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07年3月20日 星期二

飲食全球化

More about 飲食全球化
這是本觀察討論金色拱門-麥當勞 
在東南亞五個文化:中國、香港、台灣、韓國、日本的發展
分析被視為西方(特別指美國)的速食文化代表-麥當勞
如何在對飲食相當講究的這幾個地區紮根拓展 如何融入在地
如何在維持全球標準化的過程中 融入東方的飲食
以及所遭遇到諸如環保、勞工、肥胖、文化入侵等的問題

這本書不同的地方在於它是以人類學的專業角度去切入
非用企業管理的角度去描寫
因此作者並未將重點放在如何將流程標準化這種一般的技術層面
而著重在麥當勞入境隨俗所產生的改變

書中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跨國企業的本地化其實是一條雙向道路
當企業試圖改變當地的一些文化以利公司營運發展
在地的文化其實同時原本的企業文化進行潛移默化
因此當在地化的過程運行一段時間後
可能你所看到的飲食文化已經是一個全新的東西

你很難想像 在美國就像是便當店的麥當勞 
到了北京成為身分地位的表徵
上麥當勞是一種榮譽 代表著自身所擁有的生活品味和財富表徵
在崇尚美式文化的情節達到高峰時
甚至有許多人抱有「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想法
而在韓國由於有半數以上的人擁有所謂的反美情結
所以面對麥當勞這種典型的美國文化代表時
年輕一輩如果去吃 可能會被老一輩的人指著鼻子罵叛國賊
而在強調禮節的日本 用手拿東西站著吃曾經是離經叛道的事
台灣在省籍情結濃厚時 麥當勞反而是聚餐的好地方
因為當你選中式餐廳或台式餐廳都會被貼標籤時
美式的麥當勞給人感覺顯得中立
再看香港 顧客重視的是店員的鎮靜以及專業
因此一向微笑待人的一貫訓練 反被讓顧客產生了「心中有詐」的感覺

而由於麥當勞所營造的乾淨
輕鬆的美式風格 讓它所謂的「速」食文化在亞洲地區已不再匆忙
東亞各國都習慣將麥當勞視為一個休憩和打發時間的地方
像台灣到處都可以看到有人在麥當勞裡念書或辦公
而在北京的居民眼裡 它是一個約會談情的好地點
尤其在一向重視家庭子孫的文化
小孩的願望大人都會盡量去滿足 對於喜愛麥當勞的小孩子來說
可以在麥當勞辦慶生會 不管哪一國的小孩都感到開心 
這種現象在不知不覺中也進一步促成了麥當勞在東亞街頭的新飲食文化

另外在以米為主食的東亞國家 麥當勞曾經被視為麵包和點心
對於許多人來說 那是吃不飽的
這在重視「吃同一鍋飯」家庭文化的日本尤有甚之
因此一直到現在 唯有在日本的麥當勞 仍然沒有辦法真正晉身為主食
而北京人有許多人認為麥當勞並不特別好吃 但是他們仍選擇去吃
為的其實是種感覺 品嘗麥當勞賣的一個美式經驗
坐在那裡 他們會覺得自己與全球接軌 而不再是「土包子」
這些文化現象 是在東亞才會特別明顯的情形
如果你去到歐洲東南亞甚至回到美國
這些事情對在西方文化中土生土長的他們來說 反而是難以想像的事

這本書值得一讀 雖然它並沒有提到什麼管理的概念或技巧
但是對於全球化的思維 它提供了相當標準的典範
也點出全球化必然的問題與現象
對於想要了解全球化內涵的人 可以去翻一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