用站的
(因為人實在是天殺的多……)
希望下次有機會可以趁平日出來玩 畢竟天氣熱成這樣還要人擠人
真的很容易讓人肝火爆發……

擠成這樣的區間車實在是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