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用軍事角度來看待行銷的書
它裡面引用許多普魯士軍事家Carl von Clausewitz的觀點
來替每個主題作註解
書中並未像其他坊間行銷書籍一樣
不斷的告訴你應該要創新應該要整合之類的
而是從市場佔有率為出發點
將產業內的廠商分為四個階層
並各自對四種大小不同的階層制訂適宜的策略
第一層是市場領導者 所用的是防禦策略
他們無需在產品上做太大的變化或創新
只需要不斷提升產品的品質跟性能
並且推出許多與對手相似的產品
再以龐大的資本為後盾 將其防堵並殲滅
一般來說皆可立於不敗之地
像是Micro$oft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Windows Live Toolbar V.S Google Desktop
Zune V.S iPod
Soapbox V.S Youtube
都是很明顯的防禦策略 它的功能可能並未比對手好
但是在許多品牌支持者的擁護下
始終都會產生一定的市佔率 以防止對手入侵市場
第二層是市場挑戰者 他們與領導者直接競爭 重攻擊策略
他們必須從市場領導者的產品服務之間
找出較具弱勢的定位或性質 然後再做出自我強化
這種案例其實市場上俯拾即是
百事可樂就不斷的強調並打造自己是年輕和新一代的飲料
目的就是有別於可口可樂具有歷史的傳統品牌形象
第三層是市場追隨者 具有一定市佔率
但是無法直接參與競爭的廠商 重的是奇襲式的側擊策略
這個作法其實存在著藍海策略的概念
它必須找出一個尚未被開發 但具潛在需求的市場
並且做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以求出奇制勝
這種策略的好處在於 每種產品的設計都需要三年以上的時間
而越大的公司要推出新的產品 就需要更久的流程
因此一旦推出前新概念的產品攻佔無人市場
許多競爭企業到反應並且開始反制時
已經讓先行廠商攻佔下大半的市場
因此這種策略如果配合適當的追擊措施
一般來說會擁有有相當可觀且穩定上升的獲利
西南航空之所以能在景氣低迷的美國航空業
仍維持二十幾年的持續獲利 原因便在此
他們將搭斯的方式改成像搭公車一樣
直接從網路上訂票 不劃位 因為沒有分艙等
有位子就坐 機上不提供餐點 但供應無限的飲料與小點心
而飛行方式採「點對點航線網路」
而非一般的「輻軸轉接網路」 因此不論是在時間和資本上
都壓低了相當可觀的成本 傳統業者礙於機型與行政的模式
因此至今仍無法成功搶佔這塊市場
第四層是市場利基者 一般是數量最多的中小型企業
適合游擊策略 也就是我們常在說的利基策略
他們無法與大企業競爭 也無法用太多的資本開發新產品
但是他們可以找出一塊尚未被滿足的特定族群
並且提供適當的產品或服務加以滿足
而這塊市場同時也是大企業無意染指的地方
舉個在地的例子 台灣媒體這麼多 各大報紙在全國都有發行
但是在花蓮 當地有許多人反而鍾情於本地的「更生日報」
因為它詳細的報導地方上的消息及新聞
而非只是如一般大報般的開闢一部分的版面去撰寫
因此單論花蓮地區的銷售量 更生日報其實不輸給各大報廠
但若論及全國的總銷售量 絕對是花蓮一區的數倍
因此大公司們也不會將太多心力投入地區性市場
書中還有提到許多經典的產業行銷大戰
如電腦 啤酒 可樂等之類的產品品牌戰爭
藉由這些戰爭的分析 你可以發覺
行銷這種東西真的沒什麼時間讓你去閉門苦思一個大點子
當你錯失了初級或是反擊的時機 你就算功成出關
人家也不知道等級已經升到多少了
由於這本書是從戰爭的角度探討行銷競爭
因此較重實際的操作及演練 書中還有提到一個較不同的觀念
一般的概念都是先擬定策略方向 再往下發展戰術
但作者認為行銷是一場你爭我奪的戰爭
你必須無時無刻監視者際爭者的行動及市場的動向加以因應
因此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先找出許多戰術的方案
再藉由戰術的組合決定策略的方向 進而朝目標前進
這樣會比由高層制定的充滿不確定性的策略 來的實際許多
這本書很有趣 它可以讓我們了解到
行銷在充滿創意以及刺激的背後
其實暗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陷阱和危機
一旦你行差踏錯 往往帶來的是一個品牌甚至是公司的毀滅
1987年出版後 經過20年 遠流又重新出版了一次
可以看出它有一讀的價值 就我看來
真的是滿經典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