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部片的時候 我還特地上網查了一下資料
想知道為什麼片名要叫《九降風》 但《維基百科》寫得太簡潔
後來在《台灣大百科全書》裡 總算是裡找到比較完整的說法:
臺灣的地區氣象用語,以新竹地區最為知名,又稱「新竹風」,新竹因而有「風城」之稱。「九降」一詞是表示在9月霜降之後吹拂的強風,最早出於1694年(康熙33年)的《臺灣府志》:「九月則北風初烈,或至連月,俗稱為九降風」。新竹地區冬季季風乾燥猛烈,特別是農曆9月的東北季風和颱風外圍環流合流,風勢特別強勁。
這部片主要想表現的 應該是許多人在十八歲前那段日子裡
所曾經歷的的青春(尤其是男生)
那時的歲月就像九降風般騷動而激烈
甚至隱伏著未知的摧毀性 足以把每個人的人生都高高舉起
我一直不太清楚 自己在高中時期 在當時的長輩眼中
到底算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
當然 我絕對不是在寫完期末考的考卷走出教室後
還能跟同學討論哪一題的解法對錯的那種人
也不是校排名或班排名公布後 滿心期待或好整以暇等著成績單的人
恰恰好相反 我是一看到考卷就撒手直接等著補考的那一群
不過因為那時的放縱 對於在片裡看到的一些情境
反而有特別懷念的熟悉 看到所有人晚上偷跑到學校游泳池
喝酒到一半以後突然脫光衣服開始游泳的畫面
我忍不住打從心底放聲大笑 那絕對不是好事
甚至可以大聲批他們白目加腦殘 甚至其他許多許多的負評
但是這樣的輕狂 或是無聊當有趣
偏偏是那時所留下最深刻的回憶
就像雄中生晚上沒事 會結伴跑到烏漆抹黑的教室旁邊找「四腳獸」
或是一時興起隨便找個理由 就把一個衰鬼抓起來往鐵樹撞
甚至是自己跟起流行 把女生帶到教室裡「嗯哈嗯哈嗯哈哈」
當然 也會因為一言不合而拌起嘴或動起手腳
不一定所有人的過去都如這部片裡的九個學生來得瘋狂
但卻各自是每個人心中最獨特的拼圖
裡面有一幕感觸很深 當小湯留在教室吃便當
發現並沒有辦法融入班上的氛圍時
他決定重新回到天台上找他的兄弟們
殊不知因為跟大家脫隊 不知道要從女廁爬上去
他就這樣聽著門後的笑罵聲 默默地摔了一地的便當轉身離去
這種尋求歸屬感 卻被排除在外的心情
或許是每個曾經在自己年少 努力幫自己尋求定位的靈魂
都或深或淺所擁有的共同記憶
比較讓人覺得有些遺憾的是
由於《九降風》大部分是用男生成長經驗的觀點出發
因此女生在片中縱使扮演開啟危險衝突的角色
或是包覆男生稜角的緩衝劑 都感覺無法進入這群男生們的核心價值
如果真的要形容的話 這部片裡的女生
就像是被拍成「男生想像中的女生」一般 比較算是陪襯地位
也較少有深刻及真實的描寫或是衝擊
但天曉得那時候的女生 對男生的影響之深遠……
雖然現在長大了 比年輕時會多想一點點
有時也會後悔自己當時浪費的許多寶貴時間
但看完《九降風》之後才發覺到 自己後悔的只是虛擲的光陰
對於那時曾經輕妄躁動 試圖打破眼前的一切
想要衝撞出自己一番天地的日子
都讓我如今想起仍然嘴角帶笑
也慶幸自己曾經有過那種仗著自己年輕而狂狷的年少
『那一年,我們都在青春裡掙扎。』