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07年3月30日 星期五

當幸福來敲門


這部片是我從小開始看電影以來 入戲最深的一部片
片中的男主角克里斯賈納是一位收入拮据的業務員
儘管他努力幫忙維持整個家庭
他五歲大兒子克里斯多佛的母親卻屈服於持續緊繃的財務壓力
她無法繼續承受 只得心不甘情不願的決定離開
成了單親爸爸的克里斯 繼續堅定的運用他所知道的每一種銷售技巧
去尋找一個薪資更優渥的工作
儘管之間因為財務問題遇到許多麻煩
克里斯仍繼續擔任一位充滿愛心又體貼的父親
將他兒子對他的愛和信任 轉化成克服他所面臨的難關的動力

這部戲之所以觸人心弦 就是因為它是一部平凡人的戲
片中的男主角對於未來規劃不周 導致資金週轉不靈
也欠缺銷售及財務技巧 讓自己面臨破產的困境
他並沒有不努力 整部片都可以看的出來他咬著牙在拚命
但在形勢比人強之下 許多時候他不得不對現實低頭
努力尋找那一絲幸福的曙光並試圖抓住

看這部片的時候 其實我的心情很複雜
看著劇中克里斯豁盡全力卻挫折連連
不得不帶著自己兒子一同流落街頭的辛酸
對照自己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讓我也開始害怕
會不會當我出社會後 也面臨同樣的困境
也同樣在為每天的基本生計焦頭爛額 甚至自顧不暇

在我腦海裡 除了當兵這件事情是比較確定的未來以外
出社會以後要怎麼找工作 要怎樣規劃人生
其實都還沒有辦法有個明確的譜
雖然暫時確定會走上行銷傳播這方面的路
但是自己的能力有沒有辦法成功進入這一行
而裡面的真實情境跟我的想像到底會不會有落差
還有許多其他的問題 都是一直都沒有辦法去確定的事
說真的 你現在問我以後的打算 我真的不知道

這部片很適合要出社會的新鮮人去看
它很真實的刻劃出一個平凡人討生活的心酸
並且點出了許多光鮮背後的血與汗
看完這部片 會讓你突然覺得
肩膀上的擔子突然又重了好幾分

2007年3月26日 星期一

品牌管家

More about 品牌管家
這是一本偽裝成大眾商業書籍的教科書
也是第一本我看了兩遍的書
它裡面的東西太多了
所以如果當成一般性書籍來看
可能會有囫圇吞棗的感覺
像我大概第一次看到一半就有點吃不消了

這本書講的是全方位的品牌傳播管理
它就像教科書一樣
先告訴你一個概念 再簡介內外部的環境
接著就是各種觀念以及策略的分章講解
雖然它有試著避免太多專業性詞彙的使用
但還是較一般的商管書籍難懂一些

書裡面提到許多360°品牌管理所應採取的作法
但是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
就是位於管理核心的「品牌至上」的概念
作者群認為 現在的消費者
並不會注意到那些廠商自以為具有差異性的差異化產品
他們所尋求的 已經脫離了產品訴求的年代
而開始增加情感上的訴求
因此需要差異化的 並不是「產品」 而是「品牌」

在塑造品牌的過程中
企業應該擺脫過去的傳統作風
也就是先預設通路再分配行銷資源的作法
所謂的預設通路
就是指一般人認知的電視 報紙 廣播等媒體
但是其實正確的作法應該是
要確定品牌的定位 以及訴求的形象
再根據所訂的目標顧客群尋找適當的宣傳方案
舉個我自己想的例子好了
今天如果我要塑造一間新的運動商品企業
那應該在哪裡進行贊助及投資?
我想到的是在籃框上寫Logo和標語
或者是贊助公家機關鋪設具有品牌標誌的PU跑道
還可以建造戶外球場並在地上寫下品牌訊息什麼的
可能有些人覺得這些想法很爛(其實我也覺得好像很怪)
可是說實在話 我盡力了:P

簡而言之 這本書認為一切的行銷活動
舉凡廣告宣傳 公共關係 促進銷售等相關活動
都必須要能對提升品牌形象有幫助
你不需要像以前一樣每種都要想幾個方案才覺得齊全
而是根據品牌的需求來擬定最好的行銷組合策略
畢竟在當產品產生「相同的毀滅」時
擁有高識別度(當然是要好的)品牌的產品
就擁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優勢

2007年3月21日 星期三

這是你的船

More about 這是你的船
這是一本關於領導方面的書
作者曾經是美國海軍Benfold艦的艦長
現在是波士頓一間管理顧問公司的執行長
這本書是他以當初管理軍艦的經驗所寫下的

書裡面提到不少領導相當重要的觀念
如以身作則 傾聽溝通 提高授權等等
都是在領導學上常提到的
他的寫法並沒有太艱澀及理論性的東西
所有的想法及原則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
所以這本書看起來就像看故事書一樣
沒有太大的負擔

比較讓我感到新鮮的 是對於與上司協調的部份
他認為在一個組織裡若要成功改革或領導創新
就要與自己的上司保持固定的關係
不可隨意的破壞職權界定 也要保持應有的倫理
因此必須不斷的進行溝通與協調 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他也提到 一旦確定了正確的想法
就必須堅定的嘗試任何可能的方法
而打破成規是最後的手段 是不到最後盡量不要採取的作法

但是如果真有必要 就必須堅持下去

看到這個我就覺得 這個跟以前在學生會
常常為了一件事情衝進去課活組講到吵架一樣
在那些老大人的眼裡 我們應該是一群完全不懂倫理的小鬼吧
但是對我們來說 
我們是覺得很多事情是正確的 也是不應該被忽視的
因此才會有如此強硬的立場
現在回想起來 那時候我們剛開始的時候也有合作的打算
但是被那些老大人當白癡婊了幾次以後
我們也只好放棄能跟他們合作愉快的想法
套句阿達說的話:
『我們並不想吵架,但是他們講不聽,就只能用罵的了啊!』
這本書滿閒書的 它每個主題都不會太長
而且也相當的淺顯易懂 你可以從這些實際的個案中
去體會領導者的作風如何與被領導者展開互動
無論這本書的作法是否適用於每個組織或領導人
重點是如何做到書中所說的
讓部屬明白:『這是我的船,我有責任讓它變的更好!』
對於常被認為過於抽象的領導學
這本書可以提供一些比較實在的體會

2007年3月20日 星期二

飲食全球化

More about 飲食全球化
這是本觀察討論金色拱門-麥當勞 
在東南亞五個文化:中國、香港、台灣、韓國、日本的發展
分析被視為西方(特別指美國)的速食文化代表-麥當勞
如何在對飲食相當講究的這幾個地區紮根拓展 如何融入在地
如何在維持全球標準化的過程中 融入東方的飲食
以及所遭遇到諸如環保、勞工、肥胖、文化入侵等的問題

這本書不同的地方在於它是以人類學的專業角度去切入
非用企業管理的角度去描寫
因此作者並未將重點放在如何將流程標準化這種一般的技術層面
而著重在麥當勞入境隨俗所產生的改變

書中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跨國企業的本地化其實是一條雙向道路
當企業試圖改變當地的一些文化以利公司營運發展
在地的文化其實同時原本的企業文化進行潛移默化
因此當在地化的過程運行一段時間後
可能你所看到的飲食文化已經是一個全新的東西

你很難想像 在美國就像是便當店的麥當勞 
到了北京成為身分地位的表徵
上麥當勞是一種榮譽 代表著自身所擁有的生活品味和財富表徵
在崇尚美式文化的情節達到高峰時
甚至有許多人抱有「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想法
而在韓國由於有半數以上的人擁有所謂的反美情結
所以面對麥當勞這種典型的美國文化代表時
年輕一輩如果去吃 可能會被老一輩的人指著鼻子罵叛國賊
而在強調禮節的日本 用手拿東西站著吃曾經是離經叛道的事
台灣在省籍情結濃厚時 麥當勞反而是聚餐的好地方
因為當你選中式餐廳或台式餐廳都會被貼標籤時
美式的麥當勞給人感覺顯得中立
再看香港 顧客重視的是店員的鎮靜以及專業
因此一向微笑待人的一貫訓練 反被讓顧客產生了「心中有詐」的感覺

而由於麥當勞所營造的乾淨
輕鬆的美式風格 讓它所謂的「速」食文化在亞洲地區已不再匆忙
東亞各國都習慣將麥當勞視為一個休憩和打發時間的地方
像台灣到處都可以看到有人在麥當勞裡念書或辦公
而在北京的居民眼裡 它是一個約會談情的好地點
尤其在一向重視家庭子孫的文化
小孩的願望大人都會盡量去滿足 對於喜愛麥當勞的小孩子來說
可以在麥當勞辦慶生會 不管哪一國的小孩都感到開心 
這種現象在不知不覺中也進一步促成了麥當勞在東亞街頭的新飲食文化

另外在以米為主食的東亞國家 麥當勞曾經被視為麵包和點心
對於許多人來說 那是吃不飽的
這在重視「吃同一鍋飯」家庭文化的日本尤有甚之
因此一直到現在 唯有在日本的麥當勞 仍然沒有辦法真正晉身為主食
而北京人有許多人認為麥當勞並不特別好吃 但是他們仍選擇去吃
為的其實是種感覺 品嘗麥當勞賣的一個美式經驗
坐在那裡 他們會覺得自己與全球接軌 而不再是「土包子」
這些文化現象 是在東亞才會特別明顯的情形
如果你去到歐洲東南亞甚至回到美國
這些事情對在西方文化中土生土長的他們來說 反而是難以想像的事

這本書值得一讀 雖然它並沒有提到什麼管理的概念或技巧
但是對於全球化的思維 它提供了相當標準的典範
也點出全球化必然的問題與現象
對於想要了解全球化內涵的人 可以去翻一翻

2007年3月19日 星期一

怎樣賣龍蝦

More about 怎樣賣龍蝦
這本書是在等火車的時候 坐在金石堂花了兩個小時看完的
它其實不太像行銷書籍 因為裡面沒有一個很整體的概念
不過其中是以故事的方式 說明一些販賣商品時的技巧

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三規格法則」
一般去電影院或速食店
東西一定會有類似「小>中>大」這三種規格
其實這種設計的用意 是要讓大部分的人
都去買中間的產品 為什麼?
因為當產品只有一種時 消費者會希望討價還價
將產品修改至符合自己想要的程度
一旦沒有改進的空間 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不買
而若只有兩種規格 消費者反而會選擇小者居多
因在不確定的情況下 一般人都會採保守政策規避風險
但是如果有三種規格呢?
消費者大部份會選擇中間的方案
因為他不似小規格的過於不足 有不會有大規格的高風險
所以其實看到最大的規格產品時 那個通常並不是拿來賣的
只是讓人對在其之下的產品安心

另外比較常見的就是「排隊心理」
看起來越多人的店就應該越好吃
還有「美食主義 vs 速食文化」
你的產品或是店面可以選擇廣而淺 要不就是精而深
就像是風味餐廳與麥當勞的風別
若要結合兩種特性 後果可能只會是破產

它其實沒有什麼好講的 裡面很多觀念或想法
都感覺零散且不完整 沒事的話翻一翻看一看是可以
可是如果想要花前去買下它
我會希望你拿那一百多塊去吃個好的可能會實際些

2007年3月13日 星期二

正太的黃金御飯糰

More about 正太的黃金御飯糰
去嘉義大學考完試 等人的時候看的
主要是在講述一個品牌從無到有的建立過程
以及維護品牌所應有的態度和行動
這本書跟一般的品牌商業書不同的是
它著重在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感性面
而非一般常見的程序與制度所支撐的理性面

書中認為「好產品」跟「好商品」是兩回事
好的產品可能已經擁有有很棒的品質
但好的商品卻還需要更多非產品本身的元素
裡面提到許多像是包裝 熱情 專業 情境之類的因子
每個都有其重要性 但其實若要加以分析的話
可以從一般人主要接收訊息的感官去思考
像是所謂的「六識」 讓一個人在嚐試接觸你的產品時
使用符合產品概念的方式 來滿足其在眼耳口鼻身心六方面的喜好
如看的Logo 聽的主題曲 體驗的試賣會等
這些都是所謂的「其他元素」 簡稱α

這也就是書中對於好商品與好產品關係上的描述
[好商品 = 好產品 + α]
而針對α所進行的策略 就是品牌策略

書中相當重視品牌概念的原則
他認為一個好的品牌 絕對有相當清楚的品牌概念
它就像是一個品牌的設計圖
基於這個概念所設計出來的品牌
就是用來與消費者進行溝通的媒介
你必須要對自己的品牌概念有所堅持
否則一但違背了原有的概念 就會失去支持同樣概念的消費者
如果什麼事情都沒發生 那就是你的品牌概念沒價值

品牌的培植一向都是一個相當抽象的說法
一個公司要如何掌握自己的每項活動 使其替品牌加分
這本書給了你一個最基本的心態
相對於其他的品牌書 這本書顯得親和許多
不過就我來說 這本書把觀念簡化的太過單純
雖然說是為了便於理解 不過不免有淺出有餘深入不足的感覺

不過這本書還是很適合對品牌領域有興趣的人來看
因為作者把很多專業的觀念都轉化為口語的方式述說
好玩的是 它用小說的方式來敘述一個品牌的建立
裡面還有附四格漫畫做重點提示
而且它所設定的人物都還滿生動的
看起來很有寓教於樂的感覺

2007年3月11日 星期日

忘書

無心唸書的下午
我騎著我的破Going 100
去明儀倉庫書店打發了快五個小時

走到文學區 拿下一本又一本的書
侯文詠的 張愛玲的 李家同的
就坐在椅子上一頁頁的翻著看

那是一種很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我記得我小時後最大的快樂
就是寫完作業以後可以跑去書局一直看書
看到快要吃飯才回家
坐在地板上 一本一本的看
什麼書都愛看 每本書的內容都不一樣
都有自己的特色 讓我無法自拔

只是不知道何時開始 我已經忘了這種樂趣
在我的想法中 已經不存在看書這個選項
我寧願選擇呆坐在電腦前一個下午
也不會想到要去看書
直到我的讀書計畫開始以後
才又開始重新拾起這樣子的樂趣

那天我在書店裡看了五個小時的書
沒有一本跟商業有關
我專心的看著那些旁人所說的閒書
好像回到小時後 那樣坐在地板上看書的感覺

以後沒事還是少打手鎗 多看書吧

2007年3月10日 星期六

行銷戰爭

More about 行銷戰爭
這是一本用軍事角度來看待行銷的書
它裡面引用許多普魯士軍事家Carl von Clausewitz的觀點
來替每個主題作註解

書中並未像其他坊間行銷書籍一樣
不斷的告訴你應該要創新應該要整合之類的
而是從市場佔有率為出發點
將產業內的廠商分為四個階層
並各自對四種大小不同的階層制訂適宜的策略

第一層是市場領導者 所用的是防禦策略
他們無需在產品上做太大的變化或創新
只需要不斷提升產品的品質跟性能
並且推出許多與對手相似的產品 
再以龐大的資本為後盾 將其防堵並殲滅
一般來說皆可立於不敗之地
像是Micro$oft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Windows Live Toolbar V.S Google Desktop
Zune V.S iPod
Soapbox V.S Youtube
都是很明顯的防禦策略 它的功能可能並未比對手好
但是在許多品牌支持者的擁護下
始終都會產生一定的市佔率 以防止對手入侵市場

第二層是市場挑戰者 他們與領導者直接競爭 重攻擊策略
他們必須從市場領導者的產品服務之間
找出較具弱勢的定位或性質 然後再做出自我強化
這種案例其實市場上俯拾即是
百事可樂就不斷的強調並打造自己是年輕和新一代的飲料
目的就是有別於可口可樂具有歷史的傳統品牌形象

第三層是市場追隨者 具有一定市佔率
但是無法直接參與競爭的廠商 重的是奇襲式的側擊策略
這個作法其實存在著藍海策略的概念
它必須找出一個尚未被開發 但具潛在需求的市場
並且做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以求出奇制勝
這種策略的好處在於 每種產品的設計都需要三年以上的時間
而越大的公司要推出新的產品 就需要更久的流程
因此一旦推出前新概念的產品攻佔無人市場
許多競爭企業到反應並且開始反制時 
已經讓先行廠商攻佔下大半的市場 
因此這種策略如果配合適當的追擊措施
一般來說會擁有有相當可觀且穩定上升的獲利
西南航空之所以能在景氣低迷的美國航空業
仍維持二十幾年的持續獲利 原因便在此

他們將搭斯的方式改成像搭公車一樣
直接從網路上訂票 不劃位 因為沒有分艙等
有位子就坐 機上不提供餐點 但供應無限的飲料與小點心
而飛行方式採「點對點航線網路」 
而非一般的「輻軸轉接網路」 因此不論是在時間和資本上
都壓低了相當可觀的成本 傳統業者礙於機型與行政的模式
因此至今仍無法成功搶佔這塊市場

第四層是市場利基者 一般是數量最多的中小型企業 
適合游擊策略 也就是我們常在說的利基策略
他們無法與大企業競爭 也無法用太多的資本開發新產品
但是他們可以找出一塊尚未被滿足的特定族群
並且提供適當的產品或服務加以滿足
而這塊市場同時也是大企業無意染指的地方
舉個在地的例子 台灣媒體這麼多 各大報紙在全國都有發行
但是在花蓮 當地有許多人反而鍾情於本地的「更生日報」
因為它詳細的報導地方上的消息及新聞
而非只是如一般大報般的開闢一部分的版面去撰寫
因此單論花蓮地區的銷售量 更生日報其實不輸給各大報廠
但若論及全國的總銷售量 絕對是花蓮一區的數倍
因此大公司們也不會將太多心力投入地區性市場

書中還有提到許多經典的產業行銷大戰
如電腦 啤酒 可樂等之類的產品品牌戰爭
藉由這些戰爭的分析 你可以發覺
行銷這種東西真的沒什麼時間讓你去閉門苦思一個大點子
當你錯失了初級或是反擊的時機 你就算功成出關
人家也不知道等級已經升到多少了

由於這本書是從戰爭的角度探討行銷競爭
因此較重實際的操作及演練 書中還有提到一個較不同的觀念
一般的概念都是先擬定策略方向 再往下發展戰術
但作者認為行銷是一場你爭我奪的戰爭
你必須無時無刻監視者際爭者的行動及市場的動向加以因應
因此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先找出許多戰術的方案
再藉由戰術的組合決定策略的方向 進而朝目標前進
這樣會比由高層制定的充滿不確定性的策略 來的實際許多

這本書很有趣 它可以讓我們了解到
行銷在充滿創意以及刺激的背後
其實暗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陷阱和危機
一旦你行差踏錯 往往帶來的是一個品牌甚至是公司的毀滅
1987年出版後 經過20年 遠流又重新出版了一次
可以看出它有一讀的價值 就我看來
真的是滿經典的一本書

2007年3月5日 星期一

偽作弊

平常我就會有放空的習慣 而當我一放空的時候 
是真的什麼事情都不在我的世界裡了

昨天去成大考試的時候
我在考試時間結束前五分鐘放下了筆 喘了口氣
稍微讓緊繃的手掌跟精神都休息一下
然後 我就瞬間進入了放空狀態
眼睛就無神的死看著左前方女生的椅腳

這時候 監考老師走過來了
他走到我面前轉了幾趟 打算給一個可能在作弊的學生
一點行動上的嚇阻 希望我能知難而退
不要到最後得不償失才後悔莫及

只是 我的放空世界的力場實在太強
他來來回回走了四遍 我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在我前面晃
只是看著他那穿著西裝褲的大腿這樣在我面前 不斷的去而復返

後來 他直接把臉湊到我眼前來
我看著他的鼻子 仍然沒意識到他在看我

最後 他終於說出了
對於我這個無視考場規則和監考者的頑劣份子
所應得的警告

『同學?同學?醒醒~!』

2007年3月4日 星期日

梅迪奇效應

More about 梅迪奇效應
這本書的內容 主要是在講創新
裡面提到的方法 要說得讓人覺得你很專業
就叫做「異場域碰撞」
說的淺顯易懂一點 就是「跨領域思考」
而在這種思考技術下所產生的創新火花
就叫做「梅迪奇效應」

異場域碰撞 其實就是把兩種互不相干的事物
做出可能的聯想
像是當初摩托車跟水上娛樂聯想在一起
就產生出水上摩托車這種產品
而宗教弘法跟娛樂產業做出聯想
就跑出恆述法師或盛噶仁波切這種所謂入世修行的方式
雖然我不知道這樣到底有沒有真的修到行
不過從商業角度來看 他們這樣搞還賺得不少就是了

書中認為異場域碰撞是一種可以得到許多創新的思考方式
的確 因為大部分的人在長久習慣於本身的興趣以及專業後
會習慣以固有領域的思考方式去看到眼前的事情
而異場域碰創的過程是將兩個完全不同領域的觀念加以結合
因此在這種激盪下所迸出的火花
通常是兩方領域內都未曾察覺的新意

而書中也有提到在面對創新時 一般人會產生的心理弱點
如害怕損失 不願冒險 謹守穩定利益的許多心態
決定要創新的人 一定要具有面對失敗的勇氣
必須將失敗視為找到一項無效試驗的成果 而非一無所有
而其中他提到一種風險平衡的說法相當有趣
他認為不管準備的充足與否 每件事情的風險是一樣的
因為當你準備充足時 雖然外在條件的風險降低了
但在人的內在心理所願意冒的風險反而會提高
而當你準備不足時 雖然身處看來漏洞百出的情境
但因為戒慎恐懼的心態 反而會降低過程中的失敗率
何況每件事情都具有一定的風險存在
如果認為固守原地不如創新來的接近成功
那麼對於異場域碰撞這樣子一個充滿機會的境界
沒有理由不去嘗試看看

對照之前看過的書 
其實這個概念可以應用在水平行銷的流程上
水平行銷的觀點在於
找出產品在目前大眾用途以外的價值
而異場域碰撞 也就是跨領域思考的技術
正好可以替水平行銷的思維提供一個充滿能量的源頭
這本書按部就班的教導你如何提高創新的機會
如果希望自己平常可以多一些創意的人
一定要看一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